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炎裕專欄-太空旅行與星鏈計劃的商機

7月20日是阿波羅11號登月52週年,當日貝佐斯將乘坐Blue Origin的New Shepard火箭進行首次商業載人火箭飛行。火箭飛至太空後,乘客可透過太空艙巨大窗戶欣賞地球壯麗景觀(不再是電影院特效),Blue Origin公司投入軌道運載火箭研發及太空旅遊服務,貝佐斯7月5日卸任亞馬遜執行長後,重心將放在2024年執行的「藍月」登月計劃。

穆斯克、貝佐斯的曠世創舉被網路界戲稱爲外星人,這些鉅富新的競爭領域在太空,而相關的投資機會也是歐美熱門焦點。

太空類ETF:ARKX,伍德表示太空產業即將起飛,軌道太空將創造每年達3,700億美元營收,ARKX將太空探索分爲四大類:

1.軌道航天類股,在軌道領域進行發射、製造、服務或操作平臺等業務企業,包括衛星、發射載體等。

2.次軌道航天類股,次軌道領域進行發射、製造、服務或操作平臺等業務企業,包括無人機、飛天出租車、電動飛機等。

3.促成科技類股,是爲太空運營創造附加價值的科技創新企業,包括人工智能AI、機器人、3D打印、原料與能源存儲等。

4.航天受益類股,因航天活動受益的企業,包括農業、網路、GPS等。

ARKX投資組合成分股共有39只股票,前10大權重股分別爲天寶導航(TRMB)、3D打印ETF(PRNT)、克瑞拓斯安全防衛(KTOS)、L3Harris Technologies(LHX)、京東(JD)、KOMATSU LTD(6301 JT)、洛克希德馬丁(LMT)、銥星通訊(IRDM)、THALES SA(HO FP)、波音(BA),兩岸三地公司包括京東、臺積電、騰訊、美團、阿里巴巴等。

特斯拉創辦人穆斯克推動低軌道通信衛星「星鏈」(Starlink),星鏈計劃計發射總數4.2萬顆人造衛星,使用離地面較近的低軌道衛星(LEO),以大量衛星組成一個「小行星帶」服務全地球,優點是地面接收器可以大幅度縮小。

SpaceX與星鍊形成互補:SpaceX的可回收的火箭降低太空運輸成本,LEO衛星可標準化量產但因與大氣摩擦而損耗預期壽命僅5年,平均每年需補充6千顆衛星,SpaceX發射成本低,可以不斷的替換衛星。

LEO衛星無法與地球同步,而是以每小時17,500英里速度繞行地球,用戶一開機就能快速接上衛星串流資料,然後在衛星消逝於地平線前「轉接」下一個衛星,用戶透過衛星地面站「天線小耳朵」,自動掃描天空找到最適合衛星進行連線,並追着衛星位置轉動,目前下載速率與上傳速率與傳統寬頻與4G網路不相上下。

衛星間傳輸資料必須同步移動,其終極型態是形成包圍地球的8層LEO衛星不斷的繞着地球旋轉,每一層包含可互相分攤頻寬的數百顆衛星。

目前星鏈初期客戶是服務那些「電信商難以服務到的3%至4%客戶」以及「那些就是沒網路或者連線品質很差的人,例如歐美郊區住戶以及船、飛機與卡車司機、旅客與船員們。當然,星鏈不只是僅能提供商業用途,很多專家預估可幫助掌握地形水文地震預估,而在軍事攻擊時,星鏈變身成爲重要戰略武器,80年代雷根對蘇聯呼攏『星戰計劃』,雙方進行太空軍備競後賽拖垮蘇聯經濟導致倒臺,40年後,這幾萬顆LEO衛星持續繞行地球,軍事情報想像空間無限。美國目前5G發展速度相對落後,星鏈被戲稱爲連結太空的6G世代。

星鏈不只是燃料與材料創新,更重要的是晶片、感測器、軟體、電力與連網技術的進步,LEO衛星數量龐大,每個衛星連線都需要地面基地臺與衛星發射器,這些正是臺灣科技廠商的強項。

臺灣具備通訊電子產業經驗與實力,5月底臺灣國家太空法案「太空發展法」立法院三讀正式通過,目前基期尚低,未來成長潛力大。穩懋打入SpaceX供應鏈,供應衛星通訊晶片,其他廠商包含網通廠臺揚、啓碁 ,PCB廠華通,工業電腦廠事欣科,衝壓件製造商公準,以及金寶、康舒等,都被列爲LEO衛星供應鏈,且美中對抗白熱化,高度技術能力與通訊機密更不能流入紅色供應鏈,更有利於臺灣廠商維持長期業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