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曠

(音樂家)

師曠

師曠,生卒年不詳,比老子略早些。姓氏也未知,名曠,字子野,春秋晉國人(今河北南和,一說今山西洪洞)。

晉平公對師曠說:“老曠呀,你看我這麼大歲數了,還能跟你學琴嗎?”

“你天天泡在女人堆裡,還有精力學琴!”

“老曠呀,你咋說話這麼不友好哩?”

“你真的想學?”

“是呀。就是不知道會不會太晚了?”

“晚了你就點蠟燭!”

“老曠呀,你怎麼能這樣子哩?我把你當寶,你把我當草,不但說話帶刺扎人心,還一再地戲弄我!再怎麼說我也是你老大呀。”

“我一個瞎子,騙你幹嘛。你先聽我說完。少年人學習知識,吸收快,就像早上的太陽一樣,充滿活力。中年人會差些,就像已經過了中午的太陽,精力有所不足。而到了老年,吸收的程度,只能像晚上的蠟燭那麼弱了。但是,即使比不上年輕人,也比不學習的好;活到老,學到老嘛。更何況,多看書,多學習,總比老打遊戲、看AV色情(又穿越了)、泡在女人堆裡好!”

晉平公重重地點了點頭:“老曠呀,你說得太好了——我回去和姐妹們商量商量。”

“得,前面我都白說了。”

選自劉向《說苑•建本》。這也是成語“炳(念‘丙’,點燃)燭而學”的出處。

另外說明一下。先不說故事的真僞,原文中說晉平公七十歲,這是錯的;按史料記載,晉平公不超過40歲的。

師曠不姓師。這裡的“師”,和醫和、醫竘的“醫”一樣,是表示職業。師是指樂師、樂官,類似現在的音樂工作者,不過當時只爲王公貴族服務。

春秋時期及之前,對於他們的稱呼,一般是把“師”與樂師之名聯稱,叫師某。所以那時文章裡的師某,絕大部分不是他姓師,更不是誰誰的老師。不過後來的師姓,倒是由它而來。

師曠據說出生時,眼睛就看不見東西,是先天性失明。不過,相對於其他命運多舛的失明孩子,他要幸福得多。

因爲在春秋及之前,樂官和史官一樣,大多是世襲的。所以師曠很可能是出生在世代樂官的家庭中,不但生活有保障,還受到很好的教育。

他從小就開始學習音樂,並且應該是從旁人口述中,讀了很多書,學到很多知識。後來他不僅琴技神乎其神,學問也極其淵博。

另外,由於眼睛看不見,他的聽力好,並將它應用於音樂上,使得他的辨音能力特別強。這是盲人與衆不同的音樂技能和天分,也算是上天對他們的一種補償吧。

在後世,也出過很多盲人音樂家,其中以民國時期的阿炳,最爲著名。他的代表作二胡曲《二泉映月》,悽婉,綿遠,深邃,飽含了無盡的人世辛酸、痛苦和滄桑,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憧憬。其至今仍是民族樂曲中,不朽的經典之作。

雖然生活條件會好些,但做爲一個盲人,師曠一樣活得困難艱辛。不過,在穩定富足的家庭支持下,更是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堅持下,他年紀輕輕就琴技超凡,並當上了晉國樂師。

樂師是負責音樂的官名。早在西周時,就有音樂機構,叫大司樂(秦朝後改爲樂府),隸屬於春官。它主要的教授對象,是王公貴族的子弟,學習內容有樂德(音樂理論課)、樂語(演唱、朗誦)和樂舞(舞蹈)。

其最高長官就叫大司樂,又叫大樂正,手下還有樂師(歌、舞總教練)、大師(專門培訓老師)以及樂工(普通音樂教師)等。師曠就是負責歌、曲的掌樂大師。

另外,當時王公貴族子弟從小就要學習音樂舞蹈,再加上政、教、樂是合一的,所以當時一些好的樂師,身份地位是很高的。他們不僅教授音樂,還要主持祭祀樂舞,並且還可以參政呢。

