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專事

過去的歷史在燕北眼中是虛無的,沒有百姓而僅有帝王一姓;沒有農夫、匠人、商……不,有商賈,因爲商賈是最容易與皇權沾邊的,因爲掌握錢財,那些天下間最優秀的商賈能夠與諸侯疏通關係甚至成爲他們的助力,如果說天下間哪個諸侯不得商賈資助,那麼他多半是失敗而沒有未來的。

至於燕北,他不需要資助,因爲他自己精通商賈之事。

這是不對的。燕北認爲,史書中沒有民夫、沒有鄉野之情、沒有匠人之專、沒有商賈之道,這是不對的。既然是史,那麼便要涵蓋整個時代的一切風物,讓後人僅讀書,便能瞭解一個時代當中的變遷,這需要那些編撰史書的史官之努力。

趙國就站立在時代的浪潮之上,人們講究上行下效,因而一切事情自然要燕北來開頭。他們不是生活在過去,人們要用刀筆削木爲書,但燕北已經走過那個一份戰報八十斤的日子,現在他們有左伯紙,比蔡倫做的紙張還要好用,縫裝成冊可載洋灑近萬言,寫書人也自然無需再惜字如金。

值得一提的是左伯在遼東造紙造得很好,這個早年隨青州移民一同至遼東避難的青州儒士尤善八分筆法,除了作爲愛好的書法,因燕北的一力推崇,如今已成爲天下的造紙大家。當然不用他親自去造紙,在趙國有專門的作坊豢養着上千人來造紙,左伯所需要的也不過是管理好他們罷了。

張燕的舊部,留居黑山一帶的上萬百姓亦爲左伯坊蒐集樹皮、麻頭、碎布爲生。與龐大供應相對的是趙國對左伯紙龐大的需求,魏(不是曹魏,是魏郡)趙之間綿延百里太學進學的諸生自不必說。甄堯所掌管的輯校寺更是每日耗紙無計,隨着這個用於監察的結構越來越龐大,每日送至趙國的密信也越來越多,單純的口信已不能滿足輯校寺日常傳信所需,信息的甄別變得越來越困難,接着便必然出現以書簡、絲帛、紙張甚至鐵片分類的信息彙總。

除了這些用處,還需要準備賣給商賈流通天下以換來錢財維持生產的儲備,到這個階段,基本上已經不剩多少,故而就連燕北在一般情況下都不願浪費紙張來寫書信。

石閣中還留着那麼多古籍沒來得及謄抄呢。

漢朝的遺產,大部分都被燕北分階段地數次接手,基本上仍舊留存世間的都在他手上了,沒在的,大約也毀散與戰亂中。過去討董之時,董卓遷都,路上遺留了大批書簡、器物,燕北的人在司州東部沿途搜尋,所獲甚多;也是那次,他的兵馬進駐被毀壞的皇宮舊址,意外打開秘庫,所收穫的可並非僅僅姜晉獻上的玉璽。

這些至寶在他手上幾經流轉,有些像是熹平石刻一樣從關中搬運到遼東,再從遼東書院搬到幽州書院,幽州書院搬到冀州太學;有些東西則被燕北獻給劉虞,劉虞獻給皇帝,或是他直接獻給皇帝……這些東西其中大部分都跟着皇帝一同回還到他手裡;還有一些,則在拿下長安城之後的宮庫得到大半。

該有的,都在他手上了。

數不清的蘭臺孤本,有些都放着認不清字跡,有些則禍於火燒煙燻,僅能認出大半,但到底都在燕北手裡。趙王宮的校書郎也有近乎無限的時間去謄抄、保存這些寶貝。

但不是現在,現在他要把大部分校書郎與史官都派遣出去。讓他們去郡縣、去鄉里,記錄當下最好的農具如何製作與實用效果;記錄下最好的兵甲應如何鍛造、最可怕的投石炮應當如何選材;記錄下趙國如何施行田策,天下人如何吃飽穿暖。

趙國的史不應當僅僅描述戰爭,應當真切地描述這個天下……燕北的天下!

距離史官被派遣出去已經許多日了,這一日燕北在北宮處理過政務,回覆各方往來書信,這才乘車行進趙苑,打算遊玩半日。還未下車,便聽後路馬蹄疾馳,風塵僕僕的騎手離着百步便拜倒於趙苑觀前,有苑門武士跑着送上印信,道:“大王,是司州來的信使。”

“把信呈上,送他去邯鄲驛館歇息,備些酒菜。”燕北看了一眼加蓋印信與蜂蠟的書信,確認無誤後翻手遞給身後從人拿着,說罷又看了看道路盡頭拜倒的信使,點了點頭道:“再賞些盤纏,明日趙王宮有信送回。”

武士應諾而去,帶着拜謝的信使朝邯鄲城走去。燕北也沒了遊玩的心思,從邯鄲送信進司州,路程往返很少短於六日,如今這才第六日正午,沮授的回信便送了過來,可見沮授是收信當時便當即回信,而傳信的騎手也很拼命。

燕北確實急着看沮授的回信,在他發往司州的書信裡,想讓沮授回來由甄堯接任的事僅是一筆帶過,也無非是商量而已。封疆大吏,過去的京中臥虎,不是說權力說奪就奪了,再說沮授做的不錯,有他鎮守司州燕北也很放心,只是現在更需要沮授回來幫他解決問題罷了。

而燕北的傳信,也大多是爲了說他心中對於田策的疑慮,希望沮授能給他個解決辦法。

哪怕沮授不願回來任職都沒有關係,只要把田策給他解決了!

