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名校校長談中小學教育:學生和老師如何獲得幸福

12月22日,在2021年本站教育金翼獎頒獎典禮上,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董事長李金初,人大附中聯合學校總校常務副校長、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校長周建華,北京市第二十中學校長陳恆華,以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育與開放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王雲海帶來了主話題爲《您心中最理想的學校教育》的精彩討論。

83歲的李金初校長提出“人生中心教育”說,在他看來,教育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以人爲中心,爲了人,爲了孩子,爲了孩子的未來,爲了全體人民。教育就是三件事:教人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怎麼生活。李金初所在的建華實驗學校用十多年的實踐證明了:一所學校可以不爲高考,但是仍然要贏得高考,不是不要高考,但教育的目的不是爲了高考。在李金初看來,教育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技術就是課程,課程是教育最根本的載體。

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校長周建華指出中國教育的變革走出了四大步:從教知識,到教能力,到教問題解決,再到現在的教做人做事。在周建華看來,從幸福感的角度說,老師的幸福感是培養出讓自己崇拜的學生,而學生的幸福感來自於對自己的瞭解,以及找到適合自己的成才方向,學校的作用就是幫助每個學生儘可能實現他們各自的目標。

北京市第二十中學校長陳恆華認爲,現在的學校除了要教學生會學,善學,樂學,更要着眼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幸福人生。陳恆華指出,教育追求的幸福需要解決兩個問題: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教育理想,以及這樣的理想是如何實現的。

在論壇的最後,三位校長給學生家長們送上了忠告。

李金初: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首任老師,我們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教育,實際上就在爲他們準備怎樣的未來人生。

周建華:小學重在陪伴、初中重在尊重、高中重在放手、大學及以後重在欣賞

陳恆華:家庭是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在家庭教育過程中,作爲父母要有這樣一種責任感和意識。

下爲現場速記,經本站教育編輯整理:

主持人/王雲海:

尊敬的李校長、周校長、陳校長,三位校長好,非常感謝本站教育邀請我來參加今年的本站教育金翼獎,我本身是一個大學老師,一個教育工作者,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是一個家長,非常榮幸和三位資深的中小學校長聊一聊中小學教育的話題。

剛纔聽完四位大咖關於人工智能、挫折教育、體教融合以及智慧教育的話題,接下來進入正式的論壇。

第一個論壇我們來聊中小學教育,2021年對中國教育來講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作爲重中之重的中小學教育是千家萬戶所關注的,今天的第一個問題:什麼是理想的教育?在學校大環境裡,學生從6歲-18歲,12年非常重要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三位校長的理念是什麼?

李金初:

我在教育上是老教育人,我大學畢業之後就從事教育,今年第58年了,我83歲,從我讀書來講,在解放前就開始了,小學讀了四個學校,前三年複試班,進初中的時候,我們縣裡的初中僅僅51個學生,全縣就一個初中,這已經解放了,我讀高中,離家300多裡,寒暑假都是步行,最多的一天走160多裡地,考大學,考點又離我們學校200多裡,還是步行,我走了一天零一個早晨,步行207裡地,這是我經過的基礎教育。

然後我考上北京師範大學,1957年,64年以前,在北京師範大學讀書,中間還病了,一共七年,到1964年畢業,分配到北京的學校,從此,就成爲了海淀的公民,這50多年來學校的變化是很大的,在這50多年變化很多,我說幾個使我非常感動的變化。

第一,我第一個學校僅僅540名學生,後來最多的時候達到5600名學生。

第二,我經歷了國有公辦學校,又領導了國有民辦制的學校,到北京建華是民辦的學校,三種體制我都經歷了,這是我們國家辦學體制改革創新復興的表現。

第三,在學校裡使我最爲感動的是教師隊伍的變化,我接觸的教師,以十一學校爲例,最初有僅僅小學畢業的老師,在高中任教,並且擔任高中畢業班的老師,到最後十一學校是博士碩士佔80%多將近90%,一直到有博士後在學校工作。我在現在工作的北京建華學校,他是個民辦,中學的博士和碩士佔到80%,其中博士佔35%,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只有20%,小學的教師,博士和碩士佔70%,這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國家在教師隊伍這一個方面來看,應該說許多學校已經走到與國際高水平學校相同的專業學歷水平,我們已經準備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最後,課程的變化,從單一的學科課程到各種課程的開展,全面發展的課程開展,王殿軍校長談到的體育,我要講的,從單一學科課程到多學科課程,從學科課程到各種活動的課程,從學校內的課程到學校外的課程,在學校外有自然空間的課程,社會空間的課程,我們還在探索心理空間的課程,於是提出了全課程的體系,變化是很大的。

