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棄與守

趙昺一番話說得三人沉默不語,他們這些士人雖然從心中就瞧不起一心逐利的商人,但是也清楚沒有商人溝通物資往來,交易物品互通有無,整個社會便會陷入癱瘓。且行朝這麼多年大半財賦全是仰仗商稅所得,即便清楚他們與蒙元勾結取利,在利益面前捨去了道義,但是也不能將他們從社會上盡數抹去。更不可能爲了個義字讓那些養家餬口的小商販放棄生存。

“陛下肺腑之言,臣心中已然明瞭,但若不加懲治,終歸無益於國。”文天祥好一會兒才言道,但神色已不似初時那樣激憤了。

“呵呵,朕從未放言不追究那些誤國的奸商,但是一定要有度,對那些勾結元廷甘做爪牙助敵搜刮民財,囤積居奇影響民生的不法商家定要嚴厲打擊。而那些見利忘義,雖有小惡,卻無大過的可略施懲戒,至於那些爲了謀生而不得不與敵交易者則不必追究。”趙昺笑笑道。

“陛下教訓的是,臣所爲確實過了,請陛下降罪。”文天祥施禮道。

“文相所爲牽連甚廣,確實有過,但是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也無大錯,只是要引以爲戒。”趙昺擡手讓其起身又言道,“此時形勢已不比在瓊州時,我們不僅要收復江南,還要治理江南,因而過去的政策要做出及時和適當的調整,當下以穩定人心,鞏固政權爲要。”

“臣記下了。”文天祥再施禮道,“陛下,如今江南已經淪陷十年,形勢多有變化,階級分化不清,還請陛下明示如何處置!”

“令各船以右舷炮轟擊城上敵軍!”此時戰船已成功通過湖口進入長江,沿城西而行,趙昺沒有着急回答文天祥的問題,而是下令開炮。

“遵命!”王猛接令立刻命各船立刻打開炮門,填裝開花彈,瞄準城上開火。

“陛下,這又是爲何?”剛剛小皇帝面對敵軍和百姓的圍攻禁止開火,當下脫離到射程之外,卻又命令開炮,讓他甚爲不解。而隨着弩炮的射擊,開花彈在城頭接連爆炸,毫無準備的敵軍頃刻間便死傷慘重,而城樓也被接連命中燃起大火。在長堤上駐防的元兵紛紛被連發弩炮射出的箭矢命中,慘呼聲不絕於耳,那些圍觀的百姓見狀頃刻間也作鳥獸散,四處躲藏,再無一人敢上前挑戰。

“文相,陛下此意是告知百姓,剛纔的忍讓非是怕了他們,只是因爲我王師乃仁義之師,不想傷及無辜百姓才一再退讓。另外便是警告那些愚民切勿助紂爲虐,免得玉石俱焚。”這時謝枋得插言解釋道。

“陛下行事皆含深意,臣真是愚鈍!”文天祥略一思索便明白了,乾笑兩聲道。

“非也,文相之事當局者迷罷了。”趙昺拿起水壺喝了氣水又道,“我趙氏立國,重用士人,願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但事與願違,其中有些人實在是令人痛心和失望……”

趙昺話音剛落,文天祥和其他兩人臉上都露出尷尬之色,可趙昺並沒有客氣,而是直言不諱的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正因爲自宋初趙匡胤定下與士大夫共治的家法後,歷代皇帝都厚待士人,也早就了歷史上士人最爲風光的時期,他們的動向在某種意義上是中國政治的風向標。在江南淪陷的初時,因爲恐慌未除,秩序未定,朝廷官員及士子、儒生散佈於各處,混跡於民間,對時局採取觀望的態度,當然也有忠貞之士回鄉後募集兵勇繼續反抗。

而從大形勢上來說,此刻的元朝攻滅南宋的戰爭,在性質上與蒙古國時期的對外征伐已經有所不同,原始掠奪的色彩大大減少,基本已成爲漢地政權之間的兼併、統一戰爭。因此,忽必烈在出兵前,就提出了不嗜殺江南的目標。

在戰爭中,元廷大量招降宋朝的武將和官員,利用他們繼續征戰,並安定地方的混亂局面。在宋廷投降後,元廷又下詔:亡宋歸附有功官員並才德可用之士,申臺呈省以憑錄用。將大量的降附官員付吏部使用,並採用換授的辦法保留原職。

忽必烈對江南的統治頗具策略性,平宋數年之後,隨着抗元勢力的失敗,江南地方局勢逐漸穩定下來,江南地方官員的人選也逐漸改變,通過任滿或是告老將他們撤換。另外忽必烈除了從來到北方的南方士人中選拔官員外,還通過求賢的方式,直接從江南選取人才,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多次進行規模頗爲廣泛的求賢活動。

