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1章 庭前辯論

“免禮平身。”允熥在他們行過三跪九叩大禮後,出言道,身旁的侍者又放大聲音說了一遍。

“謝陛下。”百官又行了一禮,這才站起來。

“諸位愛卿,今日已經是年後開衙的第二日了。朕知道,過年的休沐也不過只有二十多日,不算短,也不算長,上元佳節也纔過去兩日,有些人還一時半會兒還難以回過神來。但既然已經開衙,諸位愛卿就要認真做事,可不能有所懈怠。”允熥說道。

“臣遵旨。”衆人又答應道,不過也沒當回事。每年年後的第一二次早朝,允熥總要說類似的話,尤其是這第二次早朝,因爲只是小朝會,有資格上朝的只有四品往上的官員,與都察院在京的御史、六科都給事中,算是高官,見面的時候也不少,允熥說話也相對隨便一些,大家都習慣了。

允熥自己也沒期望大臣有激烈的反應,說過這話也不再說,按照慣例由侍者問道:“諸位愛卿有本早奏!”

“陛下,臣有本奏。”工部尚書出列道:“陛下,去歲黃河幾齣有決口,雖然並未沖毀多少田地、淹沒多少百姓,但臣與工部的同僚商議後,以爲今年應當加固黃河河堤。”

一邊說着,他一邊從懷中拿出一個奏本,遞給侍者,侍者又遞給允熥。“奏本上所寫乃是臣與同僚商議後暫且定下的加固河堤計劃,請陛下聖裁。”

允熥大概翻開了一番,說道:“陳卿。”

“臣在。”戶部尚書出列答應一聲。

“你拿去瞧瞧,算一算要花多少錢,回頭奏報給朕。”允熥吩咐道。

“是,陛下。”戶部尚書答應道。

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當然,它之後還要經過很多次議定、評估,纔會最後實行,但在早朝上就這麼過去了。

說過此事,允熥在殿內掃視了一圈,見沒有人有再次出列的想法,自己從袍袖中拿出幾本奏摺,對百官說道:“既然諸位愛卿無大事再說,朕有一件事與諸位愛卿說一說。”

“年前的時候,封衙前的最後一日,朕賞賜了一位格致監的官員,大約是封賞略微厚了些,引得不少大臣向朕進諫。”

“朕以爲,若是朕認爲某一人做的一件事是功勞,但有一位愛卿覺得不算功勞,大可以議論一番這人做的事情可否算作功勞;但若是諸位愛卿都認爲此人所做的算是功勞,那如何封賞,就是朕的事情了。諸位愛卿以爲如何?”

“陛下,臣以爲,此言略有不妥。”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盧原質出列道:“陛下說的可是封賞格致監監副曹徵之事?臣以爲,即使曹徵所做之事於國有益,但也要區分對大明益處是大是小,於國益處甚大的,封賞自當厚重;於國益處較小的,封賞就應當輕一些。曹徵所鑽研之天文,不過是用來編纂曆法,遵從農時而已。此事雖是正事,但也算不得什麼大事,陛下賞賜些金銀罷了,何必加封世襲的前程,還賜予文官散階?”

“編纂曆法,遵從農時,可不是小事。農爲國之本,若是曆法有違農時,則會耽誤農事。若是天下的農民都被耽誤了農事,得少出產多少糧食?”允熥說道。

“陛下,天下的農戶雖仰仗曆法,但也不完全依靠曆法,而是按照自己的經驗種田,曆法有所疏漏,影響不會這樣大。”盧原質說道。他當然不敢說農業不重要,只能貶低曆法的作用。

允熥對於他的回答也早有預料,只是臉上微微一曬沒有說話,隨即盧原質的同僚陳瑛出列,反駁起來:“陛下,臣以爲盧御史所言有所偏頗。……”

見到陳瑛出列說話,又聽了他說的這段話,百官放下心來。之前有過兩三次,允熥都是用陳瑛打當頭炮,興大案抓捕官員,每次都要抓走不少人,而且必定牽扯到高官。弄得現在在允熥面前議事的時候,衆人見陳瑛說話都會不由自主的緊張起來,生怕陛下又要讓他開炮興大案。這次陳瑛只是反駁盧原質的話,並沒有牽連到任何其他事情,衆人覺得這次應當和改簡化字一樣,只是政論不同,不會興大案,就放下心來。

