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家醫藥生物上市公司中報預喜 消費醫療和創新藥表現突出

(原標題:26家醫藥生物上市公司中報預喜 消費醫療和創新藥表現突出)

本報記者 王麗新 見習記者 郭冀川

截至6月29日,申萬行業醫藥生物板塊已有43家上市公司公佈了2020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其中26家公司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同比增長。其中如醫美產業鏈上游的昊海生科,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增長超過600%,創新型疫苗研發公司康希諾預計上半年扭虧。

巨豐投資首席投資顧問張翠霞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目前醫美消費市場的空間巨大,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19年,我國醫美市場規模從521億元,增長至1521億元,複合增長率高達25%左右。而且我國已經成爲全球第二大醫美消費市場,作爲醫美的上游供應商,會充分享受到行業的成長紅利

張翠霞說:“因爲醫療科技創新與醫美產業結合,促使過去高端的醫美服務走向普通消費級,帶來了空前的發展前景。A股真正意義上的醫美核心上市公司,往往是該細分領域頭部企業,因此能夠實現業績的突破並被資本認可。同理,當醫療科技與消費相結合,往往會引發行業的規模化成長,如眼科牙科等領域都擁有相似的邏輯,消費醫療領域公司的半年報業績和市場表現值得關注。”

研發型醫藥公司上半年業績表現同樣亮眼,以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的康希諾,2017年以來持續虧損,今年上半年公司首次扭虧爲盈,A股年初至今累計漲幅也超過100%。

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認爲,創新藥研發型公司雖然是高風險高回報的企業,但得益於我國鼓勵醫藥研發的政策引導,無論從稅收還是產業支持上都對相關公司提供了豐厚的政策紅利,使得這類公司能夠在政策與資本的雙重支持下高速成長

龔濤對記者表示,近年來多家研發型藥企成功上市,甚至在未盈利情況下登陸資本市場,在資本支持下加速研發成果轉化,實現了業績的落地。對此,投資者應該在看清醫藥創新大方向的情況下,投資高成長潛力的公司,並且做好分散投資的策略。

記者梳理已發佈業績預告的醫藥生物板塊上市公司發現,醫藥類公司的業績表現,要優於醫療服務類上市公司,甚至部分醫療服務類公司今年持續虧損。龔濤認爲,目前下結論醫藥類公司中報好於醫療服務類公司爲時尚早,因爲部分民營專科醫院上市公司並未公佈業績預告,他們纔是醫療服務行業龍頭企業

森瑞投資醫藥研究員田新傑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從業績增速上看,因爲醫藥類公司去年受疫情影響較大,因此隨着經營的好轉同比增速較快。所以需要與2019年的基數情況去對比,尤其是隨着集採常態化,對醫藥類公司業績壓力更大。

田新傑說:“受集採影響較大的醫藥類公司,市場對其業績和投資預期比較低,總體來看公司未來參與集採品種越多,風險就越大,所以他們能夠享受到的市場紅利是在不斷衰退的。一些醫藥類公司積極投身研發,而國內的創新藥目前處於爆發和部分新藥剛落地的階段,業績兌現的還不多,雖然給投資者和市場很大的信心,但同時藥品市場份額競爭也更加激勵,同樣需要注意泡沫和業績虛高的風險。”

編輯 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