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守備軍都

一自古以來,大將出徵都要挑選天時,古時甚至要沐齋三日,祭告宗廟,將出徵用兵這一國家大事以極其重要的儀式來嚴肅兵之重要。不過到了燕北時代,三天兩頭出兵放馬,何況出自底層的他也根本不知道那些儀式,甚至不屑於模仿過去那些儀式。

古代出兵講究順應天候、把握戰機、具備戰力,也就是所謂的天、時、人。

燕北此次出兵,是在逆天而爲。

六月底的薊縣西北方捲起漫天黃沙,這本就是有違天時的。過去薊縣北方時常有風沙天時,但多發於冬、春兩季,正是爲了避免沙塵天候燕北纔打算在夏季用兵。卻不想興平元年的春季並未出現風沙,而在春夏之交,驟然興起大風,令他猝不及防。

燕北的臉上蒙着隨軍攜帶的玄色絹布,僅露出在外的雙眼也微微眯着,“風很大,沙很多,我不能見敵,敵亦不能見我……搶佔高處。”

漫漫二百里皆在燕北所預料的戰場之中,依照地利的各處險要也都駐紮着少量兵馬。要顧得周全,便要分兵,故而方圓十餘乃至數十里,也就駐紮幾千人馬扼守要地。

“將軍,章碾的騎手尋到我們,北面的風沙更緊!”郭嘉踉蹌地一路走下山頭,至山腰背風處尋到燕北,聲音在遮面後顯得有些悶,道:“居庸關外的鮮卑人也爲風沙所困,他們追擊的極爲謹慎,並未冒進,目下章碾已在北面四十里處據河灘而守,欲阻敵後誘敵至此……軻比能不好對付。”

何止是不好對付,原本以爲鎖死居庸關能讓鮮卑人暴怒強攻,卻不想軻比能就算是戰馬被章碾射死,也僅僅強攻一刻,隨後只是合圍卻不動兵。關卡雖爲燕北爭取到四個月的時間,卻未能消磨軻比能的兵力,他們需要對付的鮮卑兵力仍舊有接近三萬。

“逐鹿那邊,如何?”

自居庸關突入漢境的敵軍屬軻比能本部,應有近兩萬之衆;而在西面繞過逐鹿的還有名叫育延的鮮卑首領,他的活動範圍從前是幷州北部一代,如今也將兵相助軻比能,兵力亦在一萬上下。

唯一值得慶幸的大約就是中部鮮卑的兩個強勢首領,步度根和他的中兄扶羅韓率領數萬之衆停駐在代郡並未進兵,燕北已經命令代郡的烏桓首領能臣氐率部衆佈防,在說客孫綜回來之前還不知道他們兄弟是在打什麼鬼主意。

代郡太守王澤一直不曾派人前往州治,讓燕北心裡直犯嘀咕,現在代郡又出了這樣的事情,他估計王澤已經爲步度根所獲。

單憑此事,燕北便認爲扶羅韓與步度根即便沒有進兵,對自己怕是也沒有多少好企圖。

幸虧鮮卑人並不是漢朝這樣的國家,而是相對鬆散的部落聯盟,各個首領自有其矛盾,故而各部一同南侵也相互提防不敢靠得太近。粗略一算,軻比能、扶羅韓、步度根、育延、彌加、闕機諸部首領便領軍近十萬,更不必說還有那些遊曳各地叫不出名字的小貴族。若其能上下一心,四個月的時間幽州是無論如何都保不住的。

郭嘉博聞強記,頃刻間便在二人腳下以木支繪出薊縣西北部大體局勢,指着西北邊緣的逐鹿道:“目下守軍亦在南撤,由東部閻柔率烏桓部助其截擊,與其周旋……將軍不必顧慮育延,但這千餘撤出逐鹿的守軍與四千烏桓突騎一時半會也派不上用場。”

說罷,郭嘉很有深意地看了燕北一眼,他們所能夠動用的兵力已經越來越少。除了閻柔之外,只有北面的章碾與燕北本部兩個四千營可供驅馳,至於州郡那些守城的郡國兵,讓他們引弓都很難命中五十步外的敵人,根本不堪大用。

在冀州援軍趕到之前,擁有阻敵戰力的,便只有這兩營兵馬。

燕北卻並沒有這種思慮,只是擡頭望着山峰,再向腳下相接的林地與更遠些的平原望去,比照着距離說道:“奉孝,只要軻比能敢追到這座山下,燕某便贏了。”

郭嘉向山腳望去,他們所處於軍都山西側的外圍山峰,這個半山腰對弓弩手極爲有利,山下接近三裡的林地也能極好地限制騎兵行進,北接燕山南臨太行,背靠河谷交通薊縣,外部易守難攻,內部不愁斷糧。但這確實不是用於進攻的地利,完全處於守勢,在郭嘉看來,軻比能倘若沿途追擊到這,燕北能不能贏他不知道,但一定很難越過這裡打到薊縣去。

