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競爭少有贏家

有的家長因爲條件觀念原因,早早地送孩子進「全託幼兒園,一週才見孩子一面。而在很多農村地區合併幼兒園、小學中學,這使得大量年幼的孩子不得不早早過上寄宿制生活。都會導致一些後續教育問題

早早地讓一個孩子離開家庭,把他拋入集體生活中,會導致兒童早期情感發育的損傷。再好的學校教育也難以彌補早期精神發育所缺失的東西,反自然的行爲最終都會付出代價。

「70後」這一代父母,很多已開始品嚐由自己製造的「農村留守兒童」、「城市寄養兒童」所帶來的「惡果」。有他們作爲前車之鑑,更年輕一代父母們已有意識地避免和孩子分離,把和孩子相處當作「早教」的一部分。在養育孩子和自己的事業形成衝突時,不少家長做出了痛苦而理性的選擇。比如,有的媽媽放棄了攻讀博士學位或出國工作機會;有的寧可放棄高收入的職位。這是家庭教育出現的一種新的價值取向。

這是個積極的信號,但有了這樣積極的意識不等於有了條件。現在確實還有好多年輕家長爲沒有條件和孩子相處而苦惱。比如職場中的女性往往承擔了不亞於男性的工作,母親這個角色又要求她和孩子有更多的相處機會。這是年輕家長面對的第一個困境,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

「70後」、「80後」兩代人都是在競爭中成長的,並仍在競爭中生存。他們絕大多數人目前沒有獲得經濟上的安全感,同時又懷有較強烈的成功動機。所以競爭意識已強化爲他們的內在性,這種「天性」必會遷移到對孩子的教育中。再加上學校造就的競爭環境,社會倡導的競爭文化,「領着孩子去打拚」已成爲他們撫養下一代的一種下意識心態

競爭一定要守住兩個度,一個是心理程度,一個是年齡向度。前者說的是「適度」的競爭是好的,不要「失度」;後者說的是並非任何年齡的人都適宜參加競爭,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該有競爭。

現在兒童競爭的問題十分突出。家長們把自身的競爭心理和壓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就進入了賽場,上了小學、中學,以考試爲主的、名目繁多的評比幾乎控制了學校生活──反兒童心理、反教育的事發生得實在太多了!

在競爭焦慮氛圍下成長,並被迫進入競爭軌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於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