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內外,總書記這樣說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樑,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鑑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我們梳理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博物館內外的相關重要論述,一起學習!

2021年4月27日

廣西民族博物館

“加油、努力,再長征!”

在廣西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西民族博物館參觀壯族文化展,並在博物館外同參加三月三“歌圩節”民族文化活動的各族羣衆親切交流。

“我到地方考察,都會抽時間到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沿革。”習近平總書記開門見山,“在廣西這片熱土上,以12個世居民族爲代表的各族人民生生不息,用勤勞、勇敢和智慧,澆灌出八桂大地的美麗富饒。”

總書記對大家說:“廣西這些年發展進步很大,脫貧攻堅任務順利完成。我說過,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中國人說話、中國共產黨說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說話是算數的!”

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廣西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要繼續努力。總書記指出:“現在全中國56個民族都脫貧了,兌現了我們的莊嚴承諾。但我們還不能停步,接下來要向着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徵程邁進,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加油、努力,再長征!”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西考察。這是27日上午,習近平在南寧市廣西民族博物館參觀壯族文化展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2020年11月12日

南通博物苑

“勇於創新、奮力拼搏、力爭一流”

在江蘇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通博物苑。張謇是我國近代著名企業家教育家,他創辦的南通博物苑是我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總書記強調:

我這次專門來南通博物苑,瞭解張謇興辦實業、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情況。在當時內憂外患的形勢下,作爲中華文化薰陶出來的知識分子,張謇意識到落後必然捱打、實業才能救國,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提倡實幹興邦,起而行之,興辦了一系列實業、教育、醫療、社會公益事業,幫助羣衆,造福鄉梓,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爲民營企業發展和企業家成長創造了良好條件。民營企業家富起來以後,要見賢思齊,增強家國情懷、擔當社會責任,發揮先富幫後富的作用,積極參與和興辦社會公益事業。要勇於創新、奮力拼搏、力爭一流,爲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張謇故居作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廣大民營企業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強社會責任感,堅定“四個自信”。

2020年11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江蘇考察。這是12日下午,習近平在南通博物苑張謇故居陳列室參觀,瞭解張謇興辦實業、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情況。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2020年10月19日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牢記初心使命,堅定必勝信念,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前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主題展覽”。總書記強調:

70年前,爲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中國黨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正義旗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捨生忘死、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爲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巨大貢獻。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和平的勝利、人民的勝利。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要深入學習宣傳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事蹟和革命精神,學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激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牢記初心使命,堅定必勝信念,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不懈奮鬥,爲維護世界和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2020年10月19日,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慄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王岐山等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主題展覽”。 新華社記者 鞠 鵬/攝

2020年4月22日

交大西遷博物館

“大力弘揚‘西遷精神’”

在陝西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交大西遷博物館。上世紀50年代,一批交大人響應黨的號召,“打起揹包就出發”,從上海遷至西安。總書記仔細端詳博物館內的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並親切會見14位西遷老教授。總書記指出:

“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要堅持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努力培養更多一流人才。

總書記勉勵廣大師生大力弘揚“西遷精神”,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新徵程上創造屬於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陝西考察。這是4月22日,習近平在西安交通大學交大西遷博物館參觀。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2020年1月20日

西南聯大博物館

“教育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在雲南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南聯大博物館,詳細瞭解西南聯大在抗戰艱苦條件下賡續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爲國家培養人才的歷史。總書記強調:

教育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持正確辦學方向,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2019年11月12日

雅典衛城博物館

“加強人文交流,倡導文明對話

在希臘訪問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和夫人彭麗媛在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夫婦陪同下,參觀雅典衛城博物館。總書記強調:

古希臘建築和雕塑成就是西方文明的瑰寶和傑出代表。中國作爲東方古老文明的代表,雖然藝術表現形式與希臘不同,但也有許多藝術成就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希兩國都擁有大量文化遺產,雙方可以在修復和保護重要文化歷史遺產方面加強合作。由於歷史原因,中希兩國都有大量珍貴文物迄今仍然流失海外,雙方可以加強合作,使這些文物能夠儘早回到自己的祖國。

