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假仁假義

實施仁政,以仁治國,惠及百姓,趙昺都不反對,可也要分什麼時候。?但是當前蒙古人的強大自不必多說,行朝的狀態也擺在這兒。在這亂世一味的強調仁義,就等於先將自己裝進了套子裡,做事不免束手束腳,難以放手施爲,以這種狀態對付強大的敵人無異於火中取粟。可朝中這些士人們沉浸禮教中太久、太深,行事皆以這些聖人之言爲準則,且處處以此來要求自己,連一向‘開明’的應節嚴也難以完全擺脫。

今天應節嚴既然以周公姬旦來做例子教訓自己,趙昺便抓住機會與其好好聊聊,欲先從學術的角度上毀掉這些聖賢在其心中高不可攀的地位,當然免不了扒扒他們的黑歷史,將這些人所做過的‘丟人’事抖摟抖摟,把他們從神壇上拉下來。,不過這手段也算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先生,以爲微子投奔周人之舉,是對是錯?”趙昺既有了打算,自然要一棍子論到底兒,稍緩後又問道。

“當然是大義之舉!”應節嚴毫不猶豫地道,“殷商末年,紂王無道,窮奢極欲,暴虐嗜殺,導致衆叛親離,國勢日衰。微子屢諫,不被採納,於是懼禍出走。且微子封國後更是是個勤政的君主,爲殷民所愛戴。”

“朕對於微子治國之道也身爲佩服,但是卻不贊同其棄國出走之爲!”趙昺搖搖頭道。

“陛下以爲其中有何不妥呢?”應節嚴有了前邊的‘教訓’,遲疑下反問道。

“朕以爲紂王帝辛與微子啓之爭並非是治國理念的不同,卻是兄弟間的王位之爭。且其逃往周的目的是意在藉助周的勢力奪取王位,卻不想成了周人的幫兇,以致滅國。而其後又不思復國,反而接受周人的封賜,助其安撫殷人,又與賣國何異!”趙昺吧嗒吧嗒嘴道,“若是朕如此只怕早就被大家的唾沫淹死了。”

“嗯,以陛下所言,其中確有不妥。”應節嚴想了想說道。

這段歷史他也清楚,本來,按照商王朝“兄終弟及”的傳承方式,微子、箕子、比干這羣人是離王位最近的。尤其是微子,是帝乙的長子,本來是最有希望稱帝的。且在帝武乙在位時,也確實有部分大臣擁立微子。但以太史爲的帝黨擁立了帝辛,因爲帝辛是嫡子。按帝祖甲確立的禮制,是以嫡長繼承製爲核心的,先是嫡長子、嫡次子、嫡三子等等,嫡子以後,纔是以年齡次序排列,庶長子,庶次子等等。

其實,微子、帝辛是同母父兄弟,但因生微子時,其母是妃不是後,因而是庶子;而生帝辛時,其母已是後,故辛爲嫡子。故太史爭之曰“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可以想象失去了帝位,微子自不甘失敗,但又爭不過強勢的帝辛,因此不惜賣國以求榮,“微子啓,膠鬲與周盟”。所以,帝辛對微子一系的打擊、排擠,決非是昏庸而遠賢親佞,而是政治鬥爭的必然結果。

“不是不妥,應該說微子、箕子、比干、膠鬲等也決非孔子口中的賢人,而是一羣因個人利益出賣國家和百姓的內奸,甚至不如這城中混吃等死的宗室們,他們還知在國破之際勤王復國,不惜身死。”趙昺憤憤地說道。

“陛下言過其詞了吧!”小皇帝這麼說,讓應節嚴有些掛不住臉了,畢竟自己過去一直是以這些人爲楷模的,並以此教導子弟,現在卻被小皇帝說成內奸,怎能不讓他難堪。

“呵呵,朕的言辭是有些激烈了。但此事朕以爲不過是兄弟之爭,帝位之爭與利益之爭,朋黨之爭,說起來還是一家之事,一國之事。而這些事情也是有淵源的,若是一股腦的以此作爲罪狀強加於紂王帝辛身上也有失公允。”趙昺聽出老頭兒一時接受不了自己的‘偶像’們出了這麼多的醜聞,便放緩口氣說道。

“唉,臣枉讀了一輩子聖賢書,有些事情居然沒有陛下看的清楚!”應節嚴突然嘆道。他是聰明人,也熟知這段歷史,過去只是沒有想到這些,當然也不敢妄自議論聖賢,否則被唾沫淹死的就是他。現在小皇帝大膽妄言,在加上他沉浸官場多年,又多次經歷了官場的傾軋,想通其中的關節並不是難事。

