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歷中文化無助醫病關係

衛福部推動「病歷文化」引發醫療人權爭議。(圖/翻攝自尤美女粉絲專頁

姜冠宇

筆者個人重症住院醫師生涯中,常常定期輪調到不同次專科及不同主治醫師團隊,夜晚值班時間也有數十倍不屬於自己團隊而不熟悉的病人,要針對他們臨時發生的問題做處裡,在這日夜極爲忙亂的過程中,個人認爲病歷存在目的,是爲了能方便第一線專業人員快速入門對病人的瞭解,「快速、精簡、專業地描述病人」是書寫病歷最重要的精神全世界公認最直白的語言就是英文,正符合上述書寫病歷的精神。

是故病歷並不是給病人閱讀用的,但是由於病人擁有了解自己病情權益,所以我們臨牀工作者纔會釋出病歷給予病人。而民衆心中最大的癥結,是對醫護存有質疑時,閱讀非母語的英文病歷會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感,其實這種感覺是不對的,是一種恐懼的無謂擴大。這和選擇哪一種語言一點關係都沒有。

語言是表達思想工具,即使轉換語言,也無法改變撰寫者的寫作方針,而由於現在醫糾濫訟,導致防衛醫療盛行,即使強迫病歷中文化,也無法改變病歷書寫方向被扭曲的事實,書寫病歷的精神不在,病歷即使中文化又有何意義?

病方如果真誠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或是針對治療過程存有質疑而訴求,病歷英譯中的工作應由醫院資方另外約聘專業書寫人力,或是政府另外成立病歷翻譯工作的部門,而不是逼迫我們這些臨牀專業人士改變自己的習慣經驗傳授,承受這些額外的負擔。這些都是政治人物應該力促醫病雙贏的做法,建立良好的病情解釋制度,增加醫病的信任纔是正途,而非選邊站增加醫病雙方衝突,成爲拉低臺灣醫療品質罪人

作者姜冠宇,馬偕醫院外科住院醫師,有個人臉書。以上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民進黨立委提案病歷中文化,臺大婦產科醫師施景中醫界大崩盤日子更近了。(圖/翻攝Jin-Chung Shih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