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飲食!腎衰竭會害人長期血便 200萬臺人注意了

血便是指糞便有血,代表着消化道或是肛門有出血的情形,造成血便的大腸問題包括憩室出血、發炎潰瘍出血、息肉腫瘤出血及血管異常增生。(示意圖/Shutterstock)

一名60多歲女子有高血壓及糖尿病,並因嚴重腎衰竭洗腎多年,近來一個月出現血便,就醫檢查發現,原來並非因飲食造成消化道或肛門出血,而是因女子腎衰竭導致血管異常增生,在其結腸有一個持續流血的出血點,使得女子血紅色僅7g/dL、嚴重貧血。臺灣目前腎衰竭患者約200萬人。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醫師康本初表示,血便是一常見症狀,是指糞便有血,代表着消化道或是肛門有出血的情形,大多數的血便是由大腸直腸肛門的疾病所導致的。造成血便的大腸問題,包括憩室出血、發炎潰瘍出血、息肉腫瘤出血及發生於女子的血管異常增生。

他表示,上述女子案例顯示,消化道出血有時非因飲食造成,而可能是因消化道血管異常增生導致,此現象會隨年紀漸長而增加,因反覆性腸胃道肌肉的收縮,造成黏膜下小靜脈壓力的增加,進而造成擴張及扭曲,最後形成的小的動靜脈吻合,而此類血管較容易破裂出血,導致上述女子持續出血,導致嚴重貧血。

他說明,血管異常增生與年紀有關,隨着年紀增加,黏膜下的小血管可能會擴張扭曲,形成微小的動靜脈吻合,若有慢性腎病會讓血管異常增生提早發生。

根據臺灣內科醫學會,消化道的血管異常增生好發在50歲以上者,目前以肝硬化及腎衰竭洗腎的患者爲好發的族羣。這兩類的病人之所以較易產生血管異常增生,推估可能是因荷爾蒙的變化所致。此外,糖尿病的患者也常有這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