其實燕北不光想把沮授招回來,就連在荊州打仗的姜晉也想召回來……眼看田豐要着手招募督造王陵的匠作以籌劃章程,姜阿晉那王八蛋是掘墳盜墓的好手,過去漢室諸侯王的陵墓他也盜過幾座,讓他和呂布這倆皇陵大盜湊一塊籌劃籌劃怎麼對付盜墓賊,很有必要!

登上解劍亭,燕北打開沮授的書信,當即喜笑顏開。在信裡沮授拒絕了甄堯接任司隸校尉的建議,因爲甄堯多習私密事而不精兵事,在司州沒有統兵經驗是不足以彈壓州郡的。不過沮授也建議甄堯將輯校寺弄到洛陽去,以輯校天下之事。同時,沮授認爲自己已經到了要解任司隸校尉的時候,舉薦了他治下河南尹,早年從兗州逃避兵禍過來的樑習接任司隸校尉,而他則回到趙國輔佐燕北。

對於燕北最關心的事,沮授在信中說他對田策積弊感觸尤深,已有成竹在胸,不論接任司隸校尉者是誰,待到燕北書信一到,他便啓程前往邯鄲專事此事!

第一百一十四章 亮明心跡第一百零四章 議定遷都第一百四十二章 譙縣之戰 五第五十章 切莫負我第五十六章 麴氏復興第九十八章 探望燕東第八章 曹操徵徐第一百一十六章 書文言語第二百七十五章 興和四年第五十章 幽州有變第二百零七章 依靠第四十一章 投鼠忌器第五十一章 窮寇莫追第二十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二章 搭建浮橋第三十五章 大逆不道第三百三十七章 下座城第一百二十一章 馴馬口哨第五十二章 左右爲難第七十三章 邀請陳羣第一百一十六章 事真事假第一百六十九章 抉擇第五十二章 心有餘悸第十一章 孫堅北上第二十八章 天運有常第四十一章 漢騎赤海第二十八章 一番大業第三百零一章 鮮卑末日第一百一十三章 混亂開篇第一百零八章 烏桓退走第九十六章 牽制掣肘第十五章 惡性循環第一百一十二章 定計西攻第一百七十六章 真過癮第二百九十二章 圍攻第二十五章 蹋頓讓位第六十一章 大雨傾盆『爲舵主“叫dotaer_的”加更』第三百二十九章 懦弱第五十章 傷敵無數第十一章 七百餓狼第一百一十九章 劉表起兵第八十章 將帥不和第三百零一章 鮮卑末日第五十五章 隔水相敵第三十二章 樑縣之戰第二百五十五章 出擊第四十五章 祖宗的血第二百四十七章 用兵第四十四章 伯圭北上第三十八章 平鄉圍城第十一章 且戰且退第一百一十章 棄關而走第十八章 慷慨解囊第三十一章 一言而決第一百三十三章 興和三年第七十五章 幽揚通商第一百一十五章 心思飛轉第十八章 進擊滎陽第五十五章 震天鑼鼓第五十九章 武庫密室第三十四章 太學通議第七十四章 大破五鹿第四十八章 來將通名第五十一章 大局已定第二十六章 邊境得勝第一百一十五章 心思飛轉第十六章 留你一命第八十八章 平定天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心思飛轉第一百零三章 謀襲高麗第六十七章 戰火將燃第八十六章 三利三害第三十九章 佈下城防第九十六章 勇猛精進第二百六十五章 三路兵馬第七十七章 疲兵之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將入相第一百一十八章 夜襲營寨第十五章 一個不留第二百九十九章 漠南紛爭第九十八章 一鍋爛粥第一百零七章 公孫校尉第一百六十六章 百里軍陣一日泄第六十二章 徐州兵至第八十章 四患五政第八十一章 顏良文丑第一百一十三章 調兵西南第三十章 汝水之戰第六十八章 更待何時第一百九十四章 暴怒第一百零一章 英明神武第八十二章 鳩佔遼東第六十六章 田豫北走第十一章 東萊失守 國慶快樂!第一百一十一章 興和元年第二章 籌備兵馬第二十五章 聞風色變第二十二章 無米之炊第二十九章 裁撤五校第四十二章 以胡制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