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戰勝謀勝

燕北一直相信,有一天他會帶着最精銳的兵馬,殺死最野蠻的敵人。

鮮卑人是漢朝北方自匈奴之後最可怕的敵人。在數十年前,自檀石槐率領部衆征服草原,在高柳彈汗山建立鮮卑王庭,統一匈奴故土,向南劫掠漢朝沿邊各郡,北邊抗拒丁零,東方擊退夫餘,西方進擊烏孫,佔據東西一萬四千裡、南北七千裡的廣袤土地,成爲漢朝北方最可怕的敵人。

所幸上天眷顧漢人,檀石槐死在光和四年。在那之後,草原上再沒有能夠統一各部的鮮卑大人。曾經強大的部落聯盟分崩離析,爲了利益各自爲戰。但在那之後的第十二年,鮮卑人在東部大人彌加與中部大人軻比能的首倡下再度結盟……漢朝北方草原上恐怖的部落聯盟再次形成,他們的目的,是進攻漢朝北方。

燕北庇護下的土地。

率衆抵達薊縣的首日,離開幽州年逾的州牧統合州府,向各地太守傳信固守邊防,派遣閻柔等新校尉部固守上谷、代郡、漁陽諸郡邊防。

“此次鮮卑中部與東部再度聯盟,大舉南侵。我等即爲州將,有守土之責,諸君不得攜帶,即敵有百萬之衆,亦難擋我戮力同心,況其不過號三十萬者!”燕北收到鮮卑中部大人軻比能亦集結兵馬,便做好了幽州最壞的打算,“敵軍甚重,我等不可力敵,應取戰勝與謀勝。局勢於我不利,所仰仗者僅有城堅而已。”

燕北說罷,不再言語,轉頭望向下首的郭嘉。局勢對他們來說太過不利,面對鮮卑兩部聯合,保守估計鮮卑全力動員之下襲擾各地的敵軍總數應不下十三萬,當然至多也不會超過二十萬。

而整個幽州所能動員的漢人兵力大約僅有五到六萬,尚且分佈於州境十郡一國,想要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更加困難。

“將軍,何爲戰勝,何爲謀勝?”

堂下有武官發問,鮮卑大舉南下,各地堅壁清野百姓避入城池,所求不過躲過這次災禍,州人幾無言戰者。而前將軍從冀州初初趕到,便大言不慚地說要戰勝與謀勝……難不成要放棄僅有優勢,集中兵力出城與鮮卑大軍野戰?這只是求死之道而已!

州郡當中,抱有如此想法之人不在少數。燕北在去歲行幽糧給冀之策便已令幽州人心多有反覆。誠然他們知曉燕北是爲了征服並青二州,但在他們看來,燕北的大業並非是所有人的大業。

而現在迎戰鮮卑,並不安全。

人們寧可困守城池,也不願出城迎戰。因爲這對他們來說太不安全,鮮卑人總是要退走的,如今城外並沒有留下太多錢糧物,即便不去抵擋,所損失的也不過是將糧食送往冀州的糧道……這難道不是很好嗎?

糧食不用給冀州了,鮮卑人也不敢攻略城池,至多毀壞些田地,最後仍舊是相安無事。百姓與士卒不會死傷,錢財與糧草不會丟失。

至多是燕北征服青並二州的算盤落空,這與幽州人有什麼關係,誰會關心這些?

“所謂戰勝,便是在戰局上取勝。敵軍雖有三十萬之衆,但我等所需面對的並非是三十萬大軍,而是在縱橫千里的戰場上尋找敵軍薄弱之地,以更爲優勢的兵馬擊潰其幾部精銳,震懾其心。幽州雖大,卻也沒有哪個地方能讓三十萬大軍安營紮寨。”

身經百戰,燕北對戰局的判斷早已今非昔比,他要打的不是三十萬,而是軻比能與彌加的本部,只要擊敗他們,那些從衆的鮮卑部落人人自危,何況漢地鄉野並沒有能夠供給他們長時間遊曳的輜重,便能讓其自行散去。

“至於謀勝,敵軍形成聯盟,從者甚衆。我等應挑起其內朋混亂,待他們內部空虛時趁勢而入,乘其勢力衰竭時一舉擊敗。扼殺其聯盟。”

說到扼殺時,燕北的手掌虛握。不說打斷燕北對河南等地的覬覦之心,單單草原上鮮卑人再度聯盟,這已足夠讓燕北警惕。他不希望北虜形成統一的國家或是聯盟,他們最好永遠虛弱混亂下去,這才符合燕氏的利益。

“將軍,老夫的話可能會有不周到的地方得罪您,可是目下鮮卑各部先鋒皆已入幽州北部諸郡,後援大軍亦在路上,他們知道我們在城池中,我們卻不知曉他們集結兵馬在何處。若是守備城池倒還好說,若要伺機迎敵,豈不就像夜裡被猛獸環伺的行人矇住自己的雙眼?”說話的是涿郡丞程續,過去劉虞時代的幽州從事,曾經執掌大權如今年事已高,拄着柺杖嘆息着對燕北問道:“這難道不是自取滅亡的方法嗎?”

