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合則無敵

泰山郡臨樂山,這座大山阻斷了麴義討伐臧霸的路。因山澗無道,因而東北與西南的山腳要道,在兩月以來便一直是麴義與臧霸戰事爭奪的中心,當然臧霸是防備多過進攻,而麴義則要攻破山腳營寨才能於泰山郡長驅直入。

局面如此,麴義的損兵折將也就相當好理解。不過這場仗田豫還着實怪罪錯了麴義,這場仗若是麴義單方面跋扈,還真打不起來。

如田豫對臧霸的猜測,那是個極有鄉野豪傑氣概,既豪爽大方又狡猾促狹的複雜人物。這種人難以想象忍讓的度量,卻也有毫無緣由的剛強之態,如果要拿人相比的話,只能燕北、曹操這樣的人,卻不可能是曹仁、麴義這樣的將。

因爲他們的身份是首領,所謂的忍讓與剛強,不似麴義張遼這樣將領以義氣面子作爲根據,權衡利弊,指導着他們的一切行動。

麴義有大節而無大局,他想打這場仗的原因很複雜,因爲他將部下最後剩的匈奴兵編做泰山營,去騷擾臧霸治下的百姓,起初不過是想要借一把刀,再趁勢壓服臧霸罷了。只是沒想到,臧霸的刀子砍得有點狠,兵馬一度插至徐州琅琊,反倒將他打個措手不及。

麴義不是傻子,前番張遼在博縣外紮下張字的大旗的事他不是不知道,但張遼的全身而退讓他覺得臧霸其人多有懦弱,斷然不敢領兵攻他主力,結果臧霸就這麼做了。

戰事不可避免,麴義也不是色厲內荏的人,他是內外皆厲,當即放下南攻袁紹的大事,讓徐晃前去進一步壓迫袁氏,親自領兵點將攻進泰山。

前後青徐交界三萬餘大軍兩萬民夫兜轉,麴義料想他帶給臧霸的壓迫已是不必多想,可實際卻並非如此。

“某沒想到這麴義,氣性真大!”

奉高城裡,臧霸烤着爐火,火暖催人困,帶着狡猾的笑意飲了口酒,揮手道:“趙王領兵來攻,咱就投降,說是懾服大王威勢,他斷然不會不收;若趙王不來,就跟他姓麴的幹,臨樂山營破,撤樑父山,樑父山營破,撤尤徠山,尤徠山營破,撤龜山,龜山營破,撤泰山,某還真不信他麴義能打到泰山腳下!”

“兄長這是什麼話,他麴將軍號五萬兵,咱泰山一郡就有兩萬,兼營寨高山地利,等他打到樑父山就沒人了!還打到泰山,嘁!”孫觀飲着酒,翹着腿笑道:“幾位大兄聽說了麼,前日我兄伯臺部下在一尺臺,一夫當關劈了麴軍十七個軍卒,硬阻敵三刻不得寸進!”

一尺臺是臨樂山上一處險要,山道不過一尺寬,下去就是百尺大淵,又處山道轉角,一把刀就能阻住一支軍隊。

倒是一旁跪坐在榻的吳敦搖頭道:“仲臺不要輕敵,我可聽說伯臺兄長在山上雖有優勢,但前番每逢出寨野戰,都打不過麴義,這人能做燕氏大將並非浪得虛名,過去所向無敵是有真本事的,我等所仰仗不過地利而已……兄長啊,我是真不明白,好端端咱非和麴義打這仗做什麼,他放兵進泰山,至多咱們把匈奴兵打出去就是了,這一仗下來就算麴義退了,恐怕也得死三五千弟兄,不都說着要擇機投燕氏,這又何苦啊?”

臧霸撂下酒碗,先不做聲,環顧一眼舍中侍從,揮手讓衆人都出去,抿了抿嘴稍待片刻,這纔看着身旁孫觀、吳敦、尹禮、昌霸等人,這才幽幽問道:“爾等降燕,欲做一校尉,身先士卒百戰餘生邪?”

諸將面面相覷,這是什麼道理,昌霸拍腿道:“他孃的老子現在都是將軍,咋的投燕氏還能降做校尉?”

“單單泰山郡,一個太守,五個校尉。”臧霸張開五指,隨後指向自己道:“爲兄倒是無所謂,了不起我做校尉,咱們兄弟誰想做太守說一聲,但咱們兄弟,難道就能是個太守校尉?”

諸將這纔想起來,現在不是他們兵連青徐兗三州,橫跨數郡時的威勢了,如今四面八方都已爲燕氏所佔,過去半個州的兵力都被壓縮到小小泰山郡,孫觀搖頭,當即跳腳怒道:“兄長言之有理,若此時投燕,便只能分得泰山官職,那咱還投什麼燕,把麴義從青州攆出去,共舉大兄爲牧,諸多兄弟太守還是當得,還真怕他燕氏不成!”