插一下。上面的春官,是周朝時六大官名之一,類似後代的禮部。其它幾個官名分別是天、地、夏、秋、冬五官,相當於後代的吏部、戶部、兵部、刑部、工部。

當時晉國是晉悼公在位。他在上冊有說過一些,是晉文公的玄孫,也是春秋九霸之一。他重用韓厥、智罃(念“英”;智叉叉家族的第二任掌門)、荀偃(也叫中行偃,中行叉叉家族人物)、魏絳(魏國重要的一位先祖)、趙武等人,使晉國再次稱霸中原。

由於人才多,師曠並不怎麼顯眼,在晉悼公時代只露過一次臉。那是衛國的衛獻公(衛文公的玄孫,許穆夫人的玄孫侄)昏庸無道,心狠手辣,最後被大臣趕跑。當時晉悼公覺得可憐,師曠就對他進行反駁和勸諫,認爲這樣爲人殘暴、不講信義的人,實在不值得同情,反而要做爲反面的典型來對待。

這一次讓晉悼公開始對他刮目相看,同時也展示出師曠以人爲本的政治思想。

只是第二年,晉悼公就去世了,年僅二十九歲。然後,就是下半身(好吧,是下半生)都泡在女人堆裡的晉平公即位。他剛上位時還是個小少年,但是老爹留下的底子厚,又有那麼多人幫忙,所以在他早期時,晉國還是當時的老大哥。

這時師曠的琴技,已經高到超出凡人的境界了。據說在他彈琴時,鳥兒會停止飛翔,馬兒會停止吃草,像我這樣的看到美女也不再流口水。就不知對着牛彈琴會怎樣。

這裡說一下。師曠所用的琴,就是鄒忌裡面說的古琴。

中國古代的樂器種類極其豐富。早在西周時,有記載的樂器就有七十多種,如鍾、鼓、琴、壎(念“薰”)、笙、簫等。這些樂器,又根據製作材質的不同,分爲八音。

八音,是我國音樂史上最早的樂器分類法,按材料的不同,分爲金、石、土、革、絲、木、匏(念“咆”,一種葫蘆)、竹。

金,金屬,主要有編鐘、鏞(念“庸”)、鉦(念“徵”)等;石,玉石,主要有磬(念“慶”)、鳴球等;土,黏土,主要有壎(陶壎、骨壎)、缶等;革,皮革,主要有建鼓、架鼓等;絲,絲線,主要有琴、瑟、築等;木,木頭,主要有柷(念“祝”)、椌(念“槍”)等;匏,匏瓜(各種葫蘆),主要有笙、竽等;竹,竹子,主要有簫、笛、箎(念“遲”)等。

而到了春秋戰國時,很多樂器被棄用或失傳。這時期,主要是以擊樂器爲主,最常用的是鍾,如編鐘、編磬等。另外還有兩種也很受歡迎,一種是吹樂器,如簫、笙;另一種是絃樂器,就是琴和瑟。下文的伯牙,用的也是琴。

除了能讓人不流口水,師曠還能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響,甚至連它們的形態意境,都能用琴聲表現出來。同時,由於辨音能力強,他還能根據動物發出的聲音,來判斷軍情呢。

在晉平公即位的第三年,因爲齊國三番五次攻打魯國,挑戰晉國的大哥地位。於是他帶領魯、宋、衛等十二個小弟,一起來打齊國,要找回場子。師曠也隨軍一起去。

當天晚上,師曠聽到齊國駐軍的方向,鳥兒嘰嘰喳喳叫得特別的歡快,於是斷定齊軍已經逃跑了。果然第二天,齊軍全沒影了;所以鳥兒才那麼開心,因爲之前地盤被人佔了。

不過這個說起來,還算有點道理。只是,要那種聽力好、還要心細的人,才能做到。

另外,做爲一個盲人,師曠還能從談話中,準確知道對方的面貌狀態。據說晚年時,他曾去周朝見太子晉(就是王氏的始祖姬晉)。兩人相互切磋了一番口才和琴技,然後從對話中,師曠聽出太子晉臉比較白,還不長壽;後來都對上號了。