主持人/王雲海:

謝謝李校長,李校長是我們新中國中小學教育的活字典,見證了很多發展。下面有請周校長談談您的想法。

周建華:

李校長是中國教育的常青樹,李校長60年代大學畢業,我1960年出生,我也有豐富的經歷,在中國最基層的學校,在江蘇鄉鎮中學教過十年,到蘇州的實驗中學待了六年,在人大附中幹了20年到現在,我教齡37年,我跟人大附中的老師說,我待過中國所有層次的學校,教過中國所有層次的學生,主持人的這個問題特別好,我從教37年,大約十年一個階段,我們中國教育可能有四大步:

第一步是教知識,文革以後剛剛恢復高考制度,我81年參加高考,那會兒誰懂的知識多誰就是強者,那會兒的信條是知識就是力量,那會兒高考考什麼,高考數學12分的一道題,敘述並證明餘弦定理,那會兒的老師能把課本上的題目會做,讓學生把課本上的定理記住會證就是高水平老師,所以第一步是教知識。

第二步,90年代,光有知識不行,那個時候提出來要教能力,要解決高分低能的問題,教學生各種能力,但是這個教着教着也走偏了,把能力窄化到考高分的能力。

第三步,到2000年左右,這個時候教問題解決,學能力爲了什麼?是爲了去解決問題,零幾年這十年是教問題解決。

現在是教什麼?最近十年,教做人做事,素養導向的,爲什麼強調素養導向?在上一個世紀,世界各國在研究面向未來,我們培養什麼樣的人才能在未來的競爭當中贏得優勢,這個時候世界各國都選擇了一條路,培養這個人在未來最核心的那幾種素養,最核心的素養,各個國家,世界上重要的組織,有一些不同的解讀,我們國家,總書記提出一個很好的說法叫“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們教育部也提出要“立德樹人”,我們的教育要做什麼,原來有專家說,如果用過去的方式教學生過去的知識,就是在扼殺學生的未來,我們前面這一些階段都是解決這個問題,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得用現在的方式,包括今天大家都提到的AI輔助、虛實結合等,知識還得學過去的知識,這裡面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解決現實真實的問題,學生纔有可能面向未來,面向未來最重要要解決什麼問題?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用我們確定的一些素養去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的教育四大步,教知識、教能力、教問題解決、教做人做事,謝謝!

主持人/王雲海:

謝謝周校長,從知識導向、能力導向、問題導向到素養導向,把整個中小學教育發展過程說的非常清楚。請陳校長談談您的看法。

陳恆華:

前面兩位校長是我學習的榜樣,特別是李校長,從我做校長開始就是我學習的楷模。我做校長已經15年了,但是自己感覺到在這個崗位上是一個新兵,這些年來教育改革不斷的在深入,在推進,變化很大,除了我們看到外部的環境硬件設施、教室隊伍,我感受比較深刻的是這些年來教育理念的變化,這個轉變是比較深刻的,在我當老師做校長的初期,學校的教育更多的關注知識、關注能力,到今天,體現更多是關注素養,關注學生的志向、理想、價值觀。

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要教學生會學,善學,樂學,到現在不是僅限於學習,着眼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幸福人生,這種理念對於課程改革,對於教學方式的轉變都有很大的影響。

從學校的關注點來講,前些年更多的是關注學校的內部治理,作爲校長來講,眼光更多的是基於學校的內涵建設,但是今天,我們雖然是在學校辦教育,但是着眼於社會的發展,着眼於面向未來,一個教育工作者也不僅限在校園範圍內看教育、辦教育,而是着眼於更大的視野,這些觀念的轉變都在深刻的影響着學校的教學方式、課程體系,也會影響孩子的發展和成長,這是我的一個感受。

主持人/王雲海:

謝謝陳校長,我們從一個簡單的傳授知識的場所,更多的是未來培養社會的公民。陳校長說了,我們要培養一個公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成就感,要從小抓起,在12年最重要的人生成長黃金時光,老師的幸福感和學生的幸福感如何獲得,如何在學習的同時追求更高層次的品質、精神、幸福感,請三位校長聊一聊你們的感受。

李金初:

弄清一個根本的問題,咱們這次主題是以初心致未來,選擇的非常好,教育的初心究竟是什麼?未來的教育究竟是什麼?這都是原點和目標性的問題,這些沒弄清楚,剛纔談的技術性的問題,都不會得到最終正確的答案。

