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 擔保

終宋正文卷第976章擔保王堅今年已六十六歲。

距離釣魚城一戰已過去了將近七年,當時他就已經不年輕了,卻還能在陡峭山崖上身先士卒。

然而到臨安賦閒榮養,打熬了一輩子的筋骨便開始鬆懈下來。

如劍埋荒冢,終究是起了鏽,不再鋒利。

王堅的蒼老與衰敗是肉眼可見的,江南杏花煙雨帶來的溼氣侵入他的舊傷,刺進他的膝蓋骨,使得他連路都走不穩。

這日他緩緩走過御街,在東便門處停下腳步歇了歇才繼續走,走過登聞鼓院,便看到了前方正在伏闕上書的人們。

走到這裡他已經很累了,膝蓋裡像是帶着刺,讓他難以站住。

但他還是拒絕了旁人的伸手攙扶。

他的背挺得很直,只是老眼昏花看不清東西,無意識地抻長着脖子。

“王將軍來了,釣魚城一戰支半壁江山的王將軍......”

私語聲起,人們讓開了通道,紛紛向王堅投以帶着敬意的目光。

釣魚城功臣裡,他們並不喜歡那分藩在外的李瑕,因有太多流言說李瑕桀驁不馴,心懷異心,“西藩”“蜀藩”之名也讓臨安人感到遙遠、不親近。

總之,李逆讓人感到危險。

王堅給人的印象則是忠心耿耿。

朝廷覺得他是受控的,官員、士人大力頌讚,於是臨安百姓也認爲能打仗又不會叛亂的王老將軍才能保護他們。

帶着這些殷殷期許的目光,王堅終於走到了左闕門前。

聞雲孫等一衆帶頭伏闕上書的官員們迎上來,如找到了主心骨一般。

王堅算得上是主戰派的大梁,卻沒有一味地支持他們,反而沉着臉,問道:“你們聚衆於宮門前做什麼?還不散了。”

聽他這般一說,不少人十分驚訝,或感到失望。

聞雲孫卻明白王堅的苦心,道:“多謝王老將軍的迴護之意。實因朝中言路阻塞,我等的奏摺不能上達天聽,只好出此下策,勸諫官家。”

鄧剡不似聞雲孫這般沉穩,早已按捺不住,上前道:“王老將軍可知朝廷要向蒙元交納歲幣,奉表稱臣?!”

這消息還是剛纔有禮部官員偷偷傳出來的,王堅確實不知。

他近年來深受風溼之痛,於城郊深居簡出,今日還是發現小孫子偷偷溜出門,捉回來一頓打之後才得知宮城這邊有人伏闕上書反對議和。

“咳咳咳咳......”

旁人至少還有一個心理上慢慢接受的過程,王堅乍聽之下不由便咳得厲害。

“奉......奉表稱臣,何以至此?打了敗仗了不成?何處?”

“沒有敗仗。”鄧剡急紅了眼,氣道:“恰是連敗仗也沒有,才叫我等......”

他形容不出自己的心情。

說得愈多反倒像是他盼着朝廷大敗一場一般。

國事如此,讓人情何以堪。

不止是他們,只這片刻的沉默中,已有更多人再也忍不住,情緒爆發開來。

“偷安忍恥!偷安忍恥一百三十餘年,何時才能吐氣揚眉?!”

“昔嶽武穆率師北驅,所戰皆克,而以金牌十二召之班師。今王將軍魚臺破敵,斬殺虜酋,猶許歲幣以屈膝稱臣,能忍嗎?!”

王堅還在咳,原本筆直的背也佝僂起來。

好不容易止住了咳嗽,他支起身,沒有再勸這些士人們離開,而是向那些拿着刀與弩指着這邊的御前軍走去。

刀鋒與弩箭泛着寒光,御前軍士卒方纔面對士人十分冷酷,若這些士人不退,他們是真的會動手。

這些御前軍的兵將很清楚自己背後站的是誰。

朝堂上,官家與絕大多數重臣想要和談,地方上,各路統帥與高門大戶也都想要和談。

大宋的權力就在這裡,上百個文弱書生敢反對,大可直接視作叛亂、鎮壓下去。

但,王堅拖着這副垂老的病體走到御前軍面前,其氣勢竟是將殺氣硬生生地壓了過去。

那位御前軍統領被王堅盯着,嚥了咽口水,心頭一怯,低下了頭一邊是從屍山血海裡趟出來的老將,威望大到連朝廷都不敢再用他,只能閒置榮養起來。另一邊是臨安城走雞鬥狗、在軍中掛職的勳貴子弟,氣勢上天差地別。

王堅開口卻很客氣,先是攬下了衆人聚集宮門鬧事的罪過,其後才道:“老臣王堅,有要事稟奏官家。”

執守左闕門的御前軍統領便爲難起來,最後還是忌憚王堅的威望,勉強答應通傳。

宮門前的衆人都安靜了下來,默默等待着,以示對王堅的敬重與信任。

這或許是大宋南渡至今,僅剩下的主戰派所能做到的最大努力了。

但他們至少在這裡,站着,沒有跪下去......

~~

延和殿。

江萬里坐在小凳上,默默等着珠簾後的太后謝道清看信。

信是聞雲孫請他轉交的,遞到謝道清面前時上面的封蠟還在。

也就是江萬里、聞雲孫都是君子,信任那位叫王翠的女冠並答應了她不擅自拆信就真的不拆。

一個敢輕易送,一個敢答應,一個敢轉交,風波詭譎中竟正好有這樣幾個人,做了一件如此簡單的事。

終於,謝道清收起了手中的信紙,似乎拿帕子抹了抹臉。

她說話時,江萬里還能聽到她的哭腔。

“江公是爲了議和之事而來?”