“再則。”臧霸按手安撫孫觀,這才接着說道:“前番我等與曹袁結盟,張遼來犯卻只拒敵不出兵。投燕,便是封得將軍之位列侯之尊,可取信燕氏?如不信,諸公可憶劉豹府宅之火?”

砧板魚肉,何時下刀難道還不是燕氏說了算?臧霸一番話,說得諸將皆怒氣勃發,昌霸甚至摔了酒碗,恨不得現在就領兵去與麴義決死,將燕氏從青州趕出去。

吳敦心下焦急,見臧霸面無急色,連忙放下酒碗探身問道:“我等當如何,還靠大兄教來啊!”

“將燕氏趕出青州斷不可取,趙王對我等現在還算寬容,可某卻覺得他對諸侯小氣得很,若在青州稱牧,不死不休,如今大勢已定,我等也無反攻河北之能,又何必苟延殘喘?攻麴義,不過是不可取信的下策罷了……既不能取信,何不讓他們知曉我等之能,守備麴義一年半載。自己投降與燕氏無計可施請我等,能一樣嗎?”

聽到臧霸這麼說,諸將心中紛紛放鬆,儘管這也不能阻止燕氏將來卸磨殺驢,但至少臧霸給了他們更多信心,至少跟着臧霸,便不會有太大危險。

“至於說死傷士卒,無可避免,儘量減少傷亡吧,營寨之後留軍卒斷後阻擊,一但營破便後撤。”臧霸說着擺手道:“重要的是諸君謹記,我等一體,即便歸降燕氏切莫被其分化取之,若給一郡,便要在一郡;若給一州,便要在一州,合則無敵,散則待死……臧某估計,再有十天半月,必有燕軍使者前來!”

第六十三章 萬餘甲兵第十九章 但求心安第十八章 浮沉風雨第七章 馬首是瞻第二章 孫文臺死第四章 張天子頭第二十五章 託付甄氏第十六章 錯馬之交第六章 時過境遷第十八章 進擊滎陽第三十七章 屠紇升骨第五十九章 劉虞使者第一百六十一章 合則無敵第一百零五章 分兵合進第一百零二章 羊入虎口第十七章 重操舊業第十八章 掌控一切第七十三章 人仰馬翻第四章 襲擾腹背第五十二章 左右爲難第三百二十八章 士農工商第四十二章 千萬生民第一百零一章 中平四年第二百零七章 依靠第三十八章 獻於將軍第一百八十章 毫無益處第八十三章 遼水設伏第一百三十二章 東部鮮卑第四十三章 徵人未還第二百零三章 浪戰第一百七十章 命不久矣第八十章 邊郡學風第八十七章 翻手爲雲第四十四章 挫敵銳氣奪鹿侯的野望第二十六章 合圍之勢第二百六十九章 聯合抗敵第七十三章 人仰馬翻第五十九章 亂世將至第三百三十五章 感同身受第五十一章 求仁之心第十四章 特來相助第八十二章 大戰將臨第三十章 度遼戰敗第一百一十六章 有所動作第十一章 東萊失守 國慶快樂!第一百一十七章 得償所願第三十五章 神乎其技第三十二章 搭建浮橋第八章 曹操徵徐第三十四章 一片天第三百二十章 開市第四十三章 句麗變局第四十六章 速派援軍第四章 張天子頭第八十一章 兄弟鬩牆第七十六章 涿縣廢墟第四十章 雲中疫病第五十一章 求仁之心第三百一十六章 天師西走第一百五十五章 不留餘力第二百六十章 脊樑骨第一百零一章 中平四年第七十九章 洶涌民心第一百零一章 中平四年第七十九章 中平六年第二百六十三章 增兵第六十六章 田豫北走第六十四章 慾壑難填 七夕快樂第一百零九章 三足鼎立第二百八十一章 衝撞第一百九十九章 甕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漁陽田豫第十八章 勝軍祝酒第七十二章 夜襲拔寨『訂閱最帥了』第五十章 北方有變第九十六章 虎與蜼第一百六十三章 陣前邀戰第五十四章 趨利避害第五十五章 論功行賞第三百三十二章 瀛洲第一百三十章 夜長夢多第九十四章 成爲漢人第一章 走馬入薊第五十一章 窮寇莫追第四十八章 護衛北上第二十四章 子夜亂戰第九十四章 莫被聽去第二百三十四章 汝南之戰第七章 烏丸平叛第三章 刺殺陶謙第一百零二章 張繡躍潁第二百二十七章 火第二十八章 一番大業第三十三章 幽兵出塞第一百八十三章 驢騾第九十章 青石橋之戰 三第三百一十八章 蟹島第三十二章 何以爲士第一百二十五章 孤軍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