教育是爲了分數嗎?是爲了升學嗎?是爲了考清華大學嗎?是爲了當教授嗎?是爲了升官嗎?我想,不應該限制的這麼窄,基礎教育確實有爲高校輸送合格和優秀新生的任務和責任,但我們的教育不僅在於此,教育爲國家培養人才,爲黨育人,爲國育才,這是我們最爲重要的功能,這個功能被稱爲教育的社會功能。

與此同時,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又是爲了什麼?習近平同志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黨,我們國家爲什麼?我們培養人要爲國家,要爲黨,但是我們黨要這些人又是幹什麼?還是要回到獲得人民的幸福,所以人民的幸福是最終的東西,人民纔是中心,是一切的中心,是一切設計和思考的中心。

人民就包括了我們14億多的每一個人,其中也包括了我們這些孩子,既包括孩子的今天,也包括孩子的未來,所以我們的教育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本功能的方面,就是以人爲中心,爲了人,爲了孩子,爲了孩子的未來,爲了全體的人民,人民是中心。

這永遠是我們一切工作的中心,包括教育在內,所以教育是爲人的,我們在基礎教育來講就是爲學生的,爲孩子的,又是我們國家的未來,爲了我們黨未來的需要,我們黨和國家最終的目標還是爲了這些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的後一代,這纔是我們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爲人的目的。

爲人的什麼?我們基礎教育,改變不了人的長相,改變不了人的高矮,我們能改變人的是他的心理髮展,心理成長,我們能影響的是他人生的成長,我認爲教育就是爲人生的,教育不是以考試爲中心,不是以分數爲中心,不是以升學爲中心,而是以人生爲中心。

以人生爲中心的教育,我稱爲人生中心教育,我已經研究了12年。以人生爲中心的教育,人生就是三個內容,做人做事生活,沒有生活的人生算人生嗎?做人做實不落腳到生活上,不實現人的幸福,做事是沒意義的。

完整的人生,他的內容就有三個方面,而且僅僅有三個方面:做人,做事,生活。所以教育是爲人生,教育就是教人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怎麼生活,就是這三件事。

我們可以看出來了,人生的最高目標是什麼,做人做到優秀,做事做到成功,生活實現幸福,還需要什麼?什麼都不要,我把這樣的人生叫做美好人生,人生的最高目標就是美好人生,教育最高目標是做人做到優秀,做事做到成功,教育的最高目標也是實現美好人生,因此人生的最高目標和教育的最高目標完全一致,可見人生和教育的關係多麼的密切,多麼有原點性。

我們的教育應該從原點性出發,我們抓住主要矛盾,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什麼?就是要處理教育對人生的需要,人生的成長和發展需要很好的滿足,而我們現在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這樣之間的一個矛盾,我們從這個原點出發可以產生新的理論,這套理論我叫做人生中心教育論。

這個理論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和實踐,而且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華就是一個典型實例,一個民辦學校,收費制學校,這個事必須要點一點,我們不爲高考,但是我們要贏得高考,我們不是不要高考,我們只是說教育的目的不是爲了高考。

我們不是說不要高考,高考也對我們可以進行檢驗,去年在海淀區,高考以平均分來講,人大附中遙遙領先,101中、清華附中、十一學校,第五就是建華學校,而且我有一個實驗班,他上的課比所有的學校都上的少,他的自然空間、社會空間,包括出國訪學的時間比哪個學校都要多,課堂老師講的肯定是很少,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他們在初中升高中的時候,入學的分並不高,535分,人大附中一定比這個高的多,但是我要說,這個班去年高考成績平均分650分,他說明一個問題,我們完全可以找到一種技術,這個技術就是課程。

教育最基本的技術,最重要的技術是課程,我們把課程定義爲教育的載體,它的通道,它就是一個技術,課程是教育的最基本技術,這個技術什麼時候都不會過時,只是給他插上現代化的翅膀,讓他飛的更高更快更遠,效率更好,既有一個理論又有一個全過程,就能更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這樣一種育人方式的轉變,不僅能夠實現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而且也是能夠使得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很好的提高,也就是說我們國家存在這樣的課程,這樣的思想,這樣的理論,我們的國家教育是可以做好的,這就是對這個問題的詳細闡釋。

我認爲我們基礎教育正在做很多事情,在基層教育中有很好的創造潛力,這本書是今年商務印書館出的《關於人生教育》第五本,這些東西,我們都有這麼一個記載以後,我想我們的教育能夠做好,我們有信心把我們的教育做的非常好,謝謝大家!