盧原質本來也有些擔心——他倒不是擔心自己忽然被抓起來,他自認行的正坐得直,沒做過任何違規發紀之事,也沒有做過任何違背道德之事,允熥雖然想法經常很怪異,但不是個昏君,不會忽然把自己抓起來。他是爲朝廷擔心。上次大規模抓人就是兩年以前的差不多同一時刻,一個國家,每隔一二年就抓不少官員可不是好兆頭,允熥又不像朱元璋那樣對腐敗管的嚴到極致。所以他聽到陳瑛的話後也放下心來。

“陳御史所言,臣以爲有不足之處,……”放下心來的盧原質又反駁起來。

“陛下,臣以爲……”又有其他人加入辯論,而且論點是支持陳瑛的。

“陛下,……”既然有支持陳瑛的,當然也有支持盧原質的。

就在這一聲聲‘陛下’的喊聲中,殿內許多官員站出來,發表自己的意見,奉天殿好像忽然變成了辯論場一般。

第533章 府試第962章 陳立傑的幻境第573章 巧合敵襲第1341章 漢洲攻略(九)第1684章 會有多少人第358章 拿下調兵第1074章 決戰——包圍與中心開花第253章 第一堂課第1759章 開羅——爲什麼第1222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中)第272章 掩護與實錄第427章 高煦與滲水第1192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神使第1232章 敏兒和賽兒第92章 講武堂——最後的準備第815章 戰安南——漂泊於水第1261章 格致監與再見羅貫中第1365章 誰決定第1392章 引出方法的話第156章 兩家第654章 岷王——舞蹈第1000章 撒馬爾罕城的謀劃——最大的問題第94章 講武堂——第一堂課第1412章 接見——建築與雕塑第1441章 對歐洲的謀劃—三個共和國的要求第225章 皇家學堂第1542章 印度之戰——孟加拉人的謀劃第1484章 天文學大發現——第一個投身科學第1545章 印度之戰——援兵第596章 瞭解第1169章 經濟與科學第1224章 軍事改革——尾聲第149章 對話第677章 送東西和邸報第960章 政務官與事務官第1313章 準備第1723章 等到奪取埃及後父親再告訴你第1467章 遲遲未到第95章 一體納糧與攤丁入畝第1345章 漢洲攻略(十一)第1178章 安排第1365章 誰決定第1804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作爲晚輩第650章 秦肅第1160章 平陽昭公主第948章 籠絡侍衛第954章 續婚姻第1702章 金家人的奇思妙想第1040章 鐵門關之戰——賜水第304章 水師第603章 杭州與西安第219章 技術發明第1219章 軍事改革——五合一第971章 年輕人第1172章 漂的緣故第1188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瘋狂的商人第890章 爲什麼不給我們色目人一條活路第461章 首次拜祭英靈廟第609章 姐夫之命第493章 猜到心思的人第1078章 最後的圍殲戰(一)第1786章 工業時代——文垣的意見第78章 有人出城第1780章 格致院視察——對張學熙的賞賜第1660章 巴布納——妄想用騎兵來反擊?做夢吧第16章 首抄詩詞第495章 殿試第943章 兩個囑咐第914章 後宮都是聰明人第260章 鍊鐵第475章 疑慮與父親第1116章 撒馬爾罕城之戰——預想面對失敗的選擇第1775章 文坻第三事——張碳的任命第1090章 血色——不忍言第261章 監局只見第1409章 接見——託兒所第1483章 天文學大發現——太陽黑子第1415章 李家——驚呼第479章 科舉(完)第702章 從二十五到三十第816章 戰安南——儀第777章 解惑(二)第593章 兩處思量第388章 出征與陰謀第281章 流放與換人第372章 燕周浙第1311章 張家議論第724章 講武堂和蒙古人第1142章 相見賞賜第1156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369章 京城的反應第1298章 薛熙揚的任用(五千字章節)第266章 又一名先生第712章 辨別真相——二人的訴說第23章 重陽節——其他人的心思第319章 內宮貪腐案(三)第306章 元宵第389章 兗州城下第588章 宗喀巴第1117章 撒馬爾罕城之戰——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