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德國人 完

“對於兩國間的交流和合作,大漢國一向保持着積極主動的姿態,只是不知道貴國政府,是否願意就加強兩國民間合作、破除貴國民間百姓對大漢國留學生的誤會和偏見,做出實質性的舉措?”

李明遠並不滿足於德國公使口中的表面式敷衍,反問道。

“大漢國是德意志最重要的海外合作國家,腓特烈三世陛下、俾斯麥首相閣下還有德意志政府都非常重視與大漢國的合作關係。

腓特烈三世陛下和首相閣下都不想因爲一些小小的誤會,影響到兩國皇室以及民間的友誼。”

德國公使再次強調了德國對於兩國合作的重視態度,隨即代表德國皇室和政府迴應道:“大漢國是一個具有重要地位的南美大國,貴國留學生在德意志本土學習期間,所表現出來的學習精神令人佩服,柏林大學、法蘭克福大學等數十所接收貴國留學生的學校,都對他們的表現很滿意,腓特烈陛下和首相閣下也認爲,貴國留學生是是一個善於學習的羣體,他們和貴國軍隊一樣,都有着接觸新知識、學習新技術的能力和毅力,對於一羣熱衷於學習現代文明知識的年輕人,德意志帝國願意給予他們更多的學習空間和機會。

在離開歐洲之前,首相閣下秉承着腓特烈陛下的旨意,已經將修改貴國留學生人數限制的提案呈交到帝國議會,相信再過一個月時間,貴國政府便能夠看到帝國議會通過修正議案的好消息。”

德國政治體制與南美漢國相似,德國皇帝的權力雖然因爲本土各邦國君主和議會牽制,沒有李明遠掌握的權力大,但是作爲整個德意志帝國的皇帝,腓特烈三世仍然具有對政治議案的最終決定權,只要腓特烈本人堅持,即便議案在議會中遭到部分議員否決,最後也能夠依賴皇帝的權威,成功通過。

德國是一個傳統甚至偏向於保守的歐洲帝制國家,廢除留學生限制法案,允許大量漢國留學生到德國就讀,不可避免會遭到許多保守派勢力的反對,不過,在考量德國、漢國兩國間近二十年合作形成的經濟關係以及漢國留學生在德國本土的表現後,掌握中央權力的腓特烈三世和以俾斯麥爲首的容克政治精英們,很快拋棄他們不必要的疑慮,果斷得做出了決策。

促使德國政府方面快速做出決定的原因說起來很簡單,一是南美漢國在德國經濟發展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促進作用和極爲重要的經濟市場價值作用,雖然德國人內心仍然具有白種人高人一等的驕傲心態,但是在現實利益面前,他們也不得不效仿拉攏奧斯曼帝國的方式,繼續拉攏南美漢國。

其次,漢國留學生進入德國本土學習,雖然招致部分激進白人份子的反對,但是因爲漢國留學生生活範圍僅僅限制在高等院校附近的因素,留學生和德國本土白人衝突的現象並沒有上升到不可控制的地步。

從另一方面考慮,總數超過一萬人,並且數量連年增加的留德學生,每年花費的資金可以爲德國政府、學校帶來大筆收入,這必收入雖然無法與漢國、德國兩國的經濟合作產生的利益相比,但是也達到了一個足以讓德國政府無法忽視的程度。

最後,當然也是促使德國方面全面放開對留學生數量限制的直接因素,則是幾乎每一個留學生完成學業後,都會返回南美本土,不會賴在德國不走。

受傳統文化影響,學成歸國報效國家是青年學生出國留學的直接動力,每一個官派留學生都是經過詳細選拔後,才獲得的留學機會,在他們學成歸國之後,可以獲得進入政府和國營企業工作的寶貴機會,面對這樣的機會,幾乎沒有留學生願意放棄,而對於民間自費出國留學生的學生而言,同樣需要經過政府審覈一關,如果只是想要出國鍍金,進入一個不入流的德國學校混日子,即便逃過了最初的審查,但是在進入德國本土後,也會面臨被駐德國公使發現,驅逐出境的處罰。

一方面是學成歸國後,進入政府和國營企業工作,完成自身身份地位轉變的吸引,另一方面是強行留在德國,面臨白人歧視和被驅逐出境的風險,兩相比較之下,自然沒有留學生選擇逾期留在德國。

膚色不同的漢國留學生結束學業後便離開歐洲貴國,使得德國政府不用擔心因爲華人過多,導致不同族羣之間矛盾和衝突的激化,畢竟日耳曼族羣偏向於保守,不像法國人那般,連殖民地上的非洲黑人都能夠接納。

本質上來說,這個時代的漢國國民傳統文化方面,比德國人更加保守,即便德國人像對待普通白人一般對待華人,他們也不大願意留在德國生活,

南美本土地廣人稀,自然資源豐富,留在本土生活,有熟悉的文化氛圍,有安定的社會生活,而留在德國有什麼呢?

