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電話

兩個電話

到北京後第二天,蘇夏就用施家的座機,分別給王文起先生的家裡和本色年華電影工作室去了電話。

打到王文起先生家的電話是一個位聲音聽起來很和藹的老太太接的,蘇夏向她詢問王文起先生的去向,被告知王文起先生被陝西作家協會請到西安出席一個講座去了,要到三天之後纔回來。蘇夏應了一聲自己知道了,接着告訴那位老太太自己名叫蘇夏,說是會在三天之後再打電話來拜訪,她會在北京呆幾天,見過王先生之後再回A市去。

沒想到電話那頭的聲音突然就變得熱情起來,如果說之前那位老太太的聲音是客氣的和藹的話,後來的音調就顯得特別慈祥關愛了。她對蘇夏親熱的說:“我是你劉奶奶!”還說“老王跟我說過你,說你是個特別乖特別有才氣的孩子!聽聲音還小着吧,有十五了麼?”蘇夏於是確認了,這位老太太果然就是王文起先生的老伴。

說起這位劉奶奶,其實也是位有故事的人物。她本是江浙那邊的大戶人家出身,從生出來的時候就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出入家門都有七八個丫鬟長隨跟着,從小十指不沾陽春水。解放後,劉家的家產祖業全被沒收,全家人更是都被打成了走資派,生活一下子過的艱苦無比。但是因爲劉奶奶一族在江浙地區向來受人尊敬,所以只是生活清苦的很,也沒受過其他什麼虐待,但卻要開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

五幾年第一二個五年計劃進行的紅紅火火那時候,劉奶奶已經長成了一個大姑娘了,雖然生活勉強維持的下去,但是因爲頭上戴着好幾頂“高帽子”,成分太嚇人,所以熬到了二十五歲,也沒人敢娶。原先的千金小姐一下子變成了窮苦農婦,還是無人問津的那種,一直呆在家裡看顧兄弟姐妹,幫着幹農活,直到有一日,在田裡遇見了下鄉採風的王文起先生。

王文起先生那時候也已經三十歲了,一直未婚。他出身窮苦人家,成分是貧下中農,解放前就投身了革命事業當中,因爲文采好,一直從事着創作工作,還曾經跟隨國家領導代表團前往歐洲諸國,在那裡住過一段時間,精通國學,英文,德文,俄文,不說文學創作,僅僅是在翻譯上就能稱得上是一代大家。王文起先生在建國前後就寫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在國內知名度特別高,到哪兒都受人待見。甚至連當時不少的國家領導,都讀過他寫的小說,話劇,還有快板。

只是王文起先生到了三十歲還沒結婚的原因卻是,建國前他覺得革命事業沒有成功,不應該考慮個人問題,建國後又一心撲在文學創作上,沒那個閒心了。組織上給介紹的成分好的女孩子,他都推說着不見,一來二去那些女孩子們家裡也就不熱心與他,另找女婿了,王文起先生的婚事也就一直擱着,讓他的上級領導們操透了心。

只是沒想到爲了創作新作品的一次下鄉採風,卻讓王文起先生一下子看中了劉奶奶。而在得知劉奶奶的家境,成分後,他不僅不嫌棄,反而生出了幾分憐惜之心,更加親近起劉奶奶家裡面來。劉家人對此事樂見其成,王文起先生的領導們卻不同意:他們覺得劉奶奶是走資派,在作風問題上會帶壞革命同志的。

但是王文起先生卻很堅持自己的選擇,跟領導一再協商,表白,最後只能發誓說他的革命立場絕對不會動搖,而且跟劉奶奶結婚後,還可以幫助改造她以及她的家人。領導們見王文起先生太堅持,加上他也三十了,是該解決個人問題了,於是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同意了他們的婚事。

王文起先生和劉奶奶結婚後,一直恩恩愛愛,相近如賓。共同走過了大躍進,大災荒,以及最爲艱難的文革時期。文革時期王文起先生被打成了右派,天天被批鬥關牛棚,劉奶奶因爲成分不好,也經常被拉出去遊街。夫妻兩人在文革時期都遭受到了巨大的苦難,但卻都沒有崩潰,而是互相扶持,相互依靠着走了過來,盼到了平反的那一天。

唯一的遺憾,就是兩位老人此生唯一生育過的一個兒子,在六幾年的時候病死了,而從那以後,兩位老人膝下再沒過孩子出現了,四十年來,就是這麼兩人扶持着走過來的。而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夫妻倆從不吵架,從不拌嘴,夫妻感情好的不知道羨慕死過多少人。

