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2章 最好結局

王應麟的心思正如皇帝猜測的一樣。他宦海沉浮幾十年,又熟知歷史典故,深知內廷雖然有不得干涉外政的約束。但是規矩是人定的,也可以隨時被廢除。

內廷作爲負責皇室事務的機構,看似只是負責管理皇帝生活起居,但也是最靠近皇帝的人,非是親信不能擔任。所以內廷還有小朝廷之說,一旦皇帝的旨意難以在外朝得到執行,其就可以利用‘小人’去做,並重新控制朝政,奪回權力。

這當然不是危言聳聽,歷朝中的宮闈之亂、外戚干政、內侍擅權等等看似是內廷混亂,其實根源還是內廷和外朝間的權力鬥爭激化引發的。因而外朝向來對內廷保持着警惕,打着各種旗號,採取種種措施來限制內廷的權力,干涉皇家內部事務。

王應麟也清楚當下內廷權力很大,當年的軍機處可以越過外朝,直接發佈諭令,插手六部事務,調動軍隊,對官員進行任免。而今軍機處雖然名存實亡,但是那個‘御前辦’還在,說是負責溝通內廷與外朝的聯絡,協助皇帝處理公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爲陛下處理軍政事務的助手,左右皇帝決定的一股潛在力量。

而王應麟也不得不佩服小皇帝的識人的眼光和調教下屬的本事。看看當下御前辦的出去的林之武、蔡喬、蔡若水、莊公從都已經是坐鎮一方的大員,治世能臣,而他們當初的出身都不過是普通士子而已。

現下御前辦的實力,因爲‘老人’們的外派,而有所削弱大不如從前,但是現在的陳識時、馬端臨和徐無難也皆是一時的俊傑,稍加調教和歷練,不出數年也能獨當一面。還有時時伴在皇帝身邊的御前護軍都統倪亮,從前不過是個鄉下野小子,如今也是能謀善戰的大將了。

最讓外朝忌憚的還是御前護軍這支武裝力量,它名義上歸屬樞密院,但是樞密院是調不動的,他只聽從皇帝的諭令。而其從吃穿到武器皆是由內庫供給,與外朝無關,這也決定了護軍只忠於皇帝,而絕不會聽從外朝的調動,成爲皇帝直轄的軍外之軍。

作爲整個北伐的親歷着,御前護軍的戰鬥力也給王應麟留下極爲深刻的印象。他們在江東和符離戰役中皆承擔了最爲艱鉅的任務,面對強敵毫不退縮,敢打敢衝,每戰皆能重創敵軍,取得勝利。而在樊城之戰中,護軍一旅千里轉進,半日就攻克城池,其戰鬥力可見一斑。

有這樣一支強軍在旁,警衛京畿,拱衛皇城,無論出現什麼樣的動亂,陛下一聲招呼,他們就能將一切反對勢力碾成齏粉。想想那些士紳,欲靠着巫漢神棍挑動民意和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士子的上書,就想迫使皇帝屈服,真是不知量力。

況且大宋幾十萬禁軍對小皇帝忠心耿耿,王應麟以爲前往荊襄督戰,會有一番波折,但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將在小皇帝面前也生不起反抗之心,一個個束手就縛。而其在士兵中的威望更是無人可及,不待其下令,軍卒們便自發的冒着抗令的風險前去迎駕。可見小皇帝對軍隊的掌控力,即便太祖也難以企及。

想到此,王應麟生出種無力感,當前小皇帝已經非是十年前的那個孩子了,他悄然間已經完成了佈局,在朝廷中有了自己的班底,在地方已經不動聲色安插進去了自己的心腹之臣,使得他的諭令可以得到貫徹和執行。而通過此次北伐,再次鞏固了在軍中的威望。尤其是親征襄陽,順勢消除了行朝舊將在軍中的最後一股勢力。

這次恢復三省,不過是皇帝通過整合朝廷各方勢力,讓自己的親信得以進入最高權力機構,分化和削弱反對力量,從而完成自己掌控朝廷計劃的最後一步而已。再待幾年,即便如自己這般老臣也要致仕,那時候朝廷上下就只有皇帝一個聲音,沒有人能夠挑戰其的權威了。

一個孩子從多年前就開始佈下了這麼大一個局,想想都讓人覺得可怕,可這也證明了小皇帝心思之縝密,眼光之長遠,反應之機敏,通過一次次朝廷發生動盪的機會,不動聲色的開始壯大自己的力量,打擊異己。但如此也算最好的結果,朝廷沒有因此發生大的動盪,平穩的完成了新老交替和權力的轉移,老臣們得以全身而退,安享晚年。

“如今內廷之事皆歸於皇城司,但內廷之事日益紛雜,已經難以承受,朕想恢復內侍省負責內廷一應之事。”趙昺給兩人斟上茶,笑着回答道。

“哦,臣深以爲是,如今不比在瓊州,宮城狹小,事務亦少。當先陛下已經大婚,又誕下皇子和公主,事務劇增,只憑皇城司已經難以承受了!”王應麟從沉思中醒悟,施禮道。

他知道行朝遷入瓊州後,只是興建了範圍很小的宮城。而內廷在逃亡中也是一切從簡,機構設置不全,後與帥府的內府合併,成立皇城司掌管內廷事務,人員也不過百,內侍也很少,不得不依靠當時規模很小的侍衛營才能夠保證運轉。

回到臨安後,舊宮已經毀於大火,陛下節減,沒有重修,而是借用了高宗皇帝的行宮崇德宮,進行整治和稍加擴充作爲宮城。人員雖然有所增加,恢復了六尚,但是有的司、典也是設而未立,空有虛名。且依然由皇城司主管,現在看來已經是不合時宜,也不符合禮制。