今天的參觀給我留下了美好難忘的印象,使我加深了對古希臘文明的瞭解,感受到歷史的震撼,也進一步認識到中希作爲兩大古老文明之間的諸多相通和相似之處。再次感謝總統先生以及希臘政府和人民對我的盛情款待。這次對希臘的訪問,我感觸良多,一言難盡。我們一道回味歷史,以古鑑今,展望未來,決定中希要更加緊密地攜手開闢更加美好的明天。雙方尤其要加強人文交流,倡導文明對話,爲推動不同文明和國家包容互鑑、和諧共處,爲促進世界和平繁榮,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的貢獻。

2019年11月8日

中國航空博物館

“牢記初心使命,發揚光榮傳統,勇於創新超越”

在人民空軍成立7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航空博物館參觀慶祝空軍成立70週年主題展覽。總書記強調:

人民空軍走過了70年的光輝歷程。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一代代空軍官兵胸懷凌雲壯志,搏擊萬里長空,推動空軍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爲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建立了不朽功勳。人民空軍不愧是黨和人民可以信賴的部隊。

人民空軍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深入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牢記初心使命,發揚光榮傳統,勇於創新超越,努力把人民空軍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空軍,不斷創造新的更大的業績!

2019年11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慶祝空軍成立70週年主題活動,代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對空軍成立70週年表示熱烈祝賀,向空軍全體官兵致以誠摯問候。這是習近平在位於北京市昌平區的中國航空博物館參觀慶祝空軍成立70週年主題展覽。 新華社記者 李剛/攝

2019年9月17日

黃河博物館

“黃河寧,天下平”

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的前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博物館,走進展廳參觀展覽,瞭解黃河流域文明發展、水患治理、生態保護等的歷史變遷。

總書記不時駐足端詳陳列的文物標本、歷史文獻和圖片圖表,就有關問題同大家探討交流,充分肯定中華民族在同黃河水患的鬥爭中展現的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奮鬥精神。

“黃河寧,天下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

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考察。這是17日下午,習近平在鄭州參觀黃河博物館。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2019年9月16日

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

“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在河南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鄂豫皖蘇區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領導創建的根據地之一,是僅次於中央蘇區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誕生了多支紅軍主力,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奇蹟。總書記強調: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員、幹部要多學黨史、新中國史,自覺接受紅色傳統教育,常學常新,不斷感悟,鞏固和昇華理想信念。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考察。這是16日下午,習近平在位於信陽市新縣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同當地紅軍後代、革命烈士家屬代表親切交談。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2019年7月15日

赤峰博物館

“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

在內蒙古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赤峰博物館,瞭解紅山文化等史前文化發掘保護情況和契丹遼文化、蒙元文化等歷史沿革。總書記指出: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華文明植根於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不斷鞏固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內蒙古考察並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這是15日上午,習近平在赤峰博物館同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親切交談。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2018年11月13日

國家博物館

“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前往國家博物館,參觀“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總書記強調:

改革開放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中華大地發生了感天動地的偉大變革。黨的十九大描繪了中國發展的宏偉藍圖,只要我們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要通過展覽,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羣衆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力量,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我們黨的理論是正確的、黨中央確定的改革開放路線方針是正確的、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戰略部署是正確的,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明前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鼓舞鬥志、團結奮鬥,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2018年11月13日,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慄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王岐山等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2018年6月12日

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

“要警鐘長鳴,銘記歷史教訓,13億多中國人要發奮圖強”

在山東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參觀甲午戰爭史實展。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

我一直想來這裡看一看,受受教育。要警鐘長鳴,銘記歷史教訓,13億多中國人要發憤圖強,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好更強大。

2018年4月27日

湖北省博物館

“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

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會見來華進行非正式會晤的印度總理莫迪,並共同參觀湖北省博物館精品文物展。總書記指出:

荊楚文化是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中印都是有着璀璨歷史文化的國家,兩國文化有許多相通之處,中印兩國應開展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交流,共同致力於東方文明覆興,共同倡導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

2018年4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武漢會見來華進行非正式會晤的印度總理莫迪,並共同參觀湖北省博物館精品文物展。 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攝

2018年4月13日

海南博物館

“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這一片海上綠洲和這一汪湛藍海水”

在海南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海南省博物館,參觀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成就展。總書記強調:

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不是喊口號,要經過深入調研,結合當地實際,形成符合黨中央精神的行之有效的具體舉措。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來,從一個欠發達的邊陲海島發展成爲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和馳名中外的國際旅遊島,改革開放實現重大突破,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充分證明黨中央關於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決策是正確的。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我們要總結經驗、乘勢而上,在新起點上推動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海南要充分利用地緣優勢、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政策優勢,着力在體制機制創新和發展思路模式創新上下功夫,譜寫美好海南新篇章。

博物館中的生態建設館展示了海南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取得的可喜成績。總書記強調指出:

我們黨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歷史性貢獻。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是一筆既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財富,破壞了就很難恢復。要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爲海南發展的根本立足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這一片海上綠洲和這一汪湛藍海水,努力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方面作出更大成績。

2017年7月21日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前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銘記光輝歷史 開創強軍偉業——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主題展覽”。總書記強調:

90年來,人民軍隊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爲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爲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卓著功勳。人民軍隊砥礪奮進的90年,凝結着堅定理想信念、優良革命傳統、頑強戰鬥作風,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在新的起點上把革命先輩開創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鼓舞激勵廣大幹部羣衆和全軍廣大指戰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爲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爲世界一流軍隊而不懈奮鬥。

2017年6月26日

國家博物館

“更好推動香港各項事業發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前往國家博物館,參觀香港迴歸祖國20週年成就展。總書記強調:

香港迴歸祖國20年來,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取得世所公認的成就,彰顯出“一國兩制”強大的生命力。20年的實踐證明,“一國兩制”不僅是解決歷史遺留的香港問題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迴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

我們要繼續堅定不移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辦事,更好推動香港各項事業發展。希望廣大香港同胞與全國人民一道攜手同心、開拓創新,把握國家發展機遇,推進“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爲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創造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2017年6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國家博物館參觀香港迴歸祖國20週年成就展。這是習近平按下“同心圓”互動裝置的觸摸板。這個“同心圓”互動裝置代表着香港同胞和內地同胞齊心協力、攜手合作,一起爲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攝

2017年4月19日

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在廣西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合浦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中國大陸海岸線最西端的起點,在2100多年前就成爲了中外通商往來的重要門戶。總書記指出: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建設要注重特色。向海之路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途徑,這裡圍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陳列的文物都是歷史、是文化。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髮揚光大。

2017年3月16日

國家博物館

“塑造生動活潑、多元有序、和諧共處的人文交流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同到訪的沙特阿拉伯王國國王薩勒曼共同出席了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的“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閉幕式。總書記在致辭中指出:

此次展覽是雙方推動文化對話、加強文化交流互鑑的一項成果,也是中沙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重要體現,強調中沙要塑造生動活潑、多元有序、和諧共處的人文交流格局,不斷爲中沙合作打下堅實的人文基礎。

2017年1月18日

瑞士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

“綠色辦奧運、共享辦奧運、開放辦奧運、廉潔辦奧運”

在瑞士洛桑會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巴赫後,習近平總書記和夫人彭麗媛在巴赫主席夫婦陪同下參觀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總書記強調:

長期以來,國際奧委會和巴赫主席、羅格名譽主席爲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爲中國體育事業提供了巨大幫助,我對此表示讚賞。中國堅定支持並積極參與奧林匹克運動。北京是世界上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這是中國的貢獻。籌辦北京冬季奧運會是中國今後幾年一項重大工作。我們將堅持綠色辦奧運、共享辦奧運、開放辦奧運、廉潔辦奧運。中國願同國際奧委會一道,把北京冬季奧運會辦成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

中國奧林匹克運動蓬勃發展,我們將以北京冬季奧運會爲契機,把競技體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強,同時大力發展羣衆體育,通過全民健身實現全民健康,進而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也將有助於推動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經濟增長,有利於地區和平與穩定。期待國際奧委會繼續支持中國體育事業發展。

2016年11月21日

秘魯國家考古人類學歷史博物館

“爲世界多元文化版圖增添更加絢爛的色彩”

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秘魯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和夫人彭麗媛同秘魯總統庫琴斯基和夫人蘭格共同出席中拉文化交流年閉幕式並參觀“天涯若比鄰—華夏瑰寶展”。總書記指出:

2014年7月我訪問拉美期間,提出舉辦2016年中拉文化交流年倡議,得到拉美各國政府和人民積極響應。中國和拉丁美洲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宛如色彩絢麗的鮮花綻放在雙方廣袤的土地上,將中拉文明互鑑推向新高度。

中拉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近年來,中拉文化交流蓬勃發展。中拉人民雖然相隔萬里,但心靈相通,情誼深長。雙方都有着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都在歷史上遭受過外國入侵和社會動盪的苦難,當前都在致力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偉大事業。共同的夢想和共同的追求,將中拉雙方緊密聯繫在一起。實現我們的偉大夢想,不但要有經濟發展,更要有文化繁榮。我們應該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礎上,繼續深化中拉文化對話,讓文明互鑑成爲增進中拉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推動世界和平的紐帶。

文化關係是中拉整體外交的重要一翼。我們要以2016年中拉文化交流年舉辦爲新起點,牢牢把握中拉整體合作這一歷史機遇,充分借鑑彼此文化成果,讓中拉文明成爲不同文明和諧相處、相互促進的典範,爲世界多元文化版圖增添更加絢爛的色彩。

2016年9月23日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這個偉大壯舉將永遠銘刻在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的史冊上”

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前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主題展覽”。總書記強調: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戰勝千難萬險,勝利完成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這個偉大壯舉將永遠銘刻在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的史冊上。紅軍長征勝利,充分展現了革命理想的偉大精神力量。現在,時代變了,條件變了,我們共產黨人爲之奮鬥的理想和事業沒有變。我們要銘記紅軍豐功偉績,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羣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繼續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萬衆一心、頑強拼搏、奮勇前進。

2016年4月24日

金寨縣革命博物館

“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

在安徽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金寨縣革命博物館。位於大別山區的六安市金寨縣,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總書記深情地說: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回想過去的烽火歲月,金寨人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爲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我們要沿着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015年7月16日

延邊博物館

“努力建成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示範區”

在吉林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延邊博物館,參觀延邊州成就展。總書記表示: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延邊州各項事業取得巨大成就,民族團結進步呈現可喜局面。設立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是中央一項重要部署,對於擴大沿邊開放、加強面向東北亞的國際合作,對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具有重要意義。先導區要全域科學規劃,實現資源要素集約高效利用,努力建成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示範區。

2015年5月11日

明斯克衛國戰爭歷史博物館

“共同維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和國際公平正義”

白俄羅斯訪問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同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在明斯克衛國戰爭歷史博物館會見了15名白俄羅斯第二次世界大戰老戰士代表。總書記指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白俄羅斯人民打響了衛國戰爭的第一槍,表現出百折不撓的英雄主義精神,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讚譽和尊重。今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付出的犧牲也最大,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當年在共同抗擊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侵略的戰爭中,白俄羅斯人民同中國人民並肩作戰,用鮮血結下了牢固友誼。我們深切懷念那些爲奪取抗戰最終勝利、保衛世界和平而獻身的兩國英烈,中白兩國人民將永遠銘記他們的豐功偉績。盧卡申科總統在衛國戰爭歷史博物館新館開館時曾說過,對篡改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美化侵略的企圖,白俄羅斯人民絕不會答應。我對此深表贊同。我們願同包括白俄羅斯人民在內的世界人民一道,共同維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和國際公平正義。

2015年2月15日

西安博物院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

在陝西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安博物院,觀看了西安都城變遷圖、隋唐長安城模型、青銅器及漢唐金銀器文物展、漢唐代表性雕塑與唐三彩文物展,聽取了古代絲綢之路和長安歷史文化等介紹。總書記強調: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2014年11月13日

國家博物館

“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同到訪的墨西哥總統培尼亞共同出席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的“瑪雅:美的語言”文化展開幕式。總書記在致辭中指出:

中墨都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共同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去年我訪問墨西哥期間,參觀了奇琴伊察瑪雅古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培尼亞總統這次訪華期間,雙方共同舉辦瑪雅文化展,是兩國文化交流的盛事。通過舉辦文化展等活動,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使兩國人民跨越時空、超越國界,感受對方國家的精彩文明,使兩國人民源遠流長的友誼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中方願同墨方一道,促進文明互容、互鑑、互通,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2014年11月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墨西哥總統培尼亞共同出席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的“瑪雅:美的語言”文化展開幕式。這是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與培尼亞夫婦一同爲展覽剪綵。 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攝

