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歸

諸葛亮這位流芳百世的楷模用他特有的方式像人們傳遞了忠誠與智慧的真正涵義。對於諸葛亮的逝世,我們感到的無盡的遺憾與悲哀,這是時代的悲劇,是蜀國的悲劇,也是以諸葛亮爲代表的忠誠之士,智謀之士的悲劇。

事過千年,我們似乎應該去先解一下,諸葛亮爲什麼會在出生的途中突然離去,難道就沒有一點先兆嗎?

答應是有的!

我們曾經說過,蜀國在劉備時期是一個光輝的時期,雖然蜀國一直在三國中的份量是最輕的,實力是最弱的,但這個國家並不缺乏能人異士。

諸葛亮,法正,龐統,馬謖,關羽,張飛,魏延,趙雲,李嚴等等等等,這一系列的能人異士共同撐起了蜀國的一片江山。這也是劉備留給劉禪最好的財富。

但這些人有的在劉備生前已經去世,像關羽,張飛,馬超這樣的猛將,這個是沒辦法的。但有些人仍然一直默默服務於劉禪,但是這些人在諸葛亮大權獨攬後又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趙雲在北伐途中逝世了,關興,張苞在北伐途中逝世了,馬謖也是。而魏延,李嚴這樣的文武全才卻因爲內鬥而離開了。這不得不說是諸葛亮用人之誤。

劉備心胸豁達,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則一直貫穿於他統治蜀國的時期,但諸葛亮卻做不到。

趙雲,關興,張苞爲什麼會死?做爲一個武將,雖然就應該征戰殺場。但是長年累月的面對一個比實力要強若干倍的敵人,他怎麼會不勞累?這對於武將當然是致使的傷害,諸葛亮豈能不懂?

而諸葛亮執掌大權後,雖然還是按照劉備的意願和路線在管理蜀國內部的衆多路線,盡力在平息蜀國內部的各種利益紛爭,但他做的結果呢?

對於魏延之死,其實諸葛亮是要負很大責任的。當然這種責任不是三國演義所描述的,魏延腦後長反骨,諸葛亮死後秘令將他幹掉。這個肯定不符合常理的。諸葛亮要負的責任便是魏延在與楊儀的矛盾之中沒有很好和處理。

一般來看,魏延和楊儀其實之間的矛盾根源並不是那麼血海深仇敵,魏延只是狂妄自大,楊儀只是看不貫魏延的這種自大,於是兩者在嘴上你容不下我,我容不了你,這是一種小孩子過家家的矛盾。只要調節好了,雖然不至於說兩個人之間就一下屏充前嫌,但也絕不會鬧到生死之仇的地步,以至於魏延死後,楊儀一把將魏延的頭扔在地上,拼命地踩,而且還一邊踩一邊罵。

最後將蜀國最後一位大將的一家老小全殺了,誅三族啊!

做爲他們之間的公正人,諸葛亮會沒有責任?諸葛亮在世之時曾嘆息:恨二人不平。卻也拿不出什麼好的辦法。

而諸葛亮在兩人矛盾激發之時,一般都是採取的各打五十大板的方針,不管誰對誰錯,不管誰有理,誰沒有理,反正每個人都要挨訓,這種方式,實際上只是暫時的平衡二人的心理,從長期來看根本起不到什麼讓兩個團結的作用。說的不好聽,諸葛亮的這種方式就叫和稀泥。先對付過去再說,對於一個大權在握的人,這種方式是很要不得的,當然也是很無奈的。

再比如說,馬謖。馬謖的確是犯了大錯,可做爲第一次統兵參戰的將軍,你能對他要求什麼?打敗了也很正常,哪有永遠不敗的將軍,你諸葛亮不也吃敗仗嗎?曹操這麼牛,這麼囂張的人不也經常吃敗仗嗎?而且有時還敗的乾乾淨淨。

要是打一次敗仗就得殺頭,誰還敢去當將軍?那不是賺着賣白菜的錢去擔當賣白粉的罪名嗎?馬謖雖然我不認爲他真的能帶兵打仗,但至少他的謀略還是非常高的,從諸葛亮經常與他交談一夜就能看出來,他沒有執行力,但他有軍事理論,至少在戰前也能夠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吧?諸葛亮卻爲了一個法字將馬謖殺了。

難道諸葛亮不想偏袒馬謖,當然不是,否則他也不會是流着淚將馬謖殺掉。如果處處都不能容人,我們說曹操還能成就之後的大業嗎?