最壞的結果,也就是軍都山爲軻比能大軍所圍。

“可是將軍,此地易於弓弩,卻爲風沙所掩,正如你說,我不見敵,敵亦難見我。佔據山峰還有什麼優勢,不過是浪費箭矢,倒不如後撤七裡至河谷設伏,一時間木石弓弩俱下,即便看不清亦能斷敵後路,擊敵先鋒。”郭嘉的想法是既然敵人多,以少勝多是不現實的,倒不如利用地利把敵人兵馬截爲兩段,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則多爲我勝。”

“奉孝是這樣想的?那軻比能多半不如你,也一定認爲燕某的後手是守備山麓,拖延時間,待援軍自河谷佈防設伏。這樣待燕某後撤時,他便會小心謹慎,做好防務,甚至不從河谷前行直接翻山越嶺。”燕北笑的極爲狡詐,撫掌笑道:“那你說說,軻比能會如何攻軍都山,山高風大,我軍箭矢不齊,若他料定我在拖延時間爲河谷設伏,他多半會強攻軍都山,就從下面的密林。”

郭嘉聽燕北的話,先前皺着眉頭逐漸舒展,最後猛地拍手問道:“將軍就是要在這裡進攻?”

“沒錯,就在這裡進攻!”燕北輕拍郭嘉肩頭,從半山腰的軍帳裡提出一領薄甲遞給郭嘉,“穿上吧,後面的守山之戰,會很艱難……燕某也有幾年沒打過硬仗了。”

當燕北擡起頭望向山峰,隱約能見到他親手籌備的鼓舞郎們將戰鼓架滿山道的輪廓。他知道,這些戰鼓在這一戰中可能永遠都不會響起,但當它們響徹軍都山,這場漢與鮮卑爆發在興平元年的戰爭,攻守勢易。

呼嘯的風沙吹過軍都山西南連接太行山脈的狹窄山道,風沙裡隱現出一支策馬疾行的龐大軍陣,他們是黑山軍、是白波軍、是南匈奴、是屠各胡……他們是燕北的援軍,要去到鮮卑人的身後。

第三十八章 以助聲勢第三十三章 幽兵出塞第五章 狹路相逢第二十六章 邊境得勝第三十二章 何以爲士第六十三章 萬餘甲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烏合之衆第七十四章 大破五鹿第八十八章 李氏家兵第一百六十五章 電光火石二百零六章 十七畝地第九章 某善將將第九十七章 亭中略第十章 再度寇邊第九十五章 大河之變第五十二章 開疆闢土第七十二章 何以解憂第十七章 張頜躍馬第二百九十七章 羊骨頭第三十四章 太學通議第四十六章 亂戰不歇第八十四章 密雲不雨第八十四章 讓他一馬第四章 襲擾腹背第五十二章 恨念求謝第五十五章 夜襲曹營第六十三章 重建宗廟第一百四十五章 滔天巨浪第六十四章 唯死而已第一百二十一章 馴馬口哨第五十九章 等候多時第十一章 孫堅北上第四十七章 攻其不備第六章 時過境遷第五十章 傷敵無數第一百一十二章 定計西攻第七十二章 陽鄉接戰第五十二章 敗軍斬將第四十九章 匈奴皆反第六十二章 強渡恆水『求訂閱』第七十四章 天人交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最後一戰第八十二章 大戰將臨第八十七章 田產變法第一百二十九章 附亂應死第一百一十四章 二克王侯第四十一章 南方戰雲第二十五章 短兵相接第二百五十三章 本事第十章 酸棗會盟第二百四十九章 涼州人第一百二十章 隨我衝鋒第五十一章 遼東往事第四十七章 文遠蓄鬚第十一章 孫堅北上第二百五十三章 本事第二十六章 甄氏一族第一百一十章 回馬襄平第四十七章 攻其不備第七十二章 陽鄉接戰第六十九章 熊熊烈火第一百零一章 中平四年第一百四十九章 常山火第八十七章 曹操相邀第二百八十五章 刀俎第六十一章 天下至寶第九十九章 燕北見駕第三章 渤海之刀第二百零九章 疼第六十一章 大雨傾盆『爲舵主“叫dotaer_的”加更』第二十九章 甄府詳談第四章 張天子頭第二百章 幹到底第七十章 狼窩虎穴第三十九章 發兵幷州第一百一十一章 稱心順意 端午節快樂第九十六章 黑山之亂第五十八章 身不由己第二十八章 一番大業第七章 馬首是瞻第九十九章 善用勢者第六十八章 更待何時第七章 韜光養晦第四十一章 漢騎赤海第八十七章 四海爲家第五十二章 恨念求謝第十五章 一個不留第二百七十一章 睚眥必報第五十一章 遼東往事第六章 時過境遷第十四章 特來相助第一百五十二章 於文則第五十四章 好大喜功第三十九章 平鄉之戰第四章 張天子頭第八十六章 參兗州軍第十三章 潁川陳羣第八十一章 逼民赴死第六十四章 唯死而已第七十九章 圖謀胡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