主持人/王雲海:

謝謝李校長,以學生爲本,做人做事生活都要成功纔是真正的幸福。

周建華:

這個問題,幸福感完全是一種個體的體驗,孫老師對這個很有研究,我做老師的時候最大的幸福感就是培養出我崇拜的學生,當然他不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不是官位不是財富,他成才了。

我們每個人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哪裡?爲國家、爲民族,爲人類做出的貢獻,貢獻越大,人生價值越大,每個人的能力不一樣,我特別強調人盡其才了,這就是值得我們崇拜的學生。

我一直跟學生講三句話:有才無德干壞事,有德無才幹不了事,德才兼備才能幹成事,做了校長以後又加了一條,作爲校長的幸福首先是培養值得我崇拜的老師,同時培養值得我崇拜的學生,這個值得崇拜的老師應該是教育教學方面的專家,對孩子來講能讀心、共心,誘導孩子的心靈,把孩子的心靈做強大。

學生的幸福感來自哪裡?你問學生的話,可能有不同的回答,我經常在開學典禮上講話的題目“我要成爲怎樣的人”,學生的幸福感是兩條,第一,儘可能早的知道我要成爲怎樣的人,第二,爲成爲這樣的人找到適合我的教育,這個人不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個,這個適合的教育,進入好的學校,遇到好的老師,選擇合適自己的課程和合適自己的方式,在校園的生活是快樂的,這個學生一定是幸福的,而且我們力爭他在這個學校的幾年,我們能影響他一生的幸福感,爲他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

我在人大附中前面20年做黨委書記兼副校長,現在兼航天城學校的校長,這個學校正在向我心中理想的學校邁進,我們的課程、老師、質量突飛猛進的提高,現在大家公認的他肯定是北部最好的學校,但這還不是我心中的目標,我會繼續努力,謝謝!

主持人/王雲海:

謝謝周校長,培養出更多更好的超越自己的老師和學生,是一個教育者的情懷,真的非常偉大。

陳恆華:

我們都特別關注幸福,希望獲得幸福,幸福是怎麼來的?首先要考慮這個問題,無論是學者還是我們自身的感受都有這樣一種感覺,幸福來自於需要得到滿足,小一點的叫“需要”,大的叫“理想”,我們需要得到滿足,我們的理想得以實現的時候,它給人帶來的幸福感成就感是極爲強烈和持久的。

我們教育所追求的幸福就是這樣的幸福,這涉及到兩個問題,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理想,這樣的理想是如何實現的?學校教育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從老師的角度和學生角度來講,老師就是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培養時代的新人,學生有自己的個性追求,有實現自我價值的目標、願望,但是這個目標如果放在一個國家,放在一個民族的發展大背景下去安排,去規劃,他就更容易實現,所以把學生個人的理想和國家的需要相結合,老師把自己的價值和爲國育才相結合,這個理想目標是一致的。

解決了這個問題,如何來實現這樣一個理想,在中小學,這個孩子在發育成長的關鍵階段,我們的體會,這個孩子在這個階段的生活、感受、體驗,對他的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極爲重要,所以二十中提出了“揚五彩青春做中國脊樑”,我們希望學生在五彩繽紛的校園中,通過參加活動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向,進而確定他的目標,老師創造這樣的課程,提供這樣的活動就是老師的責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有很好的體驗,學校的育人目標也能得以實現,這樣的教育我認爲就是幸福的。

李金初:

學校這樣做,學生可以獲得在校的幸福:第一,學校成爲學生喜歡去的地方;第二,學習成爲學生高興的生活;第三,學校的師生成爲學生不可或缺的夥伴。按這三個方面來做,學生在學校是享受幸福的。

主持人/王雲海:

謝謝李校長,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確定適合自己的目標,在老師和校長的幫助下,讓我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會更強。如果我們中國的學校都能像三位校長一樣,我們的老師和學生會更加幸福。

剛纔討論了在校園生活,今年中國的教育還有一個比較大的事情,《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佈,我作爲兩個孩子的家長,家校共建,家庭和學校更好的配合才能幫助合作成長,三位校長見了很多的家庭和學生,作爲新時代的背景下,三位校長給我們的家長提一些建議或者忠告,讓我們把孩子培養的更好。

李金初:

有了人生就有了教育,教育是爲人生服務的,家庭是人生的起步點,家庭就成爲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首任老師,我們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教育,實際上就在爲他們準備怎樣的未來人生,而教育一定是面向未來的,未來和現在是很不一樣的,我們的家庭教育必須向前看,和學校一道,共同創造和準備兒童實現美好人生的未來,這是我們家長需要牢牢記住的,向前看,千萬別隻是向後看,只是看歷史,我不是說不看,只看不行,主要是向前看,面向未來!