但是在廢帝北狩之後,一批隨遷及徵募的宋臣進入元廷形勢發生了變化。留夢炎、王積翁等人皆是宋廷的高官,他們官拜尚書進入內閣。趙與票、程鉅夫、趙孟頫、謝昌元、葉李等名士也進入翰林院,尤其是皇室後裔趙孟頫的應召讓那些觀望的士人心裡發生了變化,一批投機士人又主動向其靠攏。導致“從政潮”迅速蔓延,就連一些名士大儒和血氣方剛的青年才俊也未能免俗。

但趙昺以爲環境的變化並不能作爲投敵附逆的藉口,這是關乎“氣節”的大是大非問題,即古人常言“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特別是在民族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十字關口,能否堅守此底線對士人來說無疑是最嚴峻的考驗。而事實上淪陷區民間社會,包括一向被視爲社會楷模的知識分子羣體,絕非鐵板一塊,留夢炎等人的被‘重用’加速了其分化進程。

當然這些附敵的士人也知道如此做於道德有虧,更違背了聖人之言,便以自保之說希望得到同情式的理解。如此說法應該說很有市場,也常爲那些降官所用,因爲亂世中尋求自保之道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心態,更勿要說在統治體系嚴密的淪陷區了。許多人稱雖然對舊朝一片忠心,但迫於生計或爲了保住自己的財產被迫出任僞職。

當然堅守底線、保持氣節的士人也不乏其人,向謝枋得、馬廷鸞、王應麟等等許多士人,在流離失所,貧病交加之時,不得不靠變賣珍藏書畫典籍、開館授徒來維持生計,甚至被迫四處流浪的情況下,仍不爲高薪所誘,斷然拒絕‘入仕’。這種不爲利惑、不屈服於淫威的血性儒士,當然值得稱讚和重用。

在失節與守節這兩極之間,更多的士人選擇了中間路線:既不主動投靠蒙元,也不置身世俗之外;既不抗拒元廷的安排,又在職責範圍內盡力維護國家民族利益。在江南平定後,各地州府逐步恢復官學,這些人應召擔當教職和館職,依然傳播聖人之學。這些人雖不主動附敵,不過人格、操守還是應受到質疑的,當然僅憑此便斷定該羣體爲失卻民族立場和國家觀念的灰色地帶同樣有失偏頗。

凡此種種,皆使忠奸和是非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概言之,宋朝遺士在國家淪喪之時以能否固守氣節和堅守民族大義爲界發生了分化,但是多數人還是選擇了表面妥協實則儘可能維護民族利益的中間路線。這種多極格局表明,在此期間南方士人既沒有結成衆志成城的抗蒙陣線,也並非整體立場暖昧的灰色地帶……

“陛下一席話,讓臣茅塞頓開!”文天祥聽罷言道,“臣前時所爲確實過於魯莽了,將他們一概而論,而未能善加利用,以致地方之上風聲鶴唳,錯失了爲國選材的機會。”

“文相不要過於自責,江南淪陷已有十年,固有人尚能堅守節操,但蛇鼠兩端之徒亦爲數不少。戰事緊張之時,難以一一甄別過也不能全在你。”趙昺見其認識到自己的失誤,未免其過於自責,寬慰他道。

“陛下如此寬待,讓臣汗顏。”文天祥聽了更加慚愧,施禮道。

“朕之言絕非袒護文相,而是行朝那邊問題同樣很多,你這邊做的儘管不甚完美,尚不會有大亂,但是那邊就說不準了!”趙昺擺擺手嘆道。

“陛下,難道行朝有變?”文天祥與其他兩人對視一眼,轉向小皇帝驚問道。

“沒有,那邊有陸相主持朝政,又有張世傑坐鎮臨安城,尚可應對。”趙昺看文天祥的焦急的樣子,連忙言道。

“那陛下又爲何憂慮?”文天祥鬆了口氣又問道。

“臨安收復之後,行朝之中有人的想法就變了。”趙昺苦笑着道。

“難道他們還欲造反不成?”謝翱激動地問道。

“並沒有那麼嚴重,只是羣臣在治國的理念上有分歧而已!”趙昺搖搖頭道。

“陛下,朝中分歧何在呢?”文天祥皺皺眉問道。

“其實當下江東面臨着與江西同樣的問題,因爲形勢發展太快,地方官員不足,雖從行朝中分撥出一些,仍然不夠。便有人主張從舊官中選用,朕也準了。可他們居然不加甄別,以求賢之名網羅了大批舊人,其中不乏當年棄軍而走,不戰而逃者。讓朕十分失望,盡數一一駁回,但他們仍然頻頻上書舉薦,不知欲做何爲?”趙昺悠悠地道。

“陛下,他們這是欲藉此沽名釣譽,安插私人,別有用心,還是應驚醒些。”文天祥想想道。

“這也是朕擔心的,如今江南尚未穩定,便急讓此等貨色入朝,不僅愧對那些殉國的烈士,也讓百戰之士心寒。亦讓朕擔心朝堂之上具是如此人物把持朝政,弄不好還要重蹈滅國覆轍。”趙昺滿是憂慮地道。

