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

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

這纔是黃家迅速壯大的原因之一。

甚至有一批人對外說是死了,但是其實已經上山爲匪了。

這就是黃家決計不能讓縣令去村裡挨個收賦稅的原因。

大多數事情,是瞞上不瞞下的。

很多事情,在上面查,那是無頭案,根本查不清楚,但卻瞞不過親戚鄰居。

如果一次也就罷了,而黃家已經是慣犯了。村裡或許有人不知道,但是很多人心裡如明鏡一般。

只是古代的平民百姓,想上告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但是,如果縣令到了村裡,這事情就瞞不過了。

黃家對那些外姓人可不友好,其中還不少大仇。

“族長,而今這一件事情,總體上來說,不過先禮後兵而已。”一個陰惻惻的中年人說道:“明天族長帶上金銀送上門去,看看着位大青天怎麼做?如果不能。那只有一個辦法了。”

這個中年人乃是這些人之中,唯一一個不姓黃的。但是他娶了黃家的女兒,在朝廷名冊之中,是沒有他的性命的。

李東陽在寧化這些日子,雖然在李東陽看來,沒有做出什麼成績,但是百姓都知道,這位知縣是一個厲害角色,很少能瞞得過他的,已經名聲在外了。

他乃是鄧茂七亂軍之中逃出來的一員。被黃家收留。

這位畢竟是真刀真槍與官軍打過仗的,在很多地方,見解足夠高明,被黃家上下倚重。

“這萬萬不可。這可是殺官的事情。”有人說了一句。

陰惻惻的中年人冷冷一笑,說道:“這深山老林之中,誰知道是我們殺的。而且這一件事情,也不用我們親自出手,老三他們在外面快活了這麼久了,也該幫家裡做一些事情了。”

所謂老三,就是黃家在外爲匪這些人的領頭的。

當然了,兔子不吃窩邊草,這些人都沒有在寧化縣,而是在江西那邊,一旦江西剿匪,就躲回家中。

朝廷一般不會跨省圍剿。

如此,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當然了,寧化縣距離江西本來就不遠,想召回他們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即便如此,殺官這一件事情,也太過重大了,下面的各房的議論紛紛,不能決斷。

“好了。”黃通說道:“就這樣辦了。”

黃通也明白,就黃家的事情,也不至於牽連九族。所以這些各房的人都猶豫,無他,黃家的利益,大多都被黃通吃在肚子裡面了。

即便是東窗事發了,黃通與黃通的家眷,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但是其餘的人,卻是未必了。

同樣是死。

一人伏誅而死,與滿門抄斬而死,有什麼區別嗎?

所以黃通一言而決,即便有人有異議,也不敢說出來了。

第二日,黃通帶上黃金十兩,暗地送上了李東陽這裡。

黃金十兩,已經是黃家能拿出來最大筆的賄賂了。畢竟這不是北京,黃家能拿出十兩黃金,已經說明了家底不錯了。

只是這一點錢,如何能進了李東陽的眼,說起來,十兩黃金,說起來也值一百兩銀子,或者一百元,按照大明縣令的俸祿,足夠一個縣令兩年的俸祿。

只是李東陽家底厚實。纔不在乎這一點錢。

李東陽先是重重訓斥一番,說道:“你這是何意?賄賂朝廷命令,可是重罪。”隨即語重心長的說道:“黃通,我知道下面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事情。而今我這樣做,不過是爲了政令通暢,而不是爲了抓你的把柄而來,不客氣的說,整個寧化黃家也未必放在我眼裡,更不要說你一家了,收回去,好好辦事,好好做人,不用擔心,那些有的沒有的。”

黃通只能伏地受命,說道:“這是小人,昏了頭了。萬萬不敢以此污縣君之德。”

李東陽又將黃通扶起來說道:“好了,先進山吧。”

“是是。”黃通親自帶人在前做嚮導,如此就進了山。

這一帶的村落都是隱藏在一座座山地之間,很多土地都是梯田,李東陽看着很多百姓都衣不蔽體。

心中難免有惻然之心。

卻有無可奈何。

他固然知道百姓苦楚,但是朝廷也是要養人的,別的不說,來了這些來幫忙的吏員,這些人的口糧待遇,都是要給的。

他之所以如此急切的下鄉,代替糧長收糧,也是爲了減輕上下其手的餘地。也算是爲百姓減輕一點點負擔。

只是而今,他發現這一件事情,並不是那麼順利的。

而今大量精幹吏員到了寧化,李東陽做事倒是順手了。只是如此一來,寧化每年的稅收即便不起運,估計也養不了這麼多人。

要知道,他們可不是那些胥吏,可以以極低工食銀就打發了。這一次來這裡,幾乎每一個人的俸祿都在十兩上下,甚至韓鐵城最高在二十兩。

比在北京的很多吏員高出一些。

畢竟從北京天津到了這個山溝裡面,總是要給人補貼吧。

這一筆錢就壓在寧化縣頭上了。

心事重重的李東陽,並沒有注意到黃通眼神有些不大對,但是在一側的韓鐵城卻看在眼裡,韓鐵城暗暗的按住了腰間的長刀。

在山中行走,所有人都佩戴了武器。

倒不是擔心有什麼危險,而是這個時代的原生態,在山中是有種種的野獸的。甚至還有華南虎。

進入山林,都要帶一些武器,也是很自然的。

一連數日,都沒有動靜。

但是李東陽親自帶隊,發現了很多問題。近乎重新編練了黃冊。要知道,之前土地清丈,寧化縣也是清丈過的。

但是李東陽細細問了,才發現當初土地清丈的時候,這些山村之中,根本沒有清丈過 。也是李東陽帶得人手足,從來才重新清丈一遍。

然後重新定了每一個村子的賦稅,每到一處,各村子都感恩戴德,高呼青天老爺。

無他,每一個村子所繳納的賦稅,朝廷額定的賦稅高了好幾倍。即便李東陽按照實際情況,重新整理出來的賦稅,比原本朝廷額定的賦稅高出不少,但是對百姓來說。這已經是在減稅。

至於百姓交了,朝廷卻沒有收到的賦稅,到底去了什麼地方。

李東陽並沒有問。

但是黃通卻感覺特別的熱,這幾天一直在搽汗。

李東陽還召集各村父老,讓石匠雕刻一個大石碑,讓人將這個村子各家各戶姓名,田產,還有需要交納的賦稅數量,一一刻在石碑之上。

並言明,今後春秋兩稅,縣衙每年都會來人,就按照這個石碑上的數量來徵收。不過百姓需要幫忙將糧食運到縣上。

雖然山道難行,從這裡到縣上,也是需要很長時間,但是百姓都歡呼雀躍。

當夜休息的時候,李東陽也聽到了很多關於黃家的事情。

李東陽心中微微泛起一個想法,暗道:“黃家是不能留了。我須想個辦法。”

李東陽心思變化,並不是發現黃家做了什麼惡行,而是黃家在這一帶的影響力太大了。如果不將黃家的影響力剷除,李東陽而今所做的一切,今後都會被黃家一一掃清楚。

但是李東陽也不想殺黃家。

卻是因爲寧化縣之中,那一個大家族沒有黃家這樣的黑歷史,今個一開殺戒,今後就麻煩了。

凡是做之前,都要想清楚該如何收場。

就在李東陽在爲這一件事情苦惱的事情,卻不知道人無傷虎意,虎有害人心。而今黃家對李東陽佈置的殺局,已經全部到位了。

夜高風黑,正是殺人放火的好時機。

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七章 議政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十章 出京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