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封爵

北狄的戰事像一片厚重的烏雲籠罩在太和殿上,令朝堂上的氣氛沉悶而壓抑。

“允州節度使徐曄已率允州軍從滄臺開拔。陛下,臣奏請從京師調撥糧草,並增撥允州軍費,以作募兵和工事所用。”顧世海道。

滿堂寂寂,然後陳遠思邁出了半步,對着葉傾懷道:“陛下,京師到允州路途遙遠,白水河更在允州最北。若從京師撥運糧草到白水河,路上便要花去一個多月。老臣認爲從中州和潁州糧倉調撥糧草,更爲合理。”

“至於軍費,”陳遠思轉向了顧世海,“顧閣老,老臣若沒記錯的話,上個月戶部可是增發了兩百萬兩的軍費,當時說的便是要用作增設允州防線哨塔。算上年初內閣會議上定下的今年各部支出,單單一個允州今年軍費已是比往年多撥了五百萬,還不夠嗎?”

他那雙滿是褶皺的眼皮下,兩道犀利的目光直直地望進顧世海的眼底,最後的四個字說得既慢且沉,似乎是在說允州的軍費,卻又像在說別的事情。

顧世海不動聲色地蹙了蹙眉,似乎有些顧忌,沒有說話。

軍費已是軍政機密,並不適宜在這樣的朝會上大張旗鼓地討論,葉傾懷於是道:“此事也會後再議吧。先聽何青長說說前線的情況,再做論斷。”

她默了一默,擡頭見衆臣皆是滿面愁容,於是舒展開雙眉,神色定了定道:“我朝九州五十萬雄師,不乏破軍之將,亦不乏忠勇之士,何懼它北狄區區三萬人馬?諸卿不必如此憂心。”

大殿上零零星星地響起了幾個“陛下聖明”的聲音,最後羣臣才一齊行禮道:“陛下聖明。”

見朝會氛圍緩和下來,葉傾懷話鋒一轉,道:“前段時間春闈殿試,有不少仕子提出了我朝官員休養制度的問題,尤以致仕和奪情爲重。官員到了年紀不能退而致仕,致仕後得不到皇恩蔭庇,晚年悽慘,實在令人寒心。朕不願讓這些爲大景兢兢業業了一輩子的朝臣寒心,因此,朕這幾日多方考據,決定對幾位頗有建樹的老臣授以勳爵,準其退而致仕,安享晚年。李保全,宣旨吧。”

大景的勳爵可降級傳給子孫,算是一份能夠世襲罔替的鐵飯碗,一般只有皇室姻親或者功勳卓著的臣子才能享受這份殊榮。

葉傾懷突然提起封爵,朝臣們不禁面面相覷,不知道她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直到李保全宣了旨,陳遠思和顧世海頓時臉色大變。

葉傾懷此次一共封賞了三人,都是七十歲以上的老臣——一名中尚屬令,一名吏部考功司郎中,還有一人是御史大夫蔣宗文。

直到此時,衆臣才明白過來,葉傾懷明面上是賞賜幾人,實則是要卸他們的任。

只是這賞賜實在是重,不僅給錢還給名聲,最重要的是還能讓子孫後代也一勞永逸下去,可謂是既全了面子又全了裡子。

葉傾懷昨夜與林聿修秉燭夜談,從賦稅改制論到吏治整頓,兩人很快便意識到,若是論及變法改制,無論談到什麼,都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就是刑部。

若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律法體系爲新政保駕護航,一切都只能是空談。

三司若還是那個敢在衆目睽睽下調換人犯指鹿爲馬的三司,葉傾懷便永遠都是那個被矇住雙眼的無知皇帝,只能活在臣子們爲她編織的荒謬童話中。

葉傾懷決定從御史臺入手。

御史臺是監察百官的機構,本該直接聽命於皇帝。但因爲如今的御史大夫蔣宗文是顧世海的人,御史臺可以說是顧家的後花園,對顧世海言聽計從。

蔣宗文只要還在那個位置上,御史臺就算有再多個李文清,也無濟於事。

只是這蔣家書香門第,已有百年名望,在盛京中是排得上名號的世家,與京中世家大族的關係盤根錯節。他自己也是三朝老臣,若是葉傾懷無憑無據地將他撤了職,自是難以服衆,難免要落個皇帝任人唯親有失公允的罵名。

