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居住正義,真的正義了嗎?

近日以來房仲建商喊出「房市春暖花開」的口號,確實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財政部統計的土地增值稅交易件數金額持續回升,顯見建商看好市場行情、已提前建造大批新成屋等待消費者

房市回溫,對於地主房東雖是好事,但也再次重演我國2012~2014年的悲劇,也就是經濟成長趕不上資本成長率,近兩年房價每年漲幅都超過4%,但經濟成長率卻還在「保2」。當經濟成長趨緩、薪水不漲,房屋價格卻節節高升,得利的往往是手持大量不動產的房東或地主。

我國房價所得比近15年持續上升,全國房價所得比從2002年的4.47倍增到2016年的9.53,臺北市更是從6.06成長到15.18。但同樣區間我國人均GDP從1萬3,750美元成長到2萬2,592美元、僅成長64%,追不上房價漲幅。

我國因房價居高不下,近十多來年貧富差距擴大,儘管蔡英文政府提出實價登錄修正版,但沒有涵蓋預售屋交易30日內登錄的資訊,政府查覈權未入法,也沒有揭露門牌資訊,只是「形式上」的居住正義

目前我國預售屋實價登錄是代銷契約後30日內辦理申報,換言之,消費者必須等到整體預售屋銷售完畢、建商申報,否則根本無法及時得知預售屋銷售的資訊,形同盲人摸象。在未有公開透明資訊下,消費者還要花20~30年積蓄買房屋,買貴了只能自己吞下去,實價登錄制度形同半調子

諷刺的是,「最關心年輕人」的蔡英文政府常把居住正義掛在嘴邊,但是不見有任何行動馬英九時期推出的政策,纔對落實居住正義有些具體貢獻

2014年度網友封爲「十大惡人」的前財長張盛和,首創房地合一實價課稅,讓房市在2016年房地合一上路後,利用短期轉賣課徵所得稅率方式、抑制投資客,該年全臺房價向下修正10%以上。但自此之後,居住正義徒只淪爲口號。

近四年來,內政部極力推出上萬戶社會住宅,卻未解決年輕人居住問題理論上釋出大量社宅、減少房屋市場剛性需求,房價會受影響小幅下滑,但全臺房價卻依舊持續回升,顯然未見成效。

讓每個人安居樂業,才叫做「居住正義」,目前房價所得比倍數仍高,房價欲跌不易,租金又年年調漲,市面上餘屋仍有86萬戶,近七成年輕人爲了買房不婚不生或晚婚,造成少子化的人口結構失衡嚴重,所謂居住正義,真的正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