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之城》:是觀衆之需,更是國劇之喜

《城中之城》是一部難得的好劇 。

乍一看它是金融題材。我最怕看到此類題材作品。真把那些有關統計、計量、宏觀、微觀等等,一系列對於普通人來說“艱深晦澀”的東西擱到熒屏裡,怕是九成九的觀衆都會選擇換臺。

《城中之城》顯然深諳此中道理。掀開它金融的殼,會發現它的內裡,分明是一個與所有人都息息相關,且極具普世價值觀的故事。當原則與利益發生衝突,站在金錢與信仰的十字路口,我們該往何處去?

不誇張地說,但凡看了《城中之城》的觀衆,都能在劇中找到至少一個角色,與其產生共鳴。

央視收視率破3、愛奇藝熱度近9 000 ,如此不俗的數據,我想已足以佐證它的國民性。

而在觀衆口味越來越刁的當下,觀衆羣體如此龐大的《城中之城》微博開分高達8.9。

什麼概念? 2024 快過去一半了,到目前爲止,這是今年開分最高的劇。

它到底,憑什麼?

首先,故事夠紮實。

本劇是Y型敘事,即兩條線起初並行,之後合二爲一。線一,演的是基層螺絲釘砥礪前進的奮鬥故事;線二,看的是大領導本心逐漸動搖的慾海浮沉之路。

前者是熱血與夢想,看得人慚愧又激動,連帶着自己似乎都被注入了二兩雞血,幹勁十足。後者則盡是爾虞和我詐,直教人唏噓啞然,深感人性的複雜與難測。隨着故事推進,兩人產生交集,兩條故事線交融一體,大戲正式拉開。

兩條線中的任何一條單拎出來,都可獨立成篇。《城中之城》卻是選擇了將二者結合,自下向上,力求用更完整的視角,繪製出一幅能讓所有觀衆都能沉浸其中的人文畫卷。

其次,人物夠細膩。

較之故事,觀衆其實往往會更注重作品的角色塑造。

《城中之城》中的個個角色都是彩色的。往常影視劇裡有關“好人”“壞人”的定義,在這部劇彙總似乎失了效。劇中沒有一個人物,是用三兩句話就能概括得清。

單從兩個角色,即可管中窺豹。

周琳,一個本應是“女間諜”般的工具人定位,卻愣是在劇中活出了自我,活出了獨立人格。

不堪的婚姻、鄉下的孩子、無奈的報恩,在雨夜所展現出的脆弱,在趙輝面前的假裝堅強,她的試探,她的坦誠······

周琳一角的維度之多,使得這個角色看起來神秘又迷人。別說趙輝看不透,哪怕是開了天眼的觀衆,也難以分清她到底哪裡是真,哪塊是假。

再看塗鬆巖扮演的謝致遠。

謝致 遠是商人,萬事利字當頭,有時行徑難免讓人感到有些不堪,有點小人。 是小人,也是個真小人。 他真就是趙輝說的那般吃人不吐骨頭嗎? 未必。 否則他不會還去探望“毫無價值”的師母,更不會想着法給師父的兒子送錢。

他會良心不安,正說明他還有良心。真情不分身份,真小人也會在某個瞬間,流露出自己最本真的情感。

除了周琳、謝致遠,劇中還有苗徹、蘇見仁、吳顯龍等等太多極具人物張力的角色。

由本劇所描繪這幅徐徐的人物羣像中,我們不難得到一個經驗:角色越是複雜、越難以預測,反倒越是真實、越扣人心絃。

除了故事與人物,它還有頗爲清妙的臺詞。

這其中有簡單卻意味深長的。比如劇中提到的有關金融家的“白襯衫”理論。說金融家們起初都是穿着乾淨的白襯衫走向崗位,歲月匆匆,最終襯衫會變黃、變黑,這是自然規律。樸實無華的比喻,卻道盡行業生態與人性弱點。

亦頗具趣味讓人捧腹的。“下班你不趕緊回家燒菜、做飯、打外賣,你跑這來幹什麼來了,你們倆到這來幹什麼來了!你們一胖一瘦,一高一矮的,說相聲啊!”