內侍省,早已有之,爲皇帝之近侍機構,專司管理宮廷內部事務。北齊初置中侍中省和長秋寺;隋初改稱內侍省,後稱長秋監,參用宦官和士人,掌侍皇帝,管理宮室之事。唐代或稱內侍省,或稱內侍監、司宮臺,專用宦官,由內侍監、內侍、內常侍等爲首官,掌傳達詔旨,守禦宮門,灑掃內廷,內庫出納和照料皇帝的飲食起居等事務。

本朝增置入內內侍省,與內侍省號爲前後省,而入內省尤爲親近。通侍禁中、役縣褻近者,隸入內內侍省。拱侍殿中、備灑掃之職、役使雜品者,隸內侍省。

“陛下,內侍省還是依舊制設立嗎?”謝枋得問道。

“不,朕初步設想,內侍省下設秘書監、殿中監、將作監、軍器監、內務監和太醫院及皇城司,即五監一院一司,分管內廷各項事務。”

“陛下,將秘書監和殿中監歸於內廷,分管何事呢?”王應麟問道。但心中稍定,監的官員品階一般要低於省,如此內官就難以一步登天,擔任宰執,是對內廷的一種遏制,也可視爲陛下的讓步。

秘書省是專門管理國家藏書的中央機構。從東漢後期設立秘書監起,到南北朝升爲秘書省。他知道秦始皇焚書後,天下藏書幾爲一盡。再加上手抄方式和簡帛載體的限制,對於普通人來說,圖書是至爲珍貴的物品。西漢以來,朝廷曾多次下詔求書,藏於宮內秘府,等閒人難得一見,“秘書”一詞即由此而來。

在這種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秘書省自然備受重視,享有較高的地位。但隨着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印刷出版技術逐步成熟起來,圖書數量越來越多。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官府和私人設立的書院、藏書樓等,即使在中央,藏書機構也不僅限於秘書一府了,其重要性逐漸削弱。

本朝前期經籍圖書歸秘閣,秘書僅掌祭祀祝版。神宗元豐改官制,秘書省職事恢復,日曆所、會要所、國史實錄院等均歸秘書省管轄,規模較唐時較大。但經歷靖康和德祐之亂後,國家圖書或被擄走,或毀於兵火,秘書省已經名存實亡了。

至於殿中省,起於魏晉以後,在門下省設殿中監一官。隋代始設立殿內省,唐武德年,改殿內省爲殿中省,掌皇帝生活諸事,所屬有尚食局、尚藥局、尚衣局、尚舍局、尚乘局、尚輦局六局。唐龍朔年曾改中御府,咸亨元年復舊。本朝沿置,但僅爲寄祿官,六尚局職掌分由它署擔任,如尚食歸御廚,尚藥歸醫官院等,已經名存實亡。

“朕打算將秘書監職能擴充,不僅掌管天下圖書秘本,還要將御前辦併入其中,以所管分設數局,協助朕處理一應公務,安排朝會、出行、會見等日常事務。”趙昺喝口茶言道,“殿中監則負責內廷的一應雜務,將酒庫、內酒坊、外物料庫、牛羊司、奶酪院、酒醋庫、車馬院、皇莊、皇苑、行宮、採辦等皆交由其管理!”

“至於將作監、軍器監和太醫院一切如常,而內務監則掌管內宮事務,設六尚局,皆由內官充任,負責管理內庫,侍奉皇室親貴,不得干涉外務。”趙昺緩了緩又道,“皇城司掌管宮禁宿衛和鑾儀衛,撤銷御前護軍都統府,一併權能移至皇城司!”

第1116章 只有戰第590章 中秋夜第792章 ‘曲解’第1046章 沉住氣第868章 另有玄機第530章 有困難第1024章 馬說(二)第199章 潛移默化第558章 跟上最好第768章 接敵第1424章 以二換一第158章 過關第1276章 自找麻煩第605章 欲蓋彌彰第398章 踹屁股第778章 探究第635章 養成計劃第021章 隨心第253章 心難平第912章 難以迴旋第920章 不適應第163章 曾淵子第1193章 榮辱與共第1090章 孤注一擲第1123章 難以效仿第574章 ‘意外’第588章 堡壘行宮第507章 想得美第496章 人情味兒第283章 奇兵第317章 入朝第1039章 對懟第947章 故布疑兵第462章 試一試第1467章 除掉伯顏第1287章 追憶往昔第037章 挑兵選將第659章 信念第864章 步步爲艱第516章 進逼不止第933章 不好乾第723章 棄與守第786章 反水第1292章 完美方案第236章 預案第819章 攤牌第1021章 自有主意第1261章 權衡利弊第878章 融匯變通第705章 本錢第743章 一鍋端第1323章 對症下藥第153章 難堪第267章 狙殺第394章 正奇第262章 他有病第678章 忙乎第460章 私鹽販子第1455章 諸事速決第714章 盼來了第1189章 達成共識第954章 約法三章第898章 情何以堪第644章 合適便好第1407章 近鄉情怯第1231章 攻守相攜第1422章 吃個悶虧第1212章 撥開雲霧第288章 忙第329章 衝突第362章 援軍第1404章 蕩濁流清第632章 協作第1399章 心中有路第1311章 危機突現第1186章 同樣缺錢第1009章 臭事第1456章 比較樂觀第658章 二遍苦第475章 兩全很難第308章 大凱子第218章 良師第1272章 說易行難第1021章 自有主意第1260章 危險信息第423章 對賭第869章 放肆一回第820章 殿上爭鋒第128章 設想第468章 不情之請第443章 怪論第1350章 出了紕漏第1249章 適可而止第1042章 大兵壓境第571章 辨人第1044章 集思廣益第004章 感冒第1037章 還以顏色第080章 人心難測第962章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