2014年3月26日

里昂中法大學歷史博物館

“中法友好精神一定會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在法國訪問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里昂中法大學舊址。總書記表示:

里昂中法大學見證了兩國一段特殊交往史,也記載了近代以來中國兩段重要對外交往史。中方願同法方開展有關文獻的整理、保護和研究,希望有更多中國人到這裡參觀,祝願里昂和中國的交往不斷加深。

面對在場的中法大學校友和當地友人,總書記表示:

你們有的爲學校作出過重要貢獻,有的成爲文化傳播的使者,有的工作在中法交流合作第一線,希望你們繼續關心和支持中法關係發展。

中法兩國人民交往今非昔比。目前,中法互派留學生規模接近5萬人。里昂中法大學承載的中法友好精神一定會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2014年3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參觀里昂中法大學舊址。這是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與法國外長法比尤斯、里昂市長科隆共同爲中國-里昂關係促進中心、里昂中法大學歷史博物館揭牌。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2014年2月25日

首都博物館

“見證歷史、以史鑑今、啓迪後人”

在北京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首都博物館,參觀北京歷史文化展覽。總書記強調:

搞歷史博物展覽,爲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鑑今、啓迪後人。要在展覽的同時高度重視修史修志,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2013年10月3日

印尼國家博物館

“相信中印尼關係的未來將更加美好”

在印度尼西亞訪問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印尼國家博物館,參觀“中印尼友好”圖片展並同兩國青年交流。總書記說:

這是我時隔20年再次訪問印尼。我再次感受到印尼的美麗富饒,印尼人民的熱情友好和勤勞智慧,更目睹了印尼巨大的發展成就,我對此感到由衷的高興。我這次來的一個深切感受是,中印尼兩國共同利益廣泛、合作潛力巨大。我同蘇西洛總統一道宣佈兩國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相信中印尼關係的未來將更加美好。希望你們爲中印尼友好事業貢獻聰明才智。

同學們,你們有機會來到友好鄰邦印尼留學,我和你們在國內的親友一樣,感到高興。希望大家珍惜寶貴學習機會,努力學好專業知識和促進中印尼友好的才能,搭建兩國人民友誼的橋樑。希望你們把個人成才之夢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結合,學成本領,報效祖國。加油!

2013年9月9-10日

帖木兒家族歷史博物館、兀魯伯紀念館

“共同譜寫絲綢之路各種文明和諧發展新篇章”

烏茲別克斯坦訪問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卡里莫夫總統陪同下,來到帖木兒家族歷史博物館。

離開博物館時,總書記對卡里莫夫說:今天的參觀給我很多啓示,明天我還將訪問歷史名城撒馬爾罕。我期待着更多領略烏茲別克斯坦悠久燦爛的文化,探尋中烏兩國久遠的交往,加深兩國人民相互瞭解和友誼。

在兀魯伯紀念館內一幅古絲綢之路路線圖前,講解員講述了中國漢代張騫出使西域、輾轉來到費爾干納(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歷史。總書記表示,希望你們多宣傳這段歷史。歡迎烏茲別克斯坦朋友去中國、去西安。

讓我們一起努力,加強兩國友好交往合作,加強兩國文明互鑑對話,共同譜寫絲綢之路各種文明和諧發展新篇章。

2012年11月29日

國家博物館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在全黨全國上下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熱潮中,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在參觀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總書記指出:

《復興之路》這個展覽,回顧了中華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華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華民族的明天,給人以深刻教育和啓示。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近代以後,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但是,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不斷奮起抗爭,終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開始了建設自己國家的偉大進程,充分展示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不斷艱辛探索,終於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回首過去,全黨同志必須牢記,落後就要捱打,發展才能自強。審視現在,全黨同志必須牢記,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麼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未來,全黨同志必須牢記,要把藍圖變爲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纔會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鉅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爲之努力。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一定要承前啓後、繼往開來,把我們的黨建設好,團結全體中華兒女把我們國家建設好,把我們民族發展好,繼續朝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