單看文字可能無法完全感受到這幾句臺詞的魅力,強烈建議去看看第四集這一段,馮嘉怡的表演確是爲這場戲增光不少。類似這樣的“中場休息”娛樂橋段,穿插在緊張的劇情中,給予了觀衆太多樂子。

從故事、人物、臺詞,這三大件所展現出的高水準,可見《城中之城》的“海納百川”,它浸潤着每一個,與它有過一面之緣的觀衆。

在細節處,更可見真章。

舉個例子。起初趙輝面對周琳時一直是逃避心態,但他明白這是謝致遠給他下的套,所以不敢越矩,臉上總是寫滿冷靜。

有一晚周琳在樓下遇到趙輝摔倒的女兒,並用自己的絲巾幫女孩簡單包紮了傷口。趙輝到家後,幫女兒重新處理了傷口,順手拿走絲巾,打算洗乾淨讓女兒還給人家。讓人叫絕的地方來了。趙輝在洗之前,將絲巾遞到鼻子前,聞了聞。

這一幕,精彩。 精彩至極。

只一個小小的舉動,就足以讓所有觀衆,看穿趙輝的故作鎮定,看透他心中掀起的驚濤駭浪。

在娛樂環境越來越追求快節奏的當下,還能有作品願意沉下心去打磨好每一處細節,何謂追求?何謂態度?何謂真誠?這就是。

最後,聊聊本劇最觸動我的地方,一些劇集之外的東西。

劇集本身固然已是足夠精彩,但它的現實性以及帶給觀衆的思考,誰能說不更是赫赫之功。

觀衆的思考,源於劇集所給予的高沉浸度的代入感。

十幾集的內容追下來,恍然間我成爲過趙輝。

趙輝和他的師父一樣,在其位,謀其職,負其責,盡其事,多年來兢兢業業,殫精竭慮,一直秉承着銀行人的情懷,從不做任何以權謀私之事。

是同窗要幫忙也好,是有過救命之恩的大哥有難也罷,哪怕是親骨肉需要錢治病,他也不曾動搖,只是認命道,是女兒生在了自家,沒辦法。

但他的恪守本分,他的不忘初心,換來的是什麼?同事排擠,領導打壓,賣掉和亡妻的房子也不夠給女兒看病,孩子曾絕望到試圖自殺······

趙輝的堅持與掙扎,苦衷與不得已,觀衆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生怕他邁出那一步。一如陶無忌所言,他是太多人的理想明燈。一旦他陷入泥沼,那麼無異於撕開了行業最後一絲顏面。

魯迅先生當年通過“狂人”這一形象,體現病態社會裡,清醒者的孤獨和無奈。後來在小說《長明燈》中,先生更甚一步,借瘋子一角諷刺渾濁的社會常態下,清醒者反倒會被視爲異類。《城中之城》裡趙輝的境遇,不正是如此?

重點其實不在於電視劇呈現了什麼,而在於看到這一切的我們,該思考自己的路要怎麼走。

除了成爲過趙輝之外,我還曾魂穿田曉慧。

她當然知道自己做這一切是不應該,否則就不會向男友隱瞞自己賺了很多錢。 她明白這錢拿地燙手,所以從未敢告訴男友實情。

假設你是田曉慧,縱使你知道要做的事從道德角度來說是不對的,但只是一個順手行爲且無傷大雅,就可以給你換得三十萬的財富。如果三十萬不做,三百萬?三千萬,三個億呢?

田曉慧確是被慾望一點點侵蝕了,那麼換作是你我他,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田曉慧將觀衆心底的惡魔,勾了出來。

此番對比之下,再來看男主角陶無忌。他是那樣乾淨,乾淨到所有人都不忍他沾上半分污垢。

某種程度上,陶無忌所承載的已經不僅僅是創作者的理想情懷,更是最所有觀衆內心深處,對光明與善良,最至純的嚮往和希冀。

所謂,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我常認爲,影視劇是該擔起一部分社會責任的。

在這個功利主義佔盡上風的時代,《城中之城》以金融行業做切入點,如手術刀般精準點出社會的腫瘤所在。

透過紮實的故事,勾連熒屏內外,讓觀衆與人物產生共鳴,從而引發對現實症結的思考。

對電視劇而言,其實很多時候,社會需要的與觀衆喜歡的,常像是魚與熊掌。難得這一回,《城中之城》做到了得兼。

這真的是件超酷的事。

商務/阿樂(微信:pachongsw1)進影迷交流羣加微信:caodahua1994

期待您點個在看,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