上一章節我們說到的郭嘉,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歡酗酒,有一次在曹操明確規定宵禁的時侯,所謂宵禁也就是晚上不準老百姓出門。在這個時侯郭嘉酒癮犯了,公然違抗曹操的法令,跑出去喝酒,結果被抓住了。曹操手下一個掌管紀律法規的官員叫陳羣,像曹操告知了此事,要求重罰郭嘉。但這件事卻被曹操活生生的給摁住了,也就不了了之。

當然曹操事後還是重獎了陳羣,這必竟是他的工作職責嘛。那曹操會不會擔心下面的君臣說曹操偏袒郭嘉?肯定不會,曹操就是這麼個人。我就喜歡郭嘉,我就偏袒郭嘉了,你能怎麼的?法是什麼?在一個封建社會,法就是王法,王法就是天下之王定的法,在曹操的世界裡,誰是王?他就是,所以他的法是想怎麼定就怎麼定,想怎麼懲罰就怎麼懲罰,他不會計較別人怎麼做的。

當然這只是限於封建社會的邏輯,對於現在一個推崇民主的社會,這個道理肯定是行不通的。

曹操在當時是有這種魄力的,但諸葛亮沒有,他不敢這樣做。他認爲此時的蜀國,內憂外患,如果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可能蜀國內部的分崩離析可能會更嚴重。於是,馬謖成爲了這個時期的替罪羊。

情況更糟的應該是李嚴,如果馬謖死了,只是失去了一位二流謀臣,那李嚴呢?李嚴可以劉備的託孤重臣,李嚴卻因爲經常像劉禪討要封賜,最後被貶。

其實站在李嚴的角度來講,同樣做爲讓備時期的託孤重臣,諸葛亮什麼都有了,有權,有錢,有勢,有名。而李嚴呢?如果不是最後發生了李嚴被廢這個案件,可能很少有人會知道在三國時期還有這麼一號人。而且,諸葛亮大權獨攬後,李嚴一直是鎮守邊疆,防備孫權的。

諸葛亮北伐,李嚴就得供應糧食,諸葛亮在成都休養生息,李嚴就得老老實實在永安城呆着。一直到後來,曹睿腦羞成怒發四路大軍攻擊蜀國,諸葛亮又讓李嚴帶兵進洛陽。做爲一個鎮定邊疆的將軍,讓他突然離開大本營,他不擔心諸葛亮有其他想法?

而且李嚴一直是對諸葛亮的看法咋的的,李嚴曾像劉禪討要過很多封賜,比如說賜王,開府,但這些事都被諸葛亮給破壞了。所以,諸葛亮突然令李嚴丟掉自己經營多年的大本營,李嚴有想法也不奇怪。

當然最後李嚴因爲運輸糧草的問題上的兩面三刀,是徹底敗壞了自己的名聲,也讓諸葛亮抓到了十足的把柄,一下就讓他永無翻身之地。

蜀國後期這些有用的人才,一個一個被諸葛亮的法治給收拾了,那諸葛亮還有什麼?

一個國家沒有足夠的能人,沒有足夠的忠士,就一個諸葛亮還能做什麼?隨着劉備遺留下來的老臣相繼離開,而諸葛亮固守的北伐的任務又不會放棄,蜀國自然就會越來越困難,而諸葛亮的擔子自然會越來越重。諸葛亮承擔的不僅僅是平息內患,還得去教會那個劉備的聽說很傻的兒子。

我們可以發現,諸葛亮在對劉禪的問題上是相當謹慎的。從劉備託孤之後,諸葛亮對劉禪管理的是相當嚴格,天天就教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而且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劉禪是從來不問政事的。那你要想想,一個從

來沒有實踐的人能有什麼大出息,能有什麼自己的想法?

當然沒有!