“稟太后,正是如此。”

謝道清不等江萬里說理由,輕輕吸了吸鼻子,已先開口道:“我一介婦人,豈知國政,之所以覺得該答應元廷的條件,無非是怕再有一場靖康之變。”

她確實不太有政治智慧,顯然還不瞭解整件事背後的權力鬥爭。只爲“害怕胡人”這一個理由就支持議和。

當然,以她的身份,本就可以這樣提出她的要求,要求臣子們辦妥。

“太后所慮甚是。”江萬里欠了欠身,緩緩道:“不過,依老臣所見,爲杜絕再有一場靖康之變,更不該與蒙元議和。”

“爲何?”

“今秦王李瑕據守關隴,攻略河套。蒙元既不能南下,又何必議和”

“江公豈不知,朝堂諸公怕的不僅是蒙元,恰是這李逆。”

“老臣斗膽,想先向太后剖析最壞的後果。”江萬里稍稍沉吟,之後道:“太祖皇帝代周之際,都城人心不搖,四方自然寧謐。待柴氏子孫寬厚仁慈,優容不絕......”

謝道清不由有些觸動。

她只是個老婦人,對蒙古人確實十分恐懼,終於是稍稍被江萬里說動了。

當然,江萬里所說的這“最壞的結果”再溫和她也不能接受,遂道:“江公可有既防蒙人南下,又平定李逆的辦法?”

“自是有的,只是無論如何也不該此時議和。想必,賈平章也是這般想的?”

謝道清又被說動了些。

當賈似道與江萬里這兩位重臣提出了相同的建議,她認爲很可能會是對的。

恰在此時,有小宦官在殿外通報了一聲,小心翼翼上前,對謝道清附耳稟報起來。

江萬里老眼低垂,思忖着。

他心知僅靠說服太后是不足已改變局勢的,因此默許了士人們在宮門外伏闕上書。

說得直接一些,目的便是嚇住官家。

這不是什麼權謀,也算不上逼宮,就只是一羣不願委膝求和的人在努力申張他們的理念,希望這大宋王朝的主宰者能聽一聽。

~~

選德殿。

趙禥確實被嚇住了。

他聽說有人伏闕上書時就頭皮發麻,待聽說王堅都來了,更是嚇得膽顫心驚。

不情不願地被擡到殿上,便聽到了王堅聲淚俱下的苦勸。

大部分內容趙禥根本就沒有聽懂,滿腦子都在想“他到底在說什麼啊”。

“老臣請陛下拒絕元使條件,以揚國威!”

“可是,呂文德的奏摺......奏摺在哪?說是再不聯元滅李,李逆在長江上游什麼......什麼來着。”

“陛下!”王堅道:“老臣願以人頭擔保,李瑕一心收復中原,絕無叛逆之心。”

這話連腦子不太聰明的趙禥都不相信。

“以......以誰的人頭......”

話到一半,趙禥也不敢問,只覺師相離開之後事事都要自己親自處置,實在是太難了。

王堅卻已聽聞雲孫說過,瞭解江萬里的進諫策略,對付太后這樣的婦人要勸,對付官家卻是要用嚇。

“以臣的人頭!陛下若不信臣,臣今日便可將這人頭交出來。”

趙禥嚇了一跳,連忙擺手道:“不不不,但是這件事朕作不了主,須問問......問問太后......”

然而,沒過多久,謝道清竟是真的擺駕選德殿。

王堅站在殿上轉過頭,見到江萬里緩緩而來。

待江萬里點了點頭,王堅不由大爲欣尉。

他們今日這一鬨一嚇,終於是阻止了一場喪權辱國的議和......

第439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第545章 連夜雨第985章 穩妥第384章 妥協第42章 添火第602章 破規矩易第948章 虧本第186章 狹路相逢第105章 更夫第722章 惡臭虛僞第805章 藍關第668章 確鑿第294章 退兵第1295章 阻止幾點說明第284章 危與機第616章 孤策第1315章 融入第248章 心計第730章 主動第1242章 急轉直下第169章 成見第376章 故人來第1282章 一步之遙第110章 太學生第244章 屋頂第822章 心思第460章 原計劃第394章 輕薄兒第787章 戰前的溫存第190章 驚馬第355章 失魂症第799章 仗房嶺第1142章 坐以待斃第305章 癢第303章 流年不利第731章 盤活第1052章 改變第1317章 沙盤推演第1094章 不一樣了第232章 一意孤行第794章 離間第459章 壁虎第1151章 救駕第1105章 戰場上的選擇第435章 馳援第42章 添火第201章 長寧軍第977章 嚮往第256章 規矩第606章 權場(爲盟主“傳奇高達666”加更)第995章 貪心則易上鉤第1271章 怯懦第435章 馳援第262章 平安符第26章 淮北第62章 棄子第229章 徵召第348章 大戰與小戰第21章 統領第980章 說客第76章 幕後第805章 藍關第509章 老實人第1183章 威脅第1034章 西塞山第678章 會子第588章 拿捏(爲白銀盟主“niema”加更18/21)第856章 改換門庭第621章 劉美人第253章 興昌五年第361章 休憩第738章 急切第656章 入局(爲盟主“愛龍大大”加更)第875章 關中見聞第468章 勇者(爲盟主“niema”加更)第1034章 西塞山第24章 高長壽第537章 流民第711章 欺軟怕硬第987章 實在第1020章 瞭解第1311章 襄陽第928章 人和第108章 左相第661章 禮尚往來第737章 烈卒第616章 孤策第833章 風氣第262章 平安符第881章 個人消遣第1206章 讀書人第1192章 熊耳夫人第704章 孃家人第952章第707章 順勢而爲第1227章 卑鄙第238章 怒火第201章 長寧軍第731章 盤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