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中學副校長熊永昌:學校教育教學面臨的挑戰

北京市2016年發佈高考改革方案,今年8月,北京市教委又發佈了《北京市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將高考改革方向進一步落實到實際操作層面,引起包括高校中學學生家長在內的社會廣泛關注。由北京市教委指導,北京城市廣播(FM107.3 AM1026)主辦的新高考改革與人才培養論壇,12月26日舉辦,參會嘉賓圍繞“詮釋高考改革 共享人才培養新經驗”主題進行研討。以下爲:一零一中學的副校長永昌校長的主題爲《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的學校教育變革》的演講內容

一零一中學的副校長熊永昌校長

熊永昌:各位校長、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在王校長後面發言是有壓力的。王校長講了關於選擇性問題,我是想談談《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學校教育變革》。

新高考目標價值追求,爲什麼要說這個?最近我們看對於高考有擇分出問題的,有改革暫停的。社會上就有聲音,高考不太對或者是還會停止或者是還會回去?這是國家的戰略,沿着這個方向走。具體策略上有可能微調整的,但是方向不會變的,步子不會停下來的,不可能說這事我們就不幹了。

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三個方面:考試改革、教學改革、招生改革,所以我們稱爲“綜合改革”。它的目標追求就是促進教育公平,促進在高校的科學選才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們看一看北京的改革,比如講,北京考,剛纔的王殿軍校長也提到,北京考安排每年的6月與高考同期進行,僅限當年的高考參加,成績有效。給了中學教學管理的幸福生活,有的是高二開始有等級考,有的是高三第一學期有等級考。爲什麼高考改革考試增多?是因爲考試的時間和次數的安排,有的兩次有效。這些爲中學的教育安排面臨了很大的挑戰。所以中學不是在考試就是在準備考試,學生不是在考試就是在去考試的路上,北京的這個方案把這些都避免了,我們還是在那個時間考。

中學的教育能夠有序的推進,包括折算方案。我們確實還是本地,應該說不細、不粗,介於中間。同時也參照了北京前5年分數分佈,這種方案是爲平穩過渡做好的鋪墊。原先前幾年分數在什麼位置,考入什麼樣的學校,按方案當中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學生是有這方面的數據,原先在北京多少,但是你考什麼樣的學校,如果進了新方案去不了這樣的學校是有不穩定因素的,我覺得北京的方案真是充滿了智慧

另外,6種選擇模式。這裡面有3門必選,我看了北京的方案當中有要求3門選或者2門都選的。這些是北京方案的優點,還有很多。另外還有綜合評價錄取,浙江、上海叫“三位一體”錄取,對高端的人才錄取都是用這種辦法,但是有好多誤解的地方,我們及時的做了解讀,我覺得往下推進沒問題。

中學要變的,高考改革的影響要推動基礎性結構教育的改革,提升教育的總體水平,必將推動學校模式的一種變化叫特色發展,是學校的必然選擇。推動教師觀的變革、教學方式的變革還有學校的管理模式和學生的評價方式,這些體系的變革都是實實在在的。

學校教育教學面臨的挑戰還有哪些?

高校面臨如何選擇拔尖創新人才,爲什麼要有“三位一體”招生、綜合素質招生?就是高水平人才的選拔。比如說像等級考即使說1%的滿分也不少,北京的滿分是1%,5萬人考有500個滿分。過去高考的科目當中沒有哪一門學科能有500個滿分,作文滿分曾經出現十幾個已經算比較多了,今年我們學校理綜最高分295,也就一個。以後三個加起來都是滿分的學生,肯定不是個位數的問題,那高校如何選拔?第二,怎麼自願設置?院校的專業是不是有學生的?浙江、上海是不一樣的。

我們說人生規劃的話題挺大的,中學老師一說爲學生規劃課題任務蠻重的,怎麼樣去規劃學生?教學質量怎麼保證?語數外的地位就是凸顯了,我們怎麼樣去權衡?學校層面的綜合素質評價,包括選課走班的教學怎麼去推進?

我們學校從這幾個方面:改變觀念、建構課程、重構課程等這幾方面去做,就是創新育人模式、做好頂層設計,重新梳理學校辦學目標和教育的理念。另外,改變學校的管理結構,過去我們知道按行政體系就是教育、教學行政靠前,現在新課改前提之下,有的項目不是原先一個部門能夠完成的,但是有的原先的部門不好撤銷,行政規劃有上面對接的問題。行政劃分得保證政令暢通,改革模式跟上面對接不上政令不暢通。比如說你找人找教學的,結果現在誰負責你教學的日程有變化是有問題的。

基礎之上我們成立了五個中心,像綜合素質評價、像學生的發展指導是多部門協同的問題,我們以項目的形式成立了高考改革領導小組,每一個項目都歸屬不同的中心,成立相應的小組。同時,建立相應的教學管理模式。

我們也是覺得行政班還是有它的一些功能,在文化歸屬等,現在獨生子女家庭,學校還承擔了部分家庭的任務,在家裡沒有同伴的生活,學校得給予他家人的感覺,所以行政班來承擔這樣的任務,我們也是並過一次行政班、教學班,讓學生過上立體式的學校生活。