但是劉禪的錯嗎?當然不是,是諸葛亮的錯?也不能完全這麼認爲。諸葛亮在對劉禪的問題是太保守了一些,因爲他怕呀,他擔心劉禪會做錯事,一直就像扮演一個慈父的角色將劉禪保護在自己的身體裡,不讓他受任何損傷。這也是基於諸葛亮自己的超強能力的緣故。

一般來說,一個自己能力特別強的人他都會不太看的上那些實力平平的人所做所爲,所以諸葛亮不敢,不放心讓劉禪獨自去執政,而不是自己想大權獨攬。諸葛亮可能一生都忘不掉劉備臨死之際託孤給諸葛亮時的試探。而劉禪便像一隻溫室裡的小鳥,被諸葛亮層層保護,以致於失去了本身自有的能力,禁不住任何的風吹雨打。

劉禪對於諸葛亮的做法反感嗎?當然反感!

諸葛亮死後,蜀國百姓爲了緬懷諸葛亮建立了諸葛亮祠,以紀念諸葛亮。但劉禪在此時期重新封王,卻沒有諸葛亮之名,而且也不以蜀國的名義來爲諸葛亮修祠立碑。這件事足以看出劉禪是不喜歡,甚至是憎恨諸葛亮的。

諸葛亮執政時期,這些人才的流失,導致所有的事情都由諸葛亮一個人承擔,大至外交路線的制定,軍事戰略的謀劃,小至一些刑法的執行,諸葛亮都會親自過問。外有曹魏勢力的虎視眈眈,孫權勢力的貌合神離,內有各種勢力的爾虞我詐,諸葛亮怎麼可能不累?一個五十多歲的中老年人,承受了如此大的壓力,怎麼可能會心體康健?

因此諸葛亮的死是因爲他太累了,他的死因在我看來就是“過勞死”。我們經常從電視或者網絡上看到聽到所謂的過勞死,說現今的科研工作者大多都面臨着“過勞死”的危機。因此,對於諸葛亮這樣一位蜀國的頂樑,日日夜夜操勞軍務的腦力工作者,“過勞死”並不值得意外。只能說是諸葛長期從事文職,年輕的時候身體就不好,年紀大了就更加難說了。

也許是上天想讓他放一放,諸葛亮該休息了!

其實對於諸葛亮的出山之際,諸葛亮的恩師水鏡先生是有先見之明的。

水鏡先生在聽說諸葛亮出山以後,很嘆息地說他是生不逢時,“常使英雄淚沾巾”的結局水鏡一開始就知道了。

那麼,對於這樣的一個結果孔明自己沒有想到嘛?三國演義中描述孔明可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屈指一算即知事之始末。試想這樣的一個人物怎麼會不明白事理?而且從書中又可以看出,水鏡與孔明之間私交甚密,水鏡能看到的東西,爲什麼就不會對孔明說呢?很可能已經對他說了,而諸葛應該也明白。所以他的道號叫臥龍。臥龍此道號已經說明他的心境,本身才能有之、志向有之,可惜天時不對所以只能是獨坐臥龍崗頭,任思維馳騁。

那他爲什麼還要出山?

諸葛對劉備說過,是報答他的知遇之恩,不得已而出山。同時諸葛對劉備分析過天下大勢,三分天下。爲什麼不對他說是大一統?

因爲諸葛可能知道,劉備沒有坐領天下的命,而他也只是能扶佐劉備走到三分天下這個地步。但是,一絲不苟、無慾無我、淡泊明智、寧靜致遠確可以反應諸葛的心理狀態。凡事努力作爲,卻不顧惜名份;出師表詳盡家政國政,卻始終以劉禪爲尊;千軍萬馬奔於前,卻能面不改色;劉家江山均運籌於其指掌之間,卻始終不越雷池一步,諸葛的思想境界,是今人幾乎無法逾越的山峰。

千百年來孔明一直是作爲國人的政治偶像而倍受推崇,誠然,他爲蜀國盡心竭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僅活了54歲就英年早逝。和關羽一樣,他被後代人民景仰有加,這裡面,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可謂功不可沒!但是,正像關羽被神化了一樣,諸葛亮就真的像人民印象中那麼完美麼?本着陳樂民老先生的讀史思想“看歷史不能非黑即白”,我們可以如此來探討一下諸葛臥龍的功與過。