這個,就有點神了,所以是據說。因爲這事,師曠後來還被封爲盲人算命的祖師爺呢。

此時的晉平公還算有所作爲,他對師曠也很看重,常向師曠徵詢意見。但是慢慢的,他就開始吃喝玩樂,胡搞亂來起來,對師曠的勸諫也愛理不理的。

在打齊國的八年後,這一天,在接待秦國使者的人選上,產生了分歧,上大夫叔向(即羊舌肸〈念“西”〉,字叔向;晉國有名的大臣,晉國羊舌氏家族的重要人物)和外交官子朱,竟在朝堂上大打出手。

這時趙武剛當上正卿才一年,正在爲來年的弭兵會盟忙活着,沒在家。當時叔向的勢力很大,所以沒人敢管。而晉平公反而覺得兩人做事直率豪爽,說出手時就出手,還爲他們拍手叫好。

把師曠氣得。大臣都敢在朝堂上械鬥,那就是不把君主當回事了,你還樂!看來晉國是要玩完了。可惜他的勸諫晉平公不再聽了。而晉國也確實是從晉平公開始,喪失老大哥的地位,大權還漸漸被世卿家族所掌握。

六年後,趙武去世,晉平公更是變本加厲,荒淫無度。師曠雖然還是時常對他勸諫,但晉平公都當耳邊風。就這麼又過了幾年,大約在晉平公去世前後,師曠終老於晉國。

師曠被後人尊爲“樂聖”。不過,他不僅是技藝高超的音樂家,還是很不錯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這個常被後人疏忽了。

他曾經建議法德並行,廣開言路,任賢舉能,整治官吏。這些治國理念,雖然晉平公沒搭理,但對後來的法家,多多少少都有些影響。

更重要的,是他還提出愛民、惠民以及仁義的民本思想。這種重德重民及禮樂思想,對孔子都有過相當大的影響和啓迪。所以,他也算是儒家思想的先驅者之一呢。

師曠寫有《陽春》、《白雪》、《玄默》等樂曲。據說他還著有有關音律的《寶符》一書,共100卷,不過在戰國時就丟失了。

這《陽春》、《白雪》,據說其彈奏手法和曲子意境,賊高賊高;高到像我這樣五音不全的人,看看都會閃瞎了眼。不過後來宋玉倒能彈,很讓他得瑟了一番。

另外,這些樂曲都屬於雅樂。與之相對應的,叫俗樂。這裡簡單說下。

雅樂,一般指春秋及之前的古樂,是祭祀、朝會、宴享時使用的傳統宮廷音樂,也就是專供王公貴族們聽的音樂。《詩經》裡《雅》和《頌》,大部分就是雅樂的唱詞。

俗樂,是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新樂,主要是民間音樂(即歌謠),也包括一些上層人士寫的新樂曲。《詩經》裡的《風》,很多就屬這一類的歌詞。而屈原的作品中,除了小部分祭祀的雅樂填詞,其它基本上是屈原根據楚國民間的俗樂,所加工改寫或再創作的詩篇。

在春秋之前,只有雅樂。但是因爲它太過高雅,百姓聽不懂,還讓人想睡覺,於是在春秋末期,就產生了俗樂,類似現在的流行歌曲。俗樂風格新穎,輕快活潑,很受老百姓喜歡,後來還成了戰國及以後最主要的音樂。

與師曠同時代的,有個叫師涓的衛國樂師,也是著名的大音樂家,就寫了很多俗樂。不過師曠什麼都好,就是有點古板。他看不慣,就說師涓所彈的是“靡靡之音”,低俗淺薄。而後來的孔子更是痛心疾首,拼命大喊“禮崩樂壞”。

其實兩者並不矛盾,完全可以各花入各眼。只許你雅人搖頭晃腦,就不許我粗人哼哼小曲,也太說不過去了。

最後,能將兩者結合,搞出雅俗共賞的東西,那纔是好東西,也纔是文化藝術界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