其實商朝建立後便存在兩大勢力的爭鬥,那就是神權和王權對權力的爭奪,自帝武乙戲弄神祇,“革囊盛血”以“射天”,至帝辛,四世之中,王權與神權之爭愈演愈烈。雖然經四代商帝數十年的奮力搏擊,王權佔據上風,成爲統治主導力量,但神權數百年的無上地位,致使隊伍龐大的神棍們不甘心失敗,一而再地與王權相抗衡,力圖再現伊尹、巫咸等時代越王權的輝煌。

至帝辛時,由於帝辛的分外的強勢,神棍們撼之不動,便勾結外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成爲倒商的急先鋒。曾經是商王朝中堅力量的祖宗一元神教,最終成爲動搖商王朝統治基礎的主力。這便是帝辛罪狀中的“昏棄厥肆祀”、“弗敬上天”、“弗事上帝神祇,遺厥先宗廟弗祀”、“郊社不修、宗廟不享”,“慢慢鬼神”,甚至調戲女媧等等罪狀的由來。

而正是帝祖甲的禮制改革引起了王權和宗室貴族間的對立。其改革不僅是確立了嫡長繼承製,而且廢除了王位繼承和國家大事中的貴族公議制,使商王朝徹底泯滅了酋邦制的最後殘餘,完成了從酋邦制向國家、帝國的轉進,在國家形態上邁進了一大步。當帝武乙一力打壓神權,鞏固王權,商王朝才真正進入了帝國形態。

可商王朝的貴族在商帝國的實力是如此之大,雖屢經打壓而依然堅挺,不得已,商王朝的幾代帝王都在想方設法利用各種手段建立自己的王權架構。帝武丁做爲商王朝武功赫赫的大帝,在欲用千古名相傅說時,仍不得采用“先帝託夢”的手法以掩飾其真正目的。

前人造的孽,終於報應在了帝辛身上,而到帝辛掌權時,帝國內部已四分五裂,神權、王權之間,執政集團與反對集團之間,帝權與貴族之間,諸多鬥爭已積重難返。以致他竟落到無可信任之人可用的地步,只好重用外來的費中、飛廉、惡來等,而這又引起了反對黨、尤其是貴族一系的強烈反彈。

神棍和貴族兩羣人雖利益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帝辛。而費中,飛廉、惡來是拋棄了自己的氏族來邦助帝辛的,這在當時是不允許的,是引起公憤的。因而,帝辛的罪狀中的“爲天下逋逃主,萃淵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爲大夫卿士”、“暱比罪人”、“以奸宄商邑”等罪名便是由此而來。而神棍們、王族反對黨、貴族們的怨言亦成爲帝辛的罪狀“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力行無度,播棄犁老”、“崇信奸四,放黷師保;屏棄典刑,囚奴延士”、“醢九侯”、“脯鄂侯”、“剖比干”、“囚箕子”等等。

“先生又何必如此呢?”趙昺讓人換了茶說道,“說起來紂王帝辛落到如此惡名,責任更多的應由戰國諸子來擔,他們爲了證明自己觀點的需要,正如荀子所言無不‘案往舊以造說’,以歷史來證明自己的政治主張,爲此不惜修改典籍,歪曲史實。爲證明仁義重要,就舉帝辛不仁不義的事例,沒有事例可以如蘇學士那樣想當然耳;爲證明尚賢、用賢的重要,就舉帝辛殘害忠衆以亡國的教訓;爲證明天道亡國,就製造帝辛斮朝涉之脛、刳剔孕婦的實例;爲證明防微杜漸的作用,就製造帝辛爲象箸等等。”

“而帝辛已經死了千年無法自辯,且其早成了污水坑,凡是大家能想象到的千奇百怪的罪名都加諸帝辛身上已是習慣之舉,多潑一瓢污水又有何妨,由此造就了千年積毀的商紂王。可若是細細梳理,帝辛治國雖有失誤,行事手段激烈,但仍不失爲一個有爲之君!”

趙昺當然沒有那麼高修養和分析能力,不過只要把周人充斥着污衊、謾罵的歷史記載反過來看便是一幅真實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正如當代的一位偉人所言‘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嗯,聽陛下如此言,臣也終於明白微子啓從周人手中乞求建立宋國的商人後裔,爲何會寫出《玄鳥》那樣的詩來懷念帝辛,稱其爲無所不勝的武王了,想其此舉正是對自己先前所爲做出的懺悔!”應節嚴點點頭道,微子啓和帝辛可謂是死對頭,能對紂王做出如此評價,顯然心中也是十分讚賞其爲商做出的貢獻,若真如後世所評,其怎麼又會稱頌敵人呢?