孔明先生最大的才能體現在內政上,這一點毋庸置疑,至今還流傳着的蜀錦就是他的傑作。木牛流馬,更是他的一大創舉,比起魏國的人才濟濟和吳國的豪傑輩出,蜀國可以說是諸葛亮獨立支撐的,而且沒有像司馬懿一樣的篡逆之心,可謂是忠心耿耿,不失爲一代名臣,忠臣,能臣。確實值得後人尊敬。

但是,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也不是沒有失誤,相反的,因爲他的獨立支撐一國,他的錯誤反倒是更加明顯。其他人計策失誤,或許會有人提出來,及早糾正,就算造成不良後果,也可能羣策羣力,盡力挽救,就像曹操的赤壁之敗。但是蜀國呢?由於過於倚重諸葛亮,君臣都對其產生了一種過分的相信,全憑他一力決斷,一旦有錯,不能及時發現。一旦失策,全憑諸葛亮自己來解決,這首先就限制的國家的發展,當諸葛亮沒有辦法了,蜀國也就危險了,這不能不說是很大的一個隱患。

當然,這也跟諸葛亮個人太出色了有關係。我們去評判諸葛亮應該還是從他的兩部分來看,

其一便是隆中對部分最早諸葛亮的成名之處是隆中對,我們先來看隆中對,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這裡面描寫的諸葛亮活脫脫一個隱士,過去隱士雖然也有出山的先例,但總要有個君臣相擇的過程吧?

這裡面呢劉備對諸葛亮的問題,諸葛亮回答的是非常痛快,一問立即就答了,那時候的劉備實力不強,沒有雄厚的家庭背景,正逢屢戰屢敗的關口,諸葛亮憑什麼認定他是個大才呢?僅憑中山靖王之後這一頂帽子恐怕不具有說服力吧?若說被誠心感動,竊以爲也不是很有力,大凡隱士,總會受到徵召,僅憑別人三番四次登門就感恩戴德,這恐怕也非真正的賢人所爲.

那麼,諸葛亮爲什麼會出山呢?是不是因爲入世心切?

不好說。關於天下三分的大計,歷來被奉爲諸葛亮的名言,但是,也正是他的大計暴露了他根本上的失誤!!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雖然跨有荊益的方案是當時所能採取的最好措施,不過他忽略了一點:當年高祖是在什麼形勢下出漢中的?東面齊國田氏作亂,項羽揮軍東進,主力不在劉邦一邊,此其一;其二,劉邦先入的咸陽,對民衆約法三章,更兼有先破秦者爲王的約定,在民心向背上已經佔了優勢;第三,項羽擊殺義帝,劉邦爲其發喪,又贏得了諸侯國的好感;最後,手下還有蕭何、陳平、張良尤其還有一個軍事天才韓信!天時地利人和都佔全了,所以才能在實力不及時挺得住,等待韓信的救援。

而劉備不具有這些有利條件。所以這個計策從根本上決定了劉備的失敗,而如果不執行,他敗得更快,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

再看他的計策,跨有荊益,想得很好。可是荊州是什麼地方!大家看一下地圖,孔明雖然想得固然很完美,兩面鉗擊中原,但是荊州下游的吳國呢?北部的曹操呢?誰會放過這個交通要道?都不是笨蛋,能把這個戰略要地拱手讓給你一個實力最弱的軍閥麼?這塊肥肉誰都想要,他諸葛亮守得住?後來的關羽也確實沒有守住。而一失

守,整個蜀國就被封鎖於益州境內,進固然不易,想出也是不易!

因此,諸葛亮的隆中對還是理想性更強一些,雖然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但是保得了一時保不了長久,更不可能借此恢復漢室。這個計策,註定了是隻能保劉備一時的成功的,其做法是飲鴆止渴。

其二便是出師表部分諸葛亮的出師表歷來被人傳誦,被稱爲忠義的代表作。“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這句話說得漂亮,是在勸告後主不要因爲宮裡的人親近而有所偏袒,說得多好。“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如何如何...這句話確有一些問題,雖然劉備說後主需要輔佐,阿斗也確實不成氣候,但是不管怎麼說他也是個皇帝啊,這可倒好,事無大小全要拿出來諮詢外臣,這合適麼?

