第453章 老鷹和小雞

兩人決定分頭行事。

王十三通過袁家人找來了大平莊的里正,去查袁義家裡那條線,文笙留在朗月齋,繼續從那些書中尋找線索。

她搬了個小馬紮坐在樟木箱子前,從箱子裡拿出一本書,放在膝上打開,由頭至尾翻翻,放到一旁,再去拿下一本。

照這個速度,不過一刻鐘她就看完了三四本。

若是時間充裕,文笙也想舒舒服服坐在太師椅上,手邊放一盞香茗,好整以暇地從這裡頭挑書看,就像一直坐在角落裡的連成業那樣。

雖然這些未經整理的書良莠不齊,裡頭有不少在文笙看來純屬胡說八道,但也不乏言之有物、值得珍藏細品的好書。

“你這樣子不行,走馬觀花,草草了事,哪能體會字裡行間的真意?”連成業在一旁有些侷促地道。

他花半天時間將一本薄薄的冊子讀完,登記了書名,要將它放到書架上去,從文笙身旁經過的時候,見她這般看書,實在是忍不住了。

文笙拿起了一本《長春帖》,這雖是較爲常見的字帖,但因文笙熟悉這個領域,特意多看了兩眼。

連成業的話說得有道理,但文笙自忖要是照他那個看法,要翻完這幾大箱子書,至少需要半年時間。

“連公子,你那是本什麼書?”

與文笙說話,連成業不大放得開,低頭匆匆瞥了一眼書皮,才道:“是《後周幽帝野史》。”

幽帝是後周最後一個帝王,相傳他自幼體弱多病,偏偏接手的是個爛攤子。當時內憂外患,政事繁雜,幽帝不堪重負,勉強支撐數年之後將皇位讓與了大將軍楊天忠,攜幾位妃子在關中某處避世而居。

楊天忠便是大梁的開國皇帝。

這一段掌故,文笙早在來到大梁不久便有所耳聞,後來更是從應天塔的羣書當中瞭解到詳情。知道後世對此是怎麼評說的。

而關中這裡有這麼多關於幽帝的史料傳說也就不足爲奇。

既稱野史。多半是後人牽強附會,沒有經過考據的戲說。

文笙問道:“不知是何人所著?”

連成業剛登記過作者,直接回答:“無名氏。”

文笙聞言淡淡一笑:“書中所說幽帝爲人如何?怕是沒什麼好話吧?”

連成業呆呆望着她。似是沒反應過來,半天才點了點頭。

文笙搖了搖頭:“哪朝哪代最後在位的帝王都難留下好名聲,就像那些轉瞬即逝如韋陀花盛開的朝代,通常在史書裡都是荒淫殘暴。倒行逆施。事實當真如此?只怕未必。連聖人都說,爲尊者諱恥。爲賢者諱過。”

連成業囁嚅道:“你這話有些大逆不道。”

文笙卻道:“有些人的大逆不道在心裡,我不過是把它說出來。”

連成業不再接話,避開文笙的目光,走過來換了一本書。坐回去捧着一看又是半天。

天黑之後王十三過來,進門時正好連成業離開,兩人打了個照面。

王十三望着他目露疑問。連成業趕緊退後行禮,口稱“見過世子”。王十三擺了擺手,連成業低頭匆匆而去。

王十三將燈挪到了文笙跟前:“不看了吧,仔細傷眼睛。”

文笙回他一笑。

王十三衝連成業離去的方向望了望:“問出點兒什麼沒有?”

“沒有,與之前你在的時候一樣。你呢,今日一天可有收穫?”

文笙將書放回去,站起身活動了一下脖頸,坐了一天,不覺腰痠背痛。

王十三見狀伸手幫她在頸後揉了揉。

“屁都沒有發現,聽說那袁義平時老實本分得很,也沒處去結交亂七八糟的朋友,家裡爹媽不急等着用錢,他藏着這麼久不出現,我有個預感,說不定人早已經被滅口處理掉了。”

文笙這邊也是一無所獲。

從時間上說,他們在袁家呆得已經比譚五先生要久了,文笙覺着她和王十三就像是陷在了一大片濃霧中,茫無頭緒,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譚五先生到底在這袁家發現了什麼?

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假設她是譚五先生……

等等,她的思維正是因此受到了侷限,她老是設想,譚五先生來了袁家之後,一番探查,發現了關鍵的線索,而後順藤摸瓜,一舉找到了丟失的《希聲譜》。

若是拋開這一點呢?

譚五先生爲什麼要到袁家來?假設他在來之前是抱着某種設想的,在朗月齋他粗粗盤問,印證所料不差……

文笙出了一陣神,突道:“十三,你說譚五先生會不會與咱們一樣,其實什麼也沒有查到?”

“沒查到?”

“是啊,誰都不曾在朗月齋的這批新書裡頭見過《希聲譜》,袁家書香門第,不曾苛待下人,而袁義素來沒有劣跡,也不急等錢用,這件事全無線索,甚至看上去根本就不應該發生,他會怎麼想?”