當然,建立教學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學校信息化管理平臺是新高考背景之下必須要建的。比如像選課、排課,可能原先半自動或者全手動能解決,在新的選課走班制度下可能就解決不了了,它還真是得藉助技術的力量才能把這事穩妥的做好,包括在學生的考勤,如果全手動的任務時代的考勤就是靠老師人盯人的考勤不適應了,學生來學校不在一個地方待着,即使有限制的選課走班或者是減少流動,那他一天至少得跑兩到三個小時是肯定的。所以我們也藉助一些公司,選課排課,也選了其他公司的產品相應的做這事情。

第三,建構特色課程,完善課程體系。建立優勢課程羣,你要讓學生有的選,需要我們建立豐富的課程體系在裡面。一零一的課程構建是生態智慧課程,下面是八個領域、三十二個系列。

第四,科學合理的組織選課走班,我們也是跟王殿軍校長的理解有類似的地方,我們覺得選課走班不能成爲賣點,選擇是核心,本來高考改革就是滿足學生的選擇性,至於走不走班、少走班是好的,關鍵是經過資源、需求和效果的前提下,我們的內容範圍等方式進行認真研究,針對學生選擇性和個性化發展的追求。所以,我們既有組合的,也有自由選的,看不同的科有不同的要求,分成、分類、分區的模式。

在選擇之前,學校設計選課走班的體系,我覺得按照這個體系做就不太現實。我們一個年級16個班,每一個班的人數不一樣,我們是讓學生先選。在高一完以後讓學生選,選完以後再根據不同的班制定方案。比如像今年我的一班45個人,44個選物理化學,有一個只選了物理沒選化學,那我就把這個孩子調一下班,這個班物理、化學就不用走了。不同的班用不同的辦法,有的班沒走比較散,所有的6選科目都得走。在一個學校裡邊,並不是定2走1或者是希望全走,這不一定,看學生選擇的情況,我們做了相應的安排。當然,前提是滿足學生的選擇性。

如果說,按組合像套餐式的根本不太可能實現。比如說,16個班,六七百人,有的三門科目的組合三人,我不可能按組合三個人再開一個班,所以選課走班是必須的,他不走就滿足不了選擇性。

第五,系統規劃學生的三種考試安排。三種考試安排,高考、等級考、合格考,北京市給了合格考這樣的空間,在高一下有八門可以考,並不是要求八門都參加,我們這樣的學校學生基礎比較好,所以要求學生至少得選五門。去年高一的時候凡是選五門的學生都過了,有一個孩子合格考沒過。還有一批孩子語數外高一都考了,沒問題,他也能過。高二是政治、語文、數學、外語都去,我們學生基礎好一點,選的基本上都沒問題。另外是高考後面的安排。

第六,學生髮展指導生涯規劃。我們生涯規劃、人生規劃課題還是蠻宏大的。到底能做什麼?要宏大了不做?不做也不行。學生當下的生活、學校的生活和學習是需要你去指導的。我們把他拆分成四個問題,成立了北京一零一中學習發展指導中心,從四個方面、四個項目組:一個是自我認知指導項目組、還有職業行業體驗項目組、學業選修指導項目組、專業報考指導項目組。這四個方面都是中學需要給學生提供指導的,那我們就要不同的部門來做。

1.自我認知。比如說自我認知涉及四個方面:興趣性格、能力、價值,學生要去做未來的規劃,高考的報考、專業的,職業選擇提前了,而學生是要高一完成的。高一的時候學生對這些不太清楚,特別是對自己的一些潛能、興趣、愛好、性格、特徵,自己未必能夠把握,那我們可以藉助一些專業的工具去測評,這都是公開的,有一些工具是可以用的,但它是需要專業老師去組織,我們需要解讀。當然,我們也需要跟學生講一講人生規劃是怎麼回事。

2.職業行業體驗。這也是中學需要爲學生做的。我們分爲三個階段:

(1)專題講座。讓投資公司講行業的展望,可能有時候比大學研究人員講的還清楚,他們手上拿着錢要去投,對未來的行業分析非常的透徹。技術公司講技術的展望,未來科技的發展。

(2)實景體驗。建100多個職業體驗的合作單位,讓學生走進職業、走進行業。

(3)深度研究。以項目研究、社團活動、研學活動,這樣的形式讓學生深入行業去做研究。哪怕他發現不適合這個行業,對他來說也是一種收穫。

我們在學校也召開了模擬職業的招聘會,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宋院長那個地方。

3.學業選修指導。具體學哪個學科需要進行解讀。中學生從初一到初三到高一對各學科學過,但是學科宏觀的把握到底是幹什麼的?他的前世今生學生未必瞭解,我們需要讓學科老師給學生做解讀。6個學科,每一個學科1個人負責,負責把這個學科給學生講清楚,給你一課時的時間。生物學講生物學的現狀、未來、價值和意義,與生物相關的職業,把這些跟學生講清楚,每一個學科都這麼講,至少學生有一個認知。最後,我們還做了學科潛能的測試和調研,不僅有潛力,還要有當下的實力做評估給學生選擇。

我們想借綜合素質評價做工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在於後面的綜合素質評價怎麼用,我們在於當下拿綜合素質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建立了學校的全員育人機制。比如說,學長團、導師團、家長委員會、校友團,還有畢業的校友和沒畢業的對學生做指導。這是我們建的一些學生成長的文件。

理想和現實當中不變的是跋涉,暗淡與輝煌之間不變的是開拓,我們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有發展的可能,也相信每一次的探索都會留下堅實的印記。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