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臉不對稱辨識 及早揪出失智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攜手國立中山大學,利用AI人工智慧演算法,通過3D照相機拍攝臉部照片,並透過眼球顫動頻率和臉部對稱度來區分失智症患者。(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提供/楊舒婷高雄傳真)

目前臺灣約有29萬名阿茲海默症患者,而高雄1名國立大學教授某天突然忘記教課內容、進度,只能呆站黑板前,於是前往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檢查,醫師利用院方攜手中山大學研發的「人臉不對稱辨識系統」檢查,確定教授罹患阿茲海默症,並接受治療延緩病情。

另位開業醫師同樣患有阿茲海默症,只是從來沒有自覺,起初是出門時經常迷路,直到診所護理師發現他每天對病患的診斷都一樣、開出的藥品也相同,護理師才告知醫師家屬,醫師透過大同醫院儀器檢查後,確定罹患阿茲海默症。

大同醫院指出,上述2位患者透過「人臉不對稱辨識系統」檢查出罹患阿茲海默症,主要利用AI功能3D掃描臉部,並從眼球顫動頻率和臉部對稱度來判斷是否罹患阿茲海默症。

大同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淵韓表示,團隊研究顯示伽馬波震盪對腦神經細胞中類澱粉蛋白的代謝有益,同時也發現宗教的禪修等活動與失智症風險較低有其關聯性。

因此,醫院研究團隊與臺達電合作,除了驗證這樣的效果,在細胞基礎醫學上的適用性,全球首創使用多頻率互補40HZ光波,希望能夠延緩失智症病程,對於潛在的高風險族羣雖然尚未患病,但團隊已開發多重訓練模組的非藥物介入接觸手冊,幫助他們減緩失智症發病,減少社會負擔。

大同醫院院長傅尹志強調,阿茲海默症是嚴重的健康問題,不僅對患者本身造成身心困擾,也對其家庭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大同醫院「記憶及老化中心」致力於研究這種疾病,以尋找早期干預方法,以及發現可能的生物標誌,以區分高風險族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