王十三江湖經驗何等豐富,不用文笙再說下去,坐下來一拍大腿:“那要是老子肯定會想,這誰做的圈套引我上當呢?”

文笙點了點頭:“不錯,譚五先生怕也是這樣想的,你猜他會懷疑誰?”

這還用說麼,除了那手裡握着《希聲譜》的小白臉不作第二人想啊。

“自然是姓鐘的小鬼。”

“這麼着就順理成章了。之前我還疑惑,譚家這次爲什麼這麼看重《希聲譜》?按說他們手裡至少已經有了四首曲譜,卻始終不得入門,應該對全本興趣了了纔是,就像上一次只出動了首陽一人。我原以爲這回他們興師動衆是爲了遏制我,原來他們是衝着鍾天政來的。”

隨着鍾天政銷聲匿跡,楊昊儉的大軍被擊潰,想必在譚家人看來。只要沒見着鍾天政的屍體,就始終是後患無窮。

故而由譚五先生親自帶隊前來,想鍾天政在奉京的時候,不但是拜了譚二先生爲師,與譚家衆人都打過不少交道,唯一例外的,就是這位譚五先生。

現在他們需要查的。是譚五先生離開袁家之後又做了什麼?

難道真是與鍾天政的人遇上。並奪得了《希聲譜》?

文笙想來想去,事情的前因後果在她腦海中漸漸成了形,她道:“十三。有一點你怕是沒有說對,譚家人以爲,是鍾天政設了這個圈套不假,但他意欲引來的人。應該是我。是與不是,咱們去趟浦川一查便知。”

王十三自然沒什麼意見。只是這會兒天色已晚,兩人簡單商量了一下,決定等明天一早叫上董濤,再去向袁家人告辭。

馬上要離開了。董濤還要再次上門給袁大家治病,文笙卻不見得有這樣的機會。

同朗月齋這麼多書失之交臂,文笙頗有些惋惜。索性趁着這最後一晚點了燈挑選幾本書來看。

王十三在旁陪着,也找了幾本野史並民間傳說來看。就像看話本一樣,一邊翻,一邊還評論幾句。

差不多二更天時候,袁文敏帶着袁墨過來。

王十三離遠聽到腳步聲,趕緊換了本書,正襟危坐,擺起了世子爺的譜。

那主僕兩個進了書齋見過禮,袁文敏恭敬道:“世子爺秉燭夜讀,這會兒了還沒休息呢。”

王十三咳了一聲:“二公子你來得正好,省了我明早再與你們兄弟說,本世子這次過來也叨擾好幾天了,我在浦川還有點別的事要辦,這樣明天就先告辭,等穆老要找的藥材到手了,我再叫他上門來爲袁大家治病。”

他突然說要走,袁文敏既意外又不捨,當然,他那不捨是針對的董濤,害怕再有變故,不捨得神醫離開。

不過世子爺既然發了話,他不好強自挽留,並且這兩日他也看出來了,那位穆神醫脾氣有些古怪,不大喜歡與人交流,連他的兩位同行都說不上話。

這會兒時候已經不早了,袁文敏還想着去與兄長通個氣,坐下只說了幾句話,便留下袁墨伺候,起身告辭。

臨出門之際,袁文敏看着滿屋子的書,思及另一番擔憂,嘆了口氣道:“世子爺,此際關中的局勢實在是不怎麼樂觀,雖不敢說人心惶惶,我們認識的不少人家都陸續搬走了,要不是家父病重,我和兄長大約也要動念,勸他先去別的州避一避。世子爺在京裡消息靈通,不知能否相告這仗打到何時是個頭,朗月齋是家父多年心血,我們兄弟實在不忍心見它毀於戰火。”

王十三滯了一滯,張口想說“這事鬼才知道”,瞥見文笙臉色,拍拍袁文敏的肩:“放心吧。這天下很快就太平了,南崇軍打不到袁家集來,朗月齋也不會有事。”

袁文敏半信半疑,目光在王十三臉上轉了轉,喃喃道:“承世子吉言。”這才告辭而去。

文笙也沒了心情,將幾本書放回原處,和王十三提了燈籠自朗月齋出來,回到住處休息不提。

且說第二天清晨,三人吃過早飯,從袁家告辭出來。

袁氏兄弟備了禮物,千恩萬謝,又單獨給董濤封了豐厚的診金,考慮到安陸侯世子將隨行的侍從打發去江北了,跟前沒人伺候,他們還從家裡找了兩個手腳勤快的下人,總要先把世子爺送到浦川,和他的人會合了再說。

袁氏兄弟想堂堂世子爺肯定不會把錢財看在眼裡,跟貴族子弟談錢多俗啊,跟侮辱人似的,所以臨別謝禮是幾本書,袁文敏對他的喜好記得很清楚,挑的都是講風水堪輿的珍本,別處見不到。

