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創新圓夢計劃Demo Day 大秀校園新創無限潛能

國立成功大學校園新創團隊2023年度發表會Demo Day於11月10日登場,共有40組團隊脫穎而出。圖/成大提供

國立成功大學校園新創團隊2023年度發表會Demo Day今(10)日於成大國際會議廳盛大登場,呈現成大產學創新總中心於過去一年內,所輔導的新創團隊成果。今年成大創新圓夢計劃有近60個校園團隊投件,經過計劃輔導、審查共有40組團隊脫穎而出,獲得總補助金額近200萬元。發表會上除延續成大創新圓夢計劃Demo Day傳統,舉辦計時3分鐘的電梯簡報競賽,讓團隊以簡短精確的Pitch,快速展現自己與產品,現場更展示團隊運用補助獎金所打造的Prototype(夢想原型),展現成大校園新創的潛能無限。

成大副校長莊偉哲致詞勉勵同學,來成大不僅是學知識,參與創新圓夢計劃學的是組成團隊,而組團隊需要的溝通就是Soft skill,學得Soft skill的人必定是未來的成功者。他說,成大是全臺灣在創新創業與產學合作領域成績最好的學校,連續七年每年創立的新創公司多達兩位數,看到有許多同學願意踏入創新創業的領域,他相信這些就是臺灣未來的希望,期盼臺灣的未來就從成大開始。

活動現場邀集成大校友分享創業的心路歷程。「FunNow」創辦人陳庭寬指出,創業路上最重要的是理解創業是解決市場的問題,也就是痛點,從解決痛點中慢慢摸索商業模式,進而找出營利企業的方法;「物外YSTUDIO」主理人廖宜賢提到,經營品牌或公司最困難的是堅持,遇到各種困難時常萌生放棄的念頭,唯有堅定的意念支持才能繼續下去;「阿比特」共同創辦人陳中恝談到創業最爲關鍵的資金,他說「創業題目要跟着市場走,因爲資金是跟着市場走的」。三位新創企業家分別以不同觀點切入創業重要之事,深具啓發意義。

8月履新的成大產學創新總中心主任黃良銘指出,總中心有許多輔導補助計劃,邁入第6年的成大創新圓夢計劃,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讓校內許多有創業想法的學生,從自己一人、組成圓夢團隊再到打造團隊的Prototype,過程中,成大不僅透過圓夢工作坊邀請業師分享創業經驗,以分組討論結合上課內容,逐步建構出虛擬產品的雛形,讓不同科系背景的同學,能互相腦力激盪、交流,將知識融入討論內容,並藉由業師輔導,提升簡報架構完整度,有效率的掌握計劃執行秘訣和成功簡報的流量密碼。

成大創新圓夢計劃開辦迄今6年來,扶植許多新創團隊奠定研發能量及培養商業化思維基礎,像是2022年成大基因體醫學中心團隊研發的「智慧優質胚胎預測系統icONE」及醫工系林哲偉教授團隊開發的「擴增實鏡像治療系統」,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輔導,兩支新創團隊分別在2023年獲得國科會育苗計劃與萌芽計劃高額補助,除了投報效益驚人外,更加凸顯創新圓夢計劃的完善新創培植機制,大大加值成大新創團隊的能量。

今年獲選的團隊中,由邵揮洲教授帶領學生組成的風行者團隊,透過創新技術及產品結構設計,開發出御風型風力發電機,成功突破傳統中小型風機運營瓶頸,大幅提升風光互補的綠電效益。

其次,由工設系學生組成的「Sonic-stride」,主要是透過即時生成音樂的聲音互動系統,與創作者平臺,強調創作者在城市的聲景中穿梭,以步伐探索城市。Sonic-stride是一個即時生成音樂的聲音互動系統與創作者平臺,透過AR擴增聲音體驗的App,提供即時生成的音樂內容、透過音樂互動設計,讓使用者踏着步伐聆聽城市每個角落,不論何時何地聽到的都會是不一樣的聲音。

響應「淨零碳排」熱門議題,現場設有「ESG永續環保專區」,由成大循環經濟社社員組成的新創團隊C-BOX,於現場設置環保杯供與會人員租借使用,希望減少一次性餐具使用,爲循環經濟的示範場域之一;現場同時推廣「全民碳集」活動,只要自備環保杯的消費發票上傳至市民永續開發的「全民碳集」應用系統,即可獲得上海商銀贊助的獎金及抽獎機會,透過實質獎勵肯定消費者的綠色友善消費行爲,創造減碳、減廢的綠色效益。

成大創新圓夢計劃是成大2018年起啓動的輔導機制,旨在發掘、補助最爲初期的校園新創團隊,專爲不熟創業的校園師生,打造友善創業導引途徑,開辦迄今補助校內超過200組團隊近1,800萬元,輔導63隊次取得各類創新創業計劃及競賽獎補助金近8,100萬,另有19個新創團隊成立公司,績效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