如此一來,就算日後李文清被葉傾懷提拔上來執掌御史臺,只怕也要遭人白眼,難立威信,更遑論推行新政監管百官了。

這個蔣宗文不能不撤,但必須要撤得師出有名乾淨利落。

葉傾懷想了許久,想出了一個法子。

她決定用一個爵位換蔣宗文心甘情願地告老還鄉。

葉傾懷還沒登基的時候,蔣宗文就隔三岔五地稱病告假,她登基後更是在早朝上從未見過他,直到三司會審前才顫顫巍巍地來上了朝。

這樣一個人,不論他是真病還是假病,都不會放棄這個能帶着爵位榮歸故里頤養天年的機會。

蔭庇子孫的爵位擺在那裡,也不再需要葉傾懷煞費苦心地去與顧世海周旋,蔣宗文自會想法子讓自己順利退休。

果不其然,李保全宣旨的話音剛落,蔣宗文便立即上前跪下接了旨。

“老臣叩謝陛下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說完,他已雙手舉過了頂,等着接旨了。

這還是葉傾懷第一次聽到他如此洪亮的聲音。

吏部考功司郎中似乎愣了一下,才從人羣中從上前來,在蔣宗文身側跪下謝了恩接了旨。

中尚屬令因是內廷官員,並不在列,因此朝上封賞只作宣讀。

封賞過後,陳遠思率先打破了沉默,對葉傾懷道:“陛下仁孝,實乃臣民之福。只是這幾人都身居要職,驀然退而致仕,只怕會對各部司的事務有影響。”

“陳閣老所言有理,朕也考慮過此事。因此此番只封賞了三人,都是常年病體纏身的老臣,不好耽擱。至於他們的職位,便尋三名能立即上手的人來接替吧。”葉傾懷忖了忖,道,“陳閣老,吏部你熟悉,考公司侍郎便由你推舉一人上來。中尚屬令是內廷的事,李保全,你來擬定一個人選給朕。至於御史臺,便先由李文清來接任吧。”

(本章完)

第176章 敗仗第111章 陳情第79章 靈堂第126章 狂言第六十三章 聖旨第140章 裂痕第133章 對答第133章 對答第112章 夜飲第117章 錢氏214.第214章 戰略第六十八章 少東家第114章 王思雲第二十四章 婚事第198章 貪墨第105章 師生第192章 紅竹第180章 不仁第172章 意象第117章 錢氏第172章 意象第72章 番外——秦寶珠4第138章 宣旨第121章 現形第106章 陶二龍第197章 萬壽節第六十二章 談判第五十五章 東臨門第十六章 鬼市第111章 陳情第三十八章 重逢210.第210章 返京第141章 覲見第82章 天意218.第218章 阻力第94章 死水第128章 大婚第二十二章 邀約第十三章 秦寶珠第十三章 秦寶珠第111章 陳情第134章 爲難第三章 畫像第十四章 求親第101章 出殯第112章 夜飲第三十八章 重逢第87章 甦醒第197章 萬壽節第六十五章 蘭貴人第152章 晚膳第152章 晚膳第153章 蕭索216.第216章 行雲寨第86章 演戲第184章 淵源第87章 甦醒第六十章 對質第三十二章 坦誠第155章 倉場第六章 會審第76章 陸宅第207章 長夜第203章 蝶舞第180章 不仁第六十四章 刀傷第84章 惡癖第三十四張 對峙第209章 戰書第176章 敗仗第五十一章 危機第206章 疑雲第三十八章 重逢第119章 選擇第三十九章 難平第五十八章 承天門第85章 苦心第102章 冤情第106章 陶二龍第七章 童話第八章 出宮第127章 貢士第75章 月夜第十章 文校217.第217章 盛怒第96章 較勁第五十三章 宮變第124章 掙扎第159章 起火第209章 戰書第十三章 秦寶珠第十六章 鬼市第103章 出師第186章 兄妹第78章 金牌第75章 月夜第115章 長命鎖第139章 政務第二十七章 新年第六章 會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