周建華:

第一,關於家長這件事,特別是現在“雙減”前後,“雙減”背景下,曾經有過一個奇怪的想法,兩個青年人相好了可以結婚,但是要做家長必須領證才能做家長,家長也要持證上崗,現在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家長沒有任何培訓就上崗了,而且我們家長都經歷過這個階段,在幼兒園基本上是母慈子孝,到小學開始風雲突變,你死我活,甚至有的家庭已經到了不共戴天的程度。

我給家長四句話的建議:小學重在陪伴、初中重在尊重、高中重在放手、大學及以後重在欣賞,家長投入的精力越往下應該越多,但是我們好多失敗的家長是倒三角,爲什麼到後面投入的精力越多,出大事了,一輩子甚至毀在這件事上。

小學怎麼陪伴?增加親子互動,比如親子的體育,親子鍛鍊,親子廚房,小學就應該教孩子做點菜,這樣避免將來工作以後老吃方便麪,我在家長會上一再講,一個廚房冷清的家庭,很難培養出有高幸福感的孩子;親子閱讀,家長在屋裡打麻將讓孩子看書行嗎,家長整天閱讀,孩子自然的就看書,在北京完全可以實現親子科學,親子博覽,帶孩子走進科學館看一看,親子的活動可以很多;親子運動,運動以後,分泌大量的多巴胺,擦汗的時候,跟孩子交流最容易走進他的心靈,我們現在很多家長把事情幹反了,我也瞭解有的家庭,一年報班費用高達四五十萬,家長的主要任務是掙錢,錢掙來給培訓機構的老師,讓老師培育我的孩子,家長在課堂外面刷手機,在掙錢,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初中主要是尊重,尊重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瞭解,你要花大量的時間瞭解這個孩子,瞭解他眉毛一動想什麼,眉毛一皺想什麼,小嘴笑了又在想什麼,這些你要都瞭解,什麼逆反期不會有強烈的反應,逆反期一點反應也不好,有反應是正常的,我們要引導他。

高中,人在慢慢的進入社會化的快速生長期,家長看準方向,沒有大的出格就大膽放手,現在家長來諮詢,我就問,你的孩子是不是玩遊戲上癮了,如果是,對不起,到現在爲止沒有一個成功的案例,要戒斷很簡單,扔在沒有網絡的環境,跟吸毒一樣,小學、初中高中看的比較死的到大學退學,很大的原因就是玩遊戲,對遊戲沒有免疫力,到大學沒人管了,自己放開了,到了大學,家長要欣賞孩子的成就,幫助孩子解決一些重大的衝突,所以家庭教育四句話建議,小學重在陪伴,初中在尊重,高中重在放手,包括孩子填志願,大學要學會欣賞。

主持人/王雲海:

謝謝周校長,受益匪淺,陪伴、尊重、放手、欣賞,而且不能顛倒過來。

陳恆華:

我也同意兩位校長的觀點,家庭是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在家庭教育過程中,作爲父母要有這樣一種責任感和意識,我們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龍成風,我們要樹立一個正確的教育理念,不是我的願望是好的,出發點是好的,這個方法就是對的,我們就有了教育孩子的理由,這個可能是家長要反思的。

家長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非常關注孩子的學習,這個事情並沒有錯,但是他遠遠不夠,我們對學習的理解,除了我們講有文化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還有社會情感的學習,這兩個學習構成了孩子的全面發展,特別是社會情感需要,包括孩子的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社會認識、人際關係和責任心,這五大核心素養,這些素養的培養,很大程度上,特別是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環境中開展的。

良好的家庭當中的人際關係,父母給予孩子的包容、尊重也會引導孩子形成積極的品格,在家庭當中尊重孩子是民主的,孩子在集體當中學會了尊重別人,善於與人溝通合作,在家庭當中,培養他負責任的態度,在社會當中也具有了責任心,這樣的一些潛移默化的引導非常重要,不一定是我們家長給孩子上課,我們有了這樣一個教育孩子的理念,有了這樣的家庭環境,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讓孩子健康的成長,當一個孩子這兩個學習都是比較到位的時候,他有了健全的人格,聰明的大腦,一定會成爲一個幸福的人。

主持人/王雲海:

謝謝陳校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影響最大,只有家長和學校老師一起努力,才能培養出更好更多的優秀人才,我們中小學教育不是爲了讓孩子考上一個好大學,不僅僅爲了找一個好工作,更多的是培養面向微量,能夠解決問題,能夠樹立比較好的人生目標的合格公民,理想的教育一定是以學生爲本,面向未來,以人的幸福感爲終極目標,這纔是現在教育的訴求,也是未來教育理念。

謝謝三位校長給我們分享的教育理念,再次感謝,第一個論壇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