“陸相難道不知嗎?”文天祥皺皺眉言道。

“剛剛入城,事情千頭萬緒。應、劉兩位知事尚在瓊州,文相你征戰在外,事無鉅細皆需陸相一人打理,每日又要到城外朝見,每日不休不眠也難以事事關照的到。即便有所發現,可他們也可以昔日慣例解釋,其又有什麼說的。”趙昺嘆口氣言道。

“陛下至今尚未入城?”文天祥聽了驚異地道。

“正是,陛下自收復臨安後,一直住在城外錢塘縣的行在中。”陳墩在一邊插言道。

“臣子居於城中,陛下卻居於城外,豈有這個道理?”文天祥聽了慍怒道。

“他們說舊宮皆已焚燬,重建所需浩蕩。陛下曾言暫居北宮,他們又說那裡是太上皇的養老之所,陛下居此於有損聲望,於理不合。反正是推三阻四,以致臨安城業已收復近月也只能住在城外行在。”陳墩拉着長聲言道,顯然對此安排也是不忿。

“真是豈有此理,他們這分明是怠慢,即便有千般理由也不可阻止陛下入城,難道他們還另有打算嗎?”文天祥大怒道。

“他們如此做確是反常,似有打壓陛下聲望之嫌,讓天下百姓不知有君,而獨表其功。”謝枋得也覺得其中大有問題,黑着臉道。

“正是,臣也擔心其中有鬼,陛下不可不防!”謝翱也言道。

“諸位愛卿不要着惱,朕居於何處卻也無妨。”趙昺笑笑道,“當下要緊之事,除了甄別官員,還有一事不可輕忽。”

“陛下請講!”文天祥施禮道。

“太宗曾有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民心向背,纔是我們能否穩定江南的根本,爭取到民心,只憑幾個無良士人是掀不起風浪的。”趙昺言道。

“陛下所言有理,但是鄉間百姓對王師雖無抗拒,可態度也不明朗,出了我們的勢力範圍鮮有義軍響應的,籌糧籌款幾乎全靠攻下的州府倉廩支撐,似乎並不高興王師北返。”謝翱言道。

“這並不奇怪,底層百姓與商人和士人相比是成員龐雜,心態各異,更容易發生分化;再者低微的社會地位,保守的心態和明哲保身的處世之道,決定了他們對各種政治角力的反應通常不會過於激進,恐怕也懷疑我們能否真的可以佔據江南!”趙昺言道,他清楚只有搞明白淪陷區底層百姓的心態,才能更好的爭取民心……

第893章 氣糊塗了第486章 飽和攻擊第1374章 我懂得了第1277章 出警入蹕第1019章 不可能第294章 作秀有風險(二)第638章 上香第613章 各施手段第1293章 因事施策第788章 態度第1403章 階層分裂第758章 尋個住處第747章 攻略第1384章 江上遇刺第136章 救災第418章 死個明白第1467章 除掉伯顏第490章 城破在即第210章 落水第1086章 炮火洗地第1097章 做活閒子第546章 情非所願第685章 反思第719章 破綻第1232章 速下徐州第501章 暗中佈置第1323章 對症下藥第1119章 大意之過第1018章 另有它用第805章 談又何妨第329章 衝突第874章 時代機密第657章 難熬的一天第958章 大有不同第1378章 言下之意第1122章 煩惱事兒第1439章 逞什麼能第918章 各有不同第1414章 高麗三寶第305章 覆水難收第1047章 假戲真做第608章 連環計第438章 發難第595章 趨利避害第342章 吃肉就來第206章 人品問題第837章 求變第1070章 信服第1410章 憤憤難平第517章 正事第720章 聰明人第952章 網中之魚第1196章 局部優勢第762章 真難第589章 好日子第276章 我是傻瓜第062章 破題第662章 定位第1325章 摸摸情況第1038章 局面第752章 決意第1201章 一意孤行第1241章 人心散了第190章 其中有詐第770章 懾敵第1107章 導演第955章 飯票而已第1038章 一定要快第261章 罪過第1081章 開幕戰第615章 開始了第472章 罰當其罪第837章 求變第146章 合則兩利第004章 感冒第1265章 意有所指第1301章 原來如此第555章 回朝第323章 煞費苦心第629章 點將第192章 寅吃卯糧第1378章 言下之意第1226章 打與不打第1438章 出乎所想第1349章 炮震三關(三)第519章 謀於內室第222章 乍現第624章 不退第523章 生不如死第1398章 梵音頓悟第934章 勢在必行第687章 心塞第126章 發現第088章 爭執第1053章 事出非常第723章 棄與守第346章 東海島之役(一)第298章 規矩第1359章 納入囊中第532章 正劇開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