“先生,朕今日所言其實並無對先賢不敬之意,他們爲民的治國思想還是有許多值得借鑑的,不過我們卻不能總是拘泥於他們設定的桎梏。因爲吃飽了纔有閒心講禮法,只有取得勝利才能談仁政,否則一切都是妄談,沒有任何意義!”趙昺肅然說道。

“陛下,臣今日也受教了,明白惡與善,黑與白,只在一線之間,並無絕對,只看實施者心之善惡!”應節嚴也有所悟地言道。

“甚善,朕有時行事雖然手段陰損些,卻非存有私心,而是爲了復國大業,但看着百姓背井離鄉,骨肉分離還是多有不忍。”趙昺前世畢竟是生於和平年代,一個骨肉分離又團聚的故事都能讓他唏噓不已,而當下卻一手導演了場萬千家庭離散的慘劇,這讓他良心難安。

“想當年陛下與殿帥相談,曾言不想做一個好人,只想做一個爲國爲民的壞人。臣與殿帥還誤會陛下會走上歧路,若他能聽到陛下今日肺腑之言,臣想殿帥應能瞑目了。”應節嚴想起初識陛下之時的談話,更爲感概,想必那時陛下就已知曉一旦踏進官場的漩渦便已經沒有了退路,更不奢望能做一個爲所有人稱頌的人物,而是隻想實實在在的做些爲民有利的事情,爲此不惜被人誤解和唾罵。

“呵呵,朕雖如此說,但是先賢們的所爲咱們還是可以借鑑的!”趙昺聽了心中大定,他剛剛還擔心自己的言論會引起應節嚴的反感,現在看來老頭兒比自己想象的要開明的多,這也許是因爲其已經見多了官場中的爭鬥和宮廷中的血雨腥風,而能夠理解體悟人世間的醜惡。若是換做鄧光薦此時自己只怕不是血濺五步,也被其打的骨斷筋折了。

“陛下又想如何?”應節嚴卻被小皇帝左一個主意,右一個點子弄怕了,只嫌自己老了,腦子轉的慢跟不上他的節奏。

“當下撤兵已是迫在眉睫,朕正可學學那亶父率民出逃,個佈告昭告泉州百姓並非朕不想久駐泉州,而是不想全城百姓玉石俱焚!”趙昺悄聲道。

“唉……陛下可比亶父高明多了!”應節嚴嘆口氣搖頭苦笑道,“陛下這是一邊遣人暗中散佈謠言,以韃子惡名恐嚇百姓;一邊又施恩衆民,矇蔽視聽。讓正六神無主的百姓不得不走,那亶父怎敵陛下萬一啊!”

“哈哈,知朕者先生也!”趙昺聽罷大笑幾聲後又道,“先生以爲誰來做此事最好呢?”

“陛下,唉!”應節嚴又嘆口氣道,“臣與陛下各舉薦一人,看看由誰來做最好!”

“也好!”趙昺點點頭,與應節嚴背對背的各在紙上寫了擔當此任之人的名號,然後又同時打開,兩隻狐狸相識一笑,如此一個背鍋俠便誕生了……

第1429章 是何套路第124章 逆者亡第1175章 不死不休第818章 生財有道第719章 破綻第1130章 一馬當先第281章 訣別第934章 勢在必行第257章 致命一擊第824章 新發現第1210章 是否正確第858章 好事上門第672章 妥協第1321章 有眼不識第1277章 出警入蹕第843章 能奈我何第447章 改良第166章 善加引導第1403章 階層分裂第195章 假鈔第1464章 神秘貢品第355章 勸死書第1174章 金湯之城第1265章 意有所指第209章 無恥第337章 大家第1241章 人心散了第138章 肉疼第1246章 攻守逆轉第1068章 爲吃操心第128章 設想第875章 搶佔先機第035章 紀律第409章 對決(一)第294章 作秀有風險(二)第062章 破題第669章 辯第1167章 關門打狗第1408章 不守規矩第670章 人非人第1295章 你想多了第1366章 如何取捨第087章 升官發財第914章 懷璧其罪第785章 困獸第1142章 弊端橫生第422章 機會第660章 小報第427章 一桃降三士第976章 觀感各異第592章 背鍋俠第592章 背鍋俠第1198章 忙裡偷閒第566章 何以如此第044章 濫好人第980章 寬進嚴出第772章 幻想與現實第812章 進書儀第1019章 不可能第154章 應變第380章 服了第066章 福利第498章 坐地還錢第641章 出宮第039章 小孩心思第1249章 適可而止第304章 跡象第001章 逃亡第778章 探究第954章 約法三章第1203章 盲人瞎馬第1421章 母子同心第1394章 爲官之道第558章 跟上最好第422章 機會第1462章 欺人之說第1175章 不死不休第449章 挑明第673章 風暴第246章 或有不測第1280章 無法逃避第639章 各司其職第568章 反省第556章 逆流而上第1127章 大夢初醒第1379章 憂心重重第1345章 知恥後勇第956章 借道而行第1220章 請君入甕第343章 捕鯨第357章 根源第1252章 形勢逆轉第750章 煩心事兒第247章 龍船出世第441章 移駕瓊州第1302章 捨本逐末第258章 海神第608章 連環計第1127章 大夢初醒第549章 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