這些故事,當然都不是別人告訴蘇夏的,而是在後世蘇夏自己看報紙看書知道的。她在那時候不知道有多仰慕王文起先生,也不知道有多羨慕這對夫妻間那種相濡以沫的感情,只是蘇夏一直沒想到,她這輩子不僅有見到王文起老先生的機會,更有和這兩位老人親密接觸的緣分。

蘇夏笑着回答了劉奶奶的問題,還向她問了幾句好。劉奶奶顯得特別高興,一再說“老王已經好多年不看小作者們寫的書了,你的書還是他看的第一本!到現在都愛不釋手呢,一直在書櫃裡面放着。我也看過你寫的書,是個有見識的孩子!”當下,她就邀請蘇夏去家裡面去玩,還說家中一直只有他們兩位老人在住,覺得孤單的很,不知道有多少期待有訪客到來!

蘇夏明白,劉奶奶這只是謙詞而已。如果王老先生家裡無論對誰都能把門打開,門檻早就被來訪的客人給踏破了!像劉奶奶一開始接到她的電話,不知道她是誰的時候,說話不也十分的客氣麼,直到後來知道了她的名字,才一下子變的熱情起來。聽到自己的名字一再被這位和藹的老人在口中提起,蘇夏心中又是覺得感動,又是覺得慚愧。

蘇夏先跟劉奶奶道了謝,然後說自己現在暫住在親戚家,並且也不熟悉北京的交通,所以想要先自己轉兩天,等到王老先生回來了,她也正好上門去。於是就跟劉奶奶將拜訪的時間約在了王老先生回來後的第二天下午一點。劉奶奶還親切的詢問了蘇夏現在住在哪裡,並告訴了王家的地址,還跟蘇夏說坐哪一班地鐵能最省時間。

掛斷王家的電話後,蘇夏將抄有王文起夫婦倆家庭地址的小紙條摺好,然後小心夾在錢包裡,然後又照着自己原先所記的,撥通了本色年華電影工作室的電話,先是詢問了一下對方是否爲工作室的工作人員,得到肯定後,就說:“我是蘇夏,就是《初戀這件小事》的作者。你們之前不是發了郵件說想要買下我書的版權,拍成電影麼?我現在已經來北京了,如果你們有空的話,我們就見面談吧。我想知道這本小說會改成怎樣的電影劇本。”

電話是一位聽起來像是四五十歲的中年男子接的,聲音麼……蘇夏總覺得似乎有點耳熟,但又想不起來在哪裡聽過。後來想想自己和這位電話裡的大叔壓根就是萍水相逢互不相識,於是就將這份熟悉感歸於自己的錯覺了。

中年男子聽到蘇夏的敘述後,沉默了好半天,突然問身邊的人:“寫《初戀》那本書的作者年紀多大?”

然後似乎一個女聲回答說:“出版社宣傳說是一位未成年的小作者,不過因爲沒有真實姓名資料,所以我們也不知道是不是炒作。我覺得是炒作的可能性很大,那本書,不像是初中生能寫的出來的。”

中年男子皺眉喃喃自語道:“我也覺得是個成年人寫的……不過,電話裡這聲音怎麼聽起來軟軟糯糯的?”

女聲問:“是作者打來電話了麼?”

中年男子點了點頭,又問:“你們確定郵件是發到作者的郵箱裡,而不是其他地方?”

女子笑道:“我的大導演,您交代的事情,我怎麼能搞混!”

蘇夏在電話這頭聽的腦門上冒出一堆堆的黑線:先不說這倆人居然撇下電話這旁的她自顧自的聊起來了,只說她的聲音吧……明明是屬於少女的清脆悅耳的聲音好不好?什麼叫軟軟糯糯?!居然是軟軟糯糯?!——她一直覺得這種音調只有發嗲狀態中的女聲纔會擁有,一想到自己的聲音也會給人這種錯覺,蘇夏全身都忍不住起了一層又一層的雞皮疙瘩。

“咳!”蘇夏咳嗽着。

中年男子忙着跟女聲巴拉巴拉。

“咳咳!”蘇夏加大音量,重重的咳嗽了幾聲。

中年男子迅速的反應了過來,說了句“抱歉”,然後遲疑的問:“你真的叫蘇夏?是寫《初戀這件小事》的作者?”

