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爲廷事件之我見

kafka

我很少看報紙、看電視,除了工作,我幾乎是處於半隱居的狀態事情的發生,還是在好友的fb上面看到媒體報導的----清大生陳爲廷重批蔣偉寧:等着,我們很快會再去找他!這個標題很聳動,成功的將這件事情鎖定在------「禮貌,一個孩子的禮貌問題」 再順手附上一張陳爲平在臺上質疑教育部長畫面,完全達到媒體一貫使用的文字加暴力畫面的驚悚效果,圖文並茂啊。這樣就成功的挑起民衆的情緒了,成功的讓社會大衆的目光,從議題繞到道德,從控訴繞到作秀,想的稍微多一點的,還順道讓陳從學生變成了政客,然後得到的結論是----這孩子只是x營的打手罷了。真是太屌了,於是媒體操作又一次的戰勝事實,於是,陳爲平事情的始末就此定調。在這個定調的後面發生了什麼也就不重要了,這真是太棒了,簡直太棒了,誰能說這不是很屌極屌超屌操作方式?然後網路上開始出現;『這是個民進黨明日之星』『講話沒大沒小,就算在怎麼生氣也該衡量一下對方是長輩吧!』『大學生畢業後出社會要是罵上司,很可能會落得沒工作的下場。』『這讓我聯想到文化大革命』『如果陳爲廷在街上碰見黑道敢罵他們,「那我真的佩服他。」』『這一切 與禮數有關 與社會良好風氣有關的』真是十分精采啊,但是,一個說謊的紳士不會因爲他身上的那套西裝,就讓謊話變成真話。 一個誠實的乞丐,不會因爲他衣不敝體,就讓實話變成假話。你因爲他穿了西裝就認定他說的事實話,那隻代表你被他的表象所矇蔽了。 你因爲乞丐衣不敝體,就認爲他說的是假話,那你是被他的身分誤導了,所以你並不想聽他說話,甚至不想分辨真僞,只因爲他的衣着、口氣、說話態度,所引起的個人喜好而左右了。還要多久,這個社會才肯拒絕被表象所迷惑? 到底還要花多久?滿城盡是野雞大,入學考驗,已經從原本的腦袋變成口袋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學費被迫必須得漲,口袋的考驗更加的巨大,通過口袋考驗,學校所教育訓練出來的,就是足以被認可的人材了嗎?

這是個疑問句,在這個疑問句之下的,只是讓那些對這個社會充滿未知恐懼的青年學子,在全面文憑提升化的當下,被逼着進去繳學費罷了。出了學校那張文憑的效力,說有用, 未必。還得看老闆對當前教育制度的認識與體悟。說沒有用,也未必。許多職務已悄悄的 “因應時代變動” ,從原本的國中高中躍升到了大學。要求提升了薪水有提升嗎?最終受益的人是誰? 不管是誰絕不會是這些學生。 這些事情是這個時代的錯誤,但是被逞罰的卻是學生,於是這些學生提出訴求『請不要再增加學費』的訴求,很奇怪嗎?就算這位同學,是民進黨的明日之星又代表了什麼? so what? 這跟他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這跟那個穿的人模人樣的官僚,所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有任何關聯嗎? 很重要嗎? 就算他是火星人,殺了三千多萬條人命,那又怎麼樣呢? 那就代表着他沒有說話的權力嗎? 那就代表着真象可以被忽略嗎?有人說,他不是委員,甚至連公民也不是,根本沒資格質詢(好比洪秀柱 李家同以及一些網民) 還有人羅列種種族繁不及備載的規定。

我只想說一句,所謂的規則,如果用在箝制真相,那麼,那些規則就只是僞善、欺騙、矇蔽的幫兇。只是官僚用來掩蓋事實的工具。那些規則適用在此一事件嗎?這個教育部長是個十分頂尖的政治人才,我由衷的感到佩服。當媒體在的時候,他就是 「我最支持學生參與公共事務,如果學生抗議教育相關政策,我一定到第一線關心學生」的好部長當媒體不在的時候他就是------躲在鎮暴警察後面,發函各校撤查學生人數、背景狀態……。

嗯,挺會當官的吶。官字兩個口,有誰能說這不是個當代政壇奇才

於是,這位學生的焦慮,是否可以解讀成--他們露天夜宿 、結至今的努力,是不是被這個「好官」 輕輕易易的簡單幾句話就掩蓋了?如果這件事情沒爆出來,有多少人知道這個社會有這個團體、這個團體做了哪些事,如果,這個”好官”所說的『關心學運』造成了社會既定的概念,那麼,一切的努力是不是就因爲這簡簡單單的幾句,看似溫厚、有擔當的話所掩蓋了。

當這些言語變成既定概念,發生過得那些事情,是不是會變成---—『怎麼可能,我們的教育部長那麼關心學運,怎麼可能不鳥你?』至於沒大沒小,更是無稽,部長是官,請記得,無論如何請認清這個事實,這是個官僚,這不是在教導的老師也不是長輩。我記得我小學五年級的教科書上面說,這個叫做公僕,人民的僕人,任何一個官員都是需要被…………..關心 、瞭解的。就像這個部長會發函各校調查學運學生,然後美其名說是-----關心、瞭解那樣。

『與禮數有關 與社會良好風氣有關的』,這根本上是一句笑話,一個學生說話的態度對這個社會的不良引響會比一個部長當面扯謊,來得更嚴重嗎?如果真的在乎什麼禮節什麼社會風氣。就不應該無視、掩飾、忽視這個問題,一個道貌岸然說話鏗鏘有力的官僚原來是那麼的神聖不可侵犯啊?

至於對長者的不敬,這句話真的非常奇怪,尤其從教授的嘴裡說出來,更是弔詭。

在公園、在街上、在養老院,教育部長可以是長者。但是到了立院,他就是部長,他就是以部長的身分面對質詢,而,這個學生,就是平民,這是一個平民與部長的對話,不是一個小孩跟長者的對話,身份是看場合,不是看年齡。

當一個教授指責這件事情中晚輩對長輩的禮儀問題時,我很懷疑這個教授的判斷能力,是否足以教導別人。

PS:以上是節錄本人,於網路各大網站的筆戰中的發言,一切均爲原創

●作者kafka。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