就算先主託孤的時候要後主事之如父,但你諸葛亮到底還只是個丞相,不好管這麼緊吧。

好在後主比較無能,要不然嘿嘿功高鎮主可是臣子大忌!不說遠的,看看張昭,陸遜的下場吧。其實君主都一樣。到了什麼時侯就會有不同的心態。非常之人,非常之時必定做非常之事。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諸葛亮自己不明白這道理麼?還敢這麼說話,是對自己太自信了還是其他什麼因素呢?過去功臣打勝仗了,多數都不敢自誇,怕引起記恨,而諸葛亮呢?“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說得好啊,這功勞是他的,計劃也是他的,爲臣之道他不懂?

總體上來看,他的出師表體現了一片赤膽忠心不假,只不過其用詞太過鋒芒畢露,不知謙遜,而且處處留露出一種教訓的語氣和皇帝說話,若不是這個皇帝有點昏庸,這個相父還能不能做得住武侯都不好說!忠臣不假,只是鋒芒太過,有點惹人注目了,嫉妒他的朝臣肯定大有人在,若不是他威望太高,他能善終麼?

諸葛孔明,忠臣,良材,卻鋒芒太過暴露,幸好在蜀國,否則是又一個楊修。

除了忠義與鋒芒太盛以外,諸葛亮在其中說的一句話也頗耐人尋味:“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活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句話有點虛假吧?既然你不求聞達於諸侯,你幹嘛還出山呢?對吧?

諸葛亮得到劉備的支持,總攬了蜀國的軍政,是蜀國成爲鼎之一足,功不可沒。軍事上,對西南少數民族用兵,馬謖心戰爲上的策略造成了七擒七縱的佳話,諸葛亮爲開發我國西部地區和鞏固少數民族和漢族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只是,一介書生掌握一切大權,不會犯錯誤麼?答案是否定的,街亭之戰中,用馬謖就是一個敗筆,套用兵法,對孟獲時候有用,卻不知道因地,因時制宜,犯了紙上談兵的錯誤,這就是馬謖,適合當軍師卻不太適合親自掛帥,這一點劉備也說過,作爲一國主要執政者,諸葛亮的用人上犯了錯誤。

仍然是在用人上,他雖然提拔了廖化等一些人才,卻對李嚴等很多老臣加以排斥。

尤其是李嚴,作爲法正等人去世後劉備相當倚重的老臣,才能是毋庸置疑的,要不然劉備不會在把諸葛亮找到白帝城以後還把李嚴也叫上託孤於他們二人,當初劉備的意思可能就是借李嚴來制約諸葛亮,什麼“汝可取而代之”就是在試驗諸葛亮的忠心罷了。諸葛亮雖然沒有答應,但是後來的所作所爲還是保證了他大權在握。

“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爲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三國志說明白了,劉備讓李嚴統領軍事,這也是劉備不很信任諸葛亮軍事才能的一個側證。在軍事上,諸葛亮的安排也有一定的書生性,前文說過了,荊州不好守,而諸葛亮呢,四處分兵,自己一部,劉備一部,關羽帶人守荊州一部,當時蜀國一共纔有多少兵馬?10萬。魏國對付它的一線部隊有多少?20萬。

毛澤東的游擊戰理論都講究集中局部優勢兵力打擊敵人,這是以少打多的好辦法,分兵相抗並不明智。

關於六出祁山的問題,諸葛亮也稍欠考慮。幾次北伐,多以糧草不濟而收兵,例如司馬懿對諸葛亮,本來很有看頭,可惜司馬懿發現了諸葛亮的軟肋,堅拒不出,蜀國糧盡退兵,沒打起來。

以諸葛亮的才華,不會不明白糧草對軍隊的重要性;他自己親掌內政,不會不清楚糧草能支持多久;身爲軍師,打仗的兵法也不會不懂。在沒有長期後勤供應的狀態下。持久戰沒有好處,最好速戰速決,諸葛亮難道不明白?既然都明白,那麼在沒有好的計策的時候就倉促出兵,結果屢戰無功,還勞民傷財,這是他的功績還是失誤呢?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諸葛亮的北伐是不是非打不可呢?個人認爲不是。諸葛亮自己都承認北伐“恐力有不逮”,面對不一定失敗的防禦戰和打不勝的進攻戰,明白人會選擇哪一個呢?