蘇夏輕笑着挑眉:“要不要我到見面的時候,把戶口本也帶過去?”

沒想到中年男子居然一本正經的說:“帶着戶口本去也好,還有你父母的身份證你最好也帶上。你不是還未成年麼?跟你自己簽約是不具有法律效應的,要有你父母之一做擔保人才可以。如果到時候我們談妥了,最好立刻就簽約——我這邊已經籌備好資金了,只要劇本談妥,一週之內就可以開始選角,兩週之內就可以開拍了。”說着,他又不確定的問:“你真的是本書作者吧?”

蘇夏嘆了口氣,居然很有幾分老氣橫秋的感覺:“你不相信的話,打電話問出版社我的真實年齡去。大叔,我也不是幹出了什麼豐功偉業的事兒,只是寫本書而已,怎麼就把您嚇成了這個樣子?”

中年男子被她逗的哈哈大笑,“我一方面是好奇,一方面是謹慎而已。這個行當裡,騙子也是不少的。有編劇將劇本稍微修改一下,一稿多賣的,有竊取別人劇本賣的,也有東拼西湊抄襲出一部作品的,冒名頂替這事兒,也出現的不少……總之是一灘渾水!不過,我跟你說這個做什麼?哈哈,小姑娘,這話你聽了別放在心上。”

其實蘇夏對他的話十分理解,做事情麼,小心謹慎點總是沒錯的。來北京之前她也一直以爲這個本色年華工作室不是個能拍的起電影的機構,有可能幹倒買倒賣一類的活兒,或者壓根就是個皮包公司。但是現在聽這男子的口氣,蘇夏有一種“他不是在吹牛皮,他是真的在談自己的計劃”的感覺。

想了想,蘇夏像是無意間問道:“我能問一件事麼?這部電影……您計劃的拍攝成本是多少?”

中年男子粗略估算了一下,隨口道:“這類題材的電影花費不會多,就算選有名氣的演員,也……呃,可能花費一千萬左右吧。如果是啓用新演員,成本會更低。”

蘇夏倒吸一口涼氣!她不敢置信的問:“一,一千萬?”

男子奇怪道:“是,怎麼了?”

“沒,沒什麼……”蘇夏有些不太相信這男子說的話,但也不好反駁什麼,於是說:“您準備什麼時候跟我見面?”

“嗯,這幾天我都有事,沒空出來談,而且劇本我還沒改好……這樣吧,等我做一個粗略的大綱出來,三天後可以麼?具體地點再聯繫你。”

“三天後我有事,第四天吧。那天我有空。”

“好。”

直到掛斷了電話,蘇夏腦中未免還是有幾分覺得不真實的感覺。將她的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搬上熒幕,拍攝成本居然要一千萬?

這年頭拍電影可不跟後世似的,動不動就要個上億元以上的成本——後世拍電影的成本高,主要是因爲爲了吸引觀衆進電影院觀看電影,後世的電影題材不自覺的就偏向了大製作的武俠片,戰爭片,科幻片。製作方都將電影場景製作的精美絕倫,特效特技輪番上,再加上各式各樣的宣傳費用,物價膨脹,巨星們越來越高的片酬……製作費能不多才怪。

國內開設那個拍科技類武俠片的先河,要在00年以後了,現在國內拍攝的電影大部分都是寫實電影,文學色彩偏重,就算有大製作,成本也不會怎麼高。甚至在千禧年之前,國內電影節根本沒有出現過製作費在5000萬以上的電影——這裡特指尋常電影製作模式,國家注資投拍的大型戰爭片不在此列。

而且,蘇夏明白自己的書,也明白將它電影化需要在前期投入多少——說實話,很少。只要找一個民風淳樸的小城市取景,選好主要演員,再選一些羣衆演員,主要構架就已經完成了,接下來就要看主演們的演技了。頂多,電影在後期多花點製作費,製作的畫面精美點。

但是那個男的居然張口就說1000萬——算上貨幣購買力的變化,差不多相當於十幾年後的幾千萬投資了。

那男的到底是在吹牛呢,還是在吹牛呢,還是在吹牛呢?

作者有話要說:PS:不羈的風同學友情提供的看不到正文的解決辦法:選擇瀏覽器菜單【工具】-internet選項-安全-自定義安全級別,在裡面找java選項-選擇‘啓用’-刷新網頁。如果是已經啓用狀態,那就先選禁用,確定後,再重新操作一遍選“啓用”,然後刷新網頁就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