鮮卑寇邊,幽州別駕荀悅徵發幽州南部涿郡募鄉勇千二百北上,領軍者便是涿縣令徐邈與涿郡郡丞程續。

燕北已漸漸感受到幽州府各郡的中下層官吏似乎並不願支持自己迎擊鮮卑的決定。這倒不是他們反對自己,而是擔憂自己與鮮卑野戰的決定會使他們失去原本安全的現狀……一旦自己兵敗,則會助長鮮卑人的氣焰,使他們野心擴大進攻城池,到時候會平添許多無妄死傷。

“不必擔憂,鮮卑人的動向,自有耳目去探查,未有明確消息之前,燕某不會貿然出兵。”燕北這麼說着,堂下一衆幽州官吏對此感到滿意,程續抱拳說道:“還請將軍想出萬全之策前不要貿然行動,幽州禁不起以身試險。”

燕北笑着點頭,心下卻不以爲然。漢朝的衰落不是沒有原因的,各州不管臨州死活、各郡不管臨郡死活,當朝廷威信一再受挫後,各郡各州各自爲戰,力量無法統合對外,這樣的朝廷甚至比不上檀石槐時代部落聯盟的鮮卑!

即便強勢如他,也不得不顧忌州人的看法,幽冀二州仍舊無法完全連貫成一個整體,何況朝廷。

不過正在州府議事陷入僵局時,一封來自遼東的戰報扭轉了局面。

“將軍!遼東太守戰報,於襄平城外擊破鮮卑東部首領闕機所率萬衆,斬及過千!”

第四十三章 徵人未還第一百七十三章 位及至尊第一百一十章 諸王聯軍第三十二章 何以爲士第一百七十六章 真過癮第四章 大河滔滔第九十一章 攀山之徒第十九章 應當應份第二百一十七章 草蓆第十九章 久候多時第八十一章 兄弟鬩牆第六十三章 借道鮮卑第五十八章 荒野夜戰第八十八章 李氏家兵第三十八章 獻於將軍第十六章 徐榮華雄第二百八十六章 奪第四十九章 匈奴皆反第一百一十章 有悖禮義第二章 籌備兵馬第六十三章 陽謀取勝第十一章 等我回來第二章 巧取豪奪第一百九十九章 甕城第九十一章 攀山之徒第四十八章 紅花綠葉第三十五章 大逆不道第三章 刺殺陶謙第六十一章 等待時機第六十三章 萬餘甲兵第二百二十一章 別回頭第一百零九章 始終未變第五十五章 後路未知第一百零六章 戰則必勝第三十五章 忠烈慷慨第六十一章 不告而別第一百零八章 滅頂之災第一百九十六章 更多第七章 韜光養晦第二百六十九章 聯合抗敵第一百二十七章 五百四十里第一百六十四章 趙子龍第一百七十章 命不久矣第二十八章 引軍北指第一百四十一章 譙縣之戰 四第三百一十七章 西域大都護第五十五章 隔水相敵第一百章 良山大勝第一百三十一章 又壞又蠢第二百三十章 晉兜第一章 中平四年第二十九章 指日可待第五十九章 俱爲浮萍二百零六章 十七畝地第三十六章 天塌地陷第三百三十二章 瀛洲第二百八十四章 跳第二百九十章 煙塵第二十五章 蹋頓讓位第一百零四章 遺禍兒孫第七十六章 劉備借兵第一百零一章 英明神武第二十七章 種卿多慮了第一百三十章 夜長夢多第三十七章 劍指黑山第一百七十一章 他要害朕第四章 張天子頭第七十三章 奢靡之人第一百零六章 起於卑微第十四章 值得慶賀第一百零五章 世子拔奇第十九章 久候多時第六十五章 洛陽之議第二章 籌備兵馬第六十二章 嬀水之戰第一百六十八章 不治爲好第七十七章 疲兵之策第三十一章 山雨欲來第七十八章 神明垂首第八十章 將帥不和第三十一章 我可立死第六十六章 袁紹出奔第六十二章 幹他孃的第四十六章 意外破局第七十二章 同而不和第九十四章 狹路相逢第一百零二章 臘月成婚第十九章 久候多時第二百九十六章 哪個是牛第五十五章 論功行賞第一百二十四章 劍下留人第二百九十七章 羊骨頭第一百六十八章 不治爲好第四十七章 摧枯拉朽第一百零八章 整軍修路第一百零五章 泣涕橫流第七十三章 利害相同第三十二章 樑縣之戰第二百六十六章 入長沙第六十三章 恆水滔滔『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