當然給王十三的都是拓本,到不是不捨得給他原稿,而是原稿年頭太長,破破爛爛,拿在手裡不小心就會灰飛煙滅。

可想而知,這禮物令王十三多麼不中意,還得捏着鼻子表現得愛不釋手。

文笙看在眼裡,一旁抿着嘴樂。

董濤也偷着開心,終於不用再裝神醫,總是擔心不知哪裡會露餡了。

袁文敏先與守在袁家集的刁餘通了氣,又親自將文笙一行送到了浦川,看着“安陸侯世子”住下來,這才戀戀不捨地告辭迴轉。

浦川現在風起雲涌,大街小巷擠滿了江湖人,刁餘很不贊同“安陸侯世子”連個隨從都不帶便來趕這熱鬧,這要萬一在浦川出點什麼事,他姐夫少不得要跟着受連累。

偏偏王十三還拒絕了他表明身份住到官邸裡去的建議,非逼着他以權謀私,叫浦川最好的一間客棧騰出兩間上房,他們悄悄住了進去,這才滿意。

完事之後王十三就開始趕人,不但是刁餘,還有袁家的僕人,全都趕走,一個不留。

董濤忙着聯繫自己人,按照文笙的意思,務必查清楚譚五先生離開袁家之後的行蹤。

按董濤之前得到的消息,譚五先生從袁家出來,曾在浦川短暫停留,也就是一兩天的時間。他隨行侍從皆是高手,探子們不敢盯得太緊,他在浦川做了什麼也就不得而知。

至於他離開浦川之後,直至這幾天又去了哪裡,更是沒人知道。

文笙暗暗後悔,早知道那天譚容華送上門來,她不應該一怒之下將那小子趕走,只要彈上一首《探花》,將他生擒活捉,還不是想怎麼收拾便怎麼收拾,有十三在,什麼事情問不出來?

如今卻需得好好理順,從中尋找蛛絲馬跡。

一個之前被他們忽略的線索進入文笙和王十三的視線。

他們之前在樂城聽人嚷嚷所謂“顧文笙在浦川”竟不是空穴來風。

就在數日之前,浦川確曾有位年輕貌美的女樂師現身,隨行侍衛身手高強,與文笙的情況十分相符。

而這位女樂師最初出現的時間,與譚五先生從袁家離開,到浦川落腳的時間不謀而合。

難道這就是譚五先生的計劃?

他在袁家進一步確認了《希聲譜》被偷賣屬子虛烏有,乃是鍾天政的陰謀,跟着就弄出個假的顧文笙做誘餌,引鍾天政上鉤?

就在文笙等人住在客棧裡,守着一條條線索諸多猜測之際,那位神秘莫測的譚五先生竟然主動現身,自己找上門來。

他陰沉着臉,劈頭第一句話就問:“我的侄兒譚容華現在何處,還請諸位相告。”(。)

第91章 京城的蜘蛛網第491章 香消第41章 何以爲證第73章 自薦者和砸場子的第320章 做媒第47章 踏上前路第306章 治病第371章 禪離的秘密第262章 提親第530章 爾虞我詐第427章 又見面了第263章 譚家人的質疑第100章 情迷夜第236章 團戰重啓第54章 鄉下戲班第296章 接風宴第538章 戰後構想番外明日真經那點兒事第242章 軍前之約第33章 魯百泉的請託第538章 戰後構想第263章 譚家人的質疑第204章 再接再厲第61章 青泥山雨季第437章 做媒第414章 鬧花燈(四)第429章 沉江第39章 追究的意義第547章 奪宮第244章 金蟬第512章 有便宜不佔王八蛋第395章 尾巴第529章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第373章 刺吳計劃第301章 抓住他第436章 欽差來了第23章 初入白府第458章 白雲塢的實力第507章 將行第53章 分道揚鑣第249章 捨身一擊第58章 隱士王昔第214章 左右采之第24章 白典史第381章 白忙第366章 九死一生第367章 病中柔情第212章 紀大將軍第171章 湖上搏殺第143章 狀元誰屬第290章 在路上第202章 勢不可擋第411章 鬧花燈(一)第307章 夜宴第85章 大音希聲第226章 傾盡全力第547章 奪宮第269章 李承運的新差事第235章 狂熱的研究者第516章 伊人踏月而來第247章 還以顏色第491章 香消第305章 於泉第一夜第443章 鼻血第91章 京城的蜘蛛網第307章 夜宴第327章 衆裡尋他千百度第24章 白典史第425章 必經之路第326章 霍將軍歌第106章 奉京紈絝第203章 震翻天第208章 第三場第57章 月夜琴殺第188章 錢少爺第198章 落花流水第156章 蹭課生涯第366章 九死一生第418章 善後第67章 一張曲譜第325章 軍前會議之論如何拯救帶頭大哥第452章 譚五先生第271章 去白州的機會第517章 我擔心你第546章 混在內廷第204章 再接再厲第222章 再戰危星劍第4章 惡媒第202章 勢不可擋第128章 盛世佳話第487章 當關第191章 江北賊第552章 洗脫第111章 麗姬開口第518章 一刻值千金第323章 了斷第338章 長蒙相會第143章 狀元誰屬第321章 成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