他自己也說“先帝知臣謹慎”,一個軍事家,國家實力不強,還不能速戰速決,也不敢兵行險招,想拼實力,穩紮穩打,諸葛亮自己也知道不可能戰勝吧?從一開始他就應該想到蜀國是不會完成統一的。這是一開始就由國家實力決定了的,歷史的車輪,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就能改變的。

綜合起來看,我從來就不否認諸葛亮是個鞠躬盡瘁,赤膽忠心的名臣。只不過,由於他的地位尊崇,功高蓋世,所以錯誤也愈加明顯,也更值得我們後人借鑑。

學歷史,研究歷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史鑑今,後人之所以比前人高明就是因爲總結了前人的教訓。再次舉出諸葛亮的種種不拖也絕無抹煞他的作用的意思,只不過是從個人角度總結一下自己的看法,從個人的角度解讀諸葛亮,反思他的種種作爲,好的,壞的,對的,錯的......

不管歷史怎麼樣發展,不管您是不是三國迷,是不是諸葛亮迷,至少我們今天知道了在那個時期,出現了這樣一些英雄,當然不止是諸葛亮一個人,他們爲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奉獻出了精彩的一頁。像這些英雄致敬!

(全書完)

後記

終於將這本東東給寫完了,本來以爲自己真的很瞭解三國曆史,其實在寫作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對三國的歷史是那麼的陌生。有時侯會寫着寫着就感到茫然,感到自己的無知。

幸好有很多人的關心,讓我有信心寫完這些。起初,最開始寫的時侯只准備寫個六章節的,後來在與瓔珞的談話中,讓我知道要寫就一定要寫的充實一些,哪怕自己的文筆再差,也一定要敢寫。敢寫纔會變的能寫,能寫才能會變的好寫,最後才能寫好!

其實文中有一部分內容,資料是通過百度搜索出來的,加上自己的判斷做了修改纔有了這樣一些看法和結果。如果大家有興趣在網上搜搜,可能會發現喲。如有雷同,不屬巧合,就是真的!哈哈!最後再次感謝瓔珞,小魚兒,萱萱,東北虎,阿荀等等羣裡的朋友。(排名不分先後喲!)哈哈!

這個月安心碼字,下個月準備出一本穿越題材的書,大家多支持吧!

(本章完)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流星隕落續歷史淵源魏延之死五出祁山姜維功過一二出祁山五出祁山兵出祁山四三出祁山孫權的崛起空城計之趙雲篇四出祁山歷史淵源李嚴之迷還原真相第四章 天災人禍第四章 天災人禍第五章 大勢已去流星隕落續第六章 順利接班君臣之誤兵出祁山五第四章 天災人禍第二章 軍師出山五出祁山第四章 天災人禍第四章 天災人禍死了都要戰第四章 天災人禍英雄末路第二章 軍師出山歷史淵源流星隕落兵出祁山之二第七章 平定後方姜維功過二李嚴之迷神鬼居士帝王之路三出祁山四出祁山二出祁山續一戰總結帝王之路二出祁山君臣之誤第七章 平定後方兵出祁山三空城計之孔明篇君臣之誤第六章 順利接班李嚴之迷第三章 鬼斧神工五出祁山漢中之難姜維功過一君臣之誤四出祁山空城計之趙雲篇孫權的崛起孫權的崛起兵出祁山五第七章 平定後方周瑜之功死了都要戰一戰總結死了都要戰三出祁山第三章 鬼斧神工空城計之孔明篇姜維功過二一戰總結空城計之孔明篇計收姜維姜維功過一帝王之路漢中之難兵出祁山一死了都要戰姜維功過二第一章 大勢所趨五出祁山第四章 天災人禍第三章 鬼斧神工空城計之趙雲篇魏延之死第二章 軍師出山神鬼居士五出祁山姜維功過二一戰總結空城計之趙雲篇第四章 天災人禍名將張頜兵出祁山五第三章 鬼斧神工四出祁山第五章 大勢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