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三部騎兵

第473章 三部騎兵

逾勤察在晉陽城內逗留了許多時日,也趕上了這場閱兵儀式,至於回去大漠,向都藍可汗覆命,自有隨從代勞。

觀禮臺上,逾勤察的注意力更多還是放在了銀鞍契丹直的身上。

帳前效節軍是由燕地騎士選拔,而博陵騎卒則是崔澈的家兵組建,這兩支部隊跟隨崔澈在塞北征戰多年,逾勤察對這些人的戰鬥力心知肚明,也無需去特意關注。

而在崔澈降服契丹之時,他與都藍可汗早就不復當年的親密。

逾勤察自然對這支銀鞍契丹直陌生的很,內心充滿好奇。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今日親眼瞧見精神飽滿的契丹騎卒昂首跨馬,經由觀禮臺前通過,僅僅只是這支軍隊所展現的氣勢,就讓逾勤察認定這必是一支強兵。

銀鞍契丹直本就是崔澈搜刮契丹八部精銳之士組成,論起騎射本領,甚至就連帳前效節軍也並非他們的對手。

如今又經過多年的紀律訓練,彌補了遊牧軍隊在紀律性上的短板,將他們與帳前效節軍、博陵騎卒併爲三大王牌部隊,毫無過譽之處。

當然,帳前效節軍也有自己的優勢,他們騎射固然不如銀鞍契丹直,但若是短兵相接,至少在中原王朝及其周邊勢力的軍隊中,未有敵手。

而崔澈也根據三支騎兵的特點,對他們各有安排。

他以帳前效節軍爲突騎,這些人盡數身披鎧甲,手持長兵器,如戟、槊、矛等,用於以作摧鋒陷陣之用。

又以銀鞍契丹直爲弓騎,相較於帳前效節軍的鎧甲,銀鞍契丹直更多是身披皮甲,以減輕重量,他們不會輕易近身肉搏,而是與敵遊鬥,以弓矢殺人。

至於最後一支博陵騎卒,實際上已經完成了人員的更新換代。

崔澈組建博陵騎卒,如今也有二十八年,最初一批跟隨他南征北戰的騎士大多已經退隱,這些人通過四處掠奪,積累了不小的財富,也有能力培養自家子弟的騎射、武藝。

如今補充進軍隊中的年輕騎士,早就褪去了家奴色彩,而比他們的父輩更像是武人。

博陵騎卒騎射不如銀鞍契丹直,衝陣遜於帳前效節軍,當然,換一種說法便是他們騎射不輸帳前效節軍,衝陣更勝銀鞍契丹直。

不過最讓崔澈看重的,還是博陵騎卒絕對的忠誠。

故而,雖然崔澈直接統領帳前效節軍,但每逢大戰,他總會將帳前效節軍分出若干部,交由軍中亞將統率。

而自己則會身處博陵騎卒之中,以他們作爲預備隊,隨時支援各部,作爲救火隊長。

三支騎兵陸續通過觀禮臺,向崔澈歡呼致禮,而一旁的小皇帝,卻站着如嘍囉。

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爲之,寧有種耶。

只是別管崔澈私底下如何不敬天子,與太后偷歡,但在今日外賓觀禮的場合下,他還是守着君臣之禮,自覺向後退了一步,並沒有僭越之舉。

參與此次閱兵的,並不僅僅只有這準備出征的三支騎卒,崔澈將幷州及其周邊州縣的戰兵盡數召集起來,足有十餘萬人。

既然是要震懾漠南各族,在使節們面前炫耀武力,單單二萬五千人的規模又能嚇得住誰。

在對待外賓的態度上,崔澈與楊廣是截然相反的態度。

離開關中之前,楊廣在大興接待各方使節時,更側重於展現國內的富庶,譬如禁止商戶收取外國使節的酒食費用。

這種冤大頭,崔澈可不當,他更喜歡炫耀武力以恫嚇對方。

閱兵之後,崔澈依舊沒有立即出兵,而是再次接見了剛剛抵達晉陽不久的吐谷渾人。

原時空中,楊廣爲了加強與西域之間的聯繫,於是出兵吐谷渾。

而在這一時期,丟了關東的楊廣連關西都不願再待下去,哪還有心思經營西域。

但吐谷渾卻在楊廣帶走了關隴精兵之後,對隴右地區產生了想法。

他們希望能與崔澈聯合,分別從東面與西面一同向關隴地區發動進攻。

見禮過後,吐谷渾使者再度勸說道:

“大王,如今楊廣正在組織民衆南遷,不能在猶豫了,否則縱使大王將來佔據了關中,又能得到多少人畜。

“還請大王派遣蒲阪守軍西進,吸引宇文述東出,我家可汗自會出兵襲擊隴山。

“失了隴山之險,宇文述必定要往西側增兵,而大王則可在東面覓得可趁之機。

“大戰之後,大王控制關中沃土,我家可汗佔據貧瘠的隴右之地,兩家平分關西。

“如此,大業可成,天下可定,還請大王應允。”

有道是人心隔肚皮,崔澈並不清楚吐谷渾是否真的要與自己平分關西,還是想要獨佔關隴,但他並不準備接受這項提議。

崔澈沉聲道:

“關隴之地,孤若欲取,唾手可得,又何需與人聯合,去與他均分關西。

“你且回去轉告伏允,他若想襲擾隴右,儘管出兵,但孤絕不會在東面響應。”

吐谷渾使者啞然,他沒想到等了好幾天,居然等來了這麼一個答覆。

崔澈也不怕與吐谷渾交惡,反正二者的疆域並不接壤,真要是雙方做了鄰居,那也要等崔澈統一北方之後。

而等到崔澈統一了北方,吐谷渾又哪敢怨恨今日之事。

實際上,崔澈也的確在謀劃出兵奪取關隴,統一北方,若不是東突厥的內戰打亂了他的部署,或許這時候,崔澈已經在做關西大戰前的準備了。

進攻南方需要一支強大的水師,而攻取關隴,崔澈麾下這些精銳的戰兵便已經足夠驅使。

至於吐谷渾使者所言,楊廣組織北民南遷之事,崔澈也有耳聞。

在今年元日過後,也就是西隋大業三年,早已經抵達江都的楊廣也終於宣佈了遷都的政令。

由於南下軍隊的家眷也有隨行,所以驍果軍的將士們情緒大抵穩定。

楊廣也不需要跟原時空中一般,去爲家人離散的驍果軍在南方做媒,還惹得將士們怨聲載道。

儘管西隋正在遷徙關隴民衆,崔澈也並不着急,莫非楊廣藉助蜀道,還能將關隴地區一百萬戶民衆盡數遷走不成。

強行逼迫民衆經由蜀道南遷,只會激起百姓的怒火。

今天只有三章

(本章完)

第177章 貴妃入彀第291章 所謂計謀第53章 記事參軍第322章 開皇之末第140章 選送貢士第85章 相士納賄第55章 徵辟裴矩第279章 突厥來使第416章 關隴危機第385章 渡河北上第147章 冊立新汗第53章 記事參軍第585章 中秋攬月第275章 荊州總管第297章 姐妹和睦第498章 好心錯事第118章 選拔鹽兵第374章 清河崔氏第141章 劉焯師徒第157章 夜襲王庭第75章 雕版印刷第479章 義成公主(3000)第382章 鄴城之戰第373章 何處爲先第611章 攻陷江陵第165章 崔澈相婿第491章 正旦元會第298章 震懾北疆第385章 渡河北上第289章 讀史明智第426章 老將夜登第572章 少年慕艾第442章 晉陽宮殿第584章 東宮失竊第441章 重設商稅第225章 圍困無錫第592章 偷渡漢水第559章 自比貞婦第25章 竇府家宴第308章 造訪東宮第184章 不知前路第526章 救援隴右第149章 歃血爲盟第292章 破敵之計第201章 初訪李府第383章 入主相州第216章 夜探敵營第237章 崔澈歸朝第199章 武官升遷第56章 太后楊氏第437章 天子崩殂第192章 舅甥共話第241章 滕王之死第613章 宴無好宴第470章 世子立威第168章 誰可爲帥第530章 難捨慈母第220章 渡江安排第416章 關隴危機第213章 安排諸事第557章 羣臣逼宮還要晚一點第208章 表親來投第36章 天元駕崩第569章 薛氏父子第369章 仁壽宮變(二)第598章 南郡太守第499章 大戰將啓第451章 出兵隨州第35章 避難關東第372章 舉兵南下第384章 分取各地第562章 各方來客第144章 出塞劫掠第73章 如魚得水第556章 洛陽宮室第215章 重瞳快腿第455章 卦象玄機第221章 夜渡長江第299章 遼東之敗第316章 初生牛犢第162章 論功封賞第204章 舊人之心第181章 禍亂江南第257章 鉅鹿魏徵第468章 盤剝索賄第54章 再見德彝第445章 試探心意第434章 東線戰起第199章 武官升遷第224章 兵分三路第198章 計劃出巡(第六更)第45章 賞功罰罪第340章 改變想法第371章 士族來投第591章 探察消息第134章 高家父子第303章 廢立儲君第263章 建造行宮第66章 深夜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