德國的飲食習慣難以讓人接受,德國白人身上體味重,毛髮多,不符合華人傳統審美觀念,至於德國女人的外貌,在德國國內都經常受到詩人的調侃,更何況其中符合華人審美觀念的女人,少之又少。

一方不願意留在德國,一方不願意接納,漢國留學生完成學業便離開的行爲,除去了德國人的後顧之憂,而且在送走一批又一批漢國留學生後,德國方面又有了新想法,他們打算將留學羣體的範圍擴大到軍隊中高級將領階層,想要通過影響中高級將領,進而將德國的影響力延伸到漢國軍隊上層。

德國公使把德國政府方面的意圖一個個顯露出來後,解釋道:“爲消除兩國民間因爲不瞭解產生的誤會,帝國政府希望與貴國公使館聯手合作,在貴國留學生主要聚集地區展開聯合宣傳活動,從而讓德意志帝國的國民們,能夠接觸到更多有關大漢國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知識。”

“很感謝腓特烈陛下和俾斯麥首相爲兩國友誼做出的努力,爲了加強兩國間的友誼,大漢國同樣願意做出更積極的合作舉動。”

李明遠看到了德國人表現出來的誠意,回覆道:“本土在未來十年內,將陸續開工建設四條幹線鐵路,我希望德國方面能夠參與到這四條鐵路的建設工程中。”

沒有附加政治條件的鐵路建設工程,經濟利益有限,但是李明遠拋出四條鐵路建設項目卻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表明了李明遠對雙方合作的積極態度,因此,德國公使高興得答應了下來。

解決了主要的分歧點,李明遠將加強經濟合作方面的問題交給政府各部門執行,而在留學生事務方面,經過詳細討論後,兩國達成共識,決定由德國和漢國共同指派官員,組成留德學生事務委員會,負責管理留學生學習管理等方面的全部事務。

留學生事務委員會成立之後,便意味着執行近二十年的留學生髮展計劃面臨巨大變動,原本限制漢國學生赴德國留學的限制問題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則是,只要經過漢國教育部和德國留學目的方高校組織的聯合考覈,本土學生便能夠獲得寶貴的留學機會,而不用面臨之前達到留學資質,卻因爲人數限制,無法出國留學的遺憾。

第三百一十九章 與民同樂第二十一章 出兵阿雷基帕第一百七十五章 貧民第四十三章 城門迎接第三百六十五章 太平舊部第一百九十一章 移民近況第三百八十九章 排華 完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洋局定第一百二十三章 出使普魯士與增援華人海盜第一百零二章 斷巴西聯軍後路第二百四十五章 第三家軍事造船廠第二百九十六章 新舊交替的時代 二第465章 無題第四百五十九章 無題第六十五章 《軍法條例》第四百四十章 裝甲戰艦時代來臨第三百七十二章 本土發展第三百三十四章 前奏第一百零四章 大戰前的休整第一百五十七章 橡膠第二百零六章 祭拜先烈第二百二十四章 軍艦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南洋三第三百七十九章 安南移民安排第一百六十九章 葉成林第二百七十五章 戰起第七十章 港口見聞海軍十年建設下(書友北風著)第二百九十二章 留美幼童第二百零六章 祭拜先烈第二百六十五章 準備就緒第三百六十六章 冒險者的天堂第二百六十五章 準備就緒第二百六十五章 準備就緒第四百零六章 少壯派軍官第七十章四章 離開秘魯第四百六十二章 英國公使 完第二百四十六章 巴西黑人叛亂第四百四十五章 航運業 二第三百六十六章 冒險者的天堂第四百六十一章 英國公使 二第五十九章 視察軍工廠第465章 無題第三百七十三章 海軍機構重組第三百二十五章 印度勞工問題第一百五十二章 故人相見二第二百二十二章 軍艦一第二百三十五章 學員與新編制第七十六章 衝突第四十一章 暗中交易第一百一十章 大勝第三百一十四章 第一次和談破裂第五十四章 狩獵第一百三十九章 工業佈局第一百四十一章 機器設備類別第三百一十四章 第一次和談破裂第四十九章 商討訓練方案第一百零七章 大戰開啓第二十三章 佯攻第三百九十四章 經濟危機與機遇第三百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三百一十章 整頓三第三百二十一章 和談成功,戰爭結束第六十四章 得知消息第四百五十三章 恩卡納西翁 下第二十七 激戰完第一百二十七章 會面第三百八十章 童子營制度推廣第九十四章 決戰前第一百一十六章 安置華人士兵第四百五十二章 恩卡納西翁 中第一百八十一章 勢力倍增第一百四十三章 農業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出使普魯士與增援華人海盜第三百八十七章 世交之家第六十二章 出手第四章 軍火第三百六十三章 撤離準備第六十章 古巴港口第四百六十九章 亞松森第四百四十章 裝甲戰艦時代來臨第二百七十八章 末路第二百一十八章 吳靈萱第一百九十六章 迴歸第五十九章 視察軍工廠第三百六十八章 太平降將 下第三百八十五章 風華正茂第一百一十一章 遠征結束第四百三十八章 巴拉圭危局 完第三百八十四章 排華與覺醒第二百二十九章 礦產資源開採與電力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美洲主導權的爭奪第二百八十三章 分兵進佔第二百四十七章 我們的國將隕落第三百九十七章 高等教育發展第465章 無題第二百七十章 影響第一百八十四章 後續二第二百五十四章 海上第三百八十八章 津田梅子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