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開發第三階段招標 業者促將人頭國籍輪列評選計分

(臺灣船東砸重金配合政府推動離岸風電國產化,但進度卻停滯不前。圖/東方風能提供)

全球暖化加上臺灣缺電,政府積極推動綠能,其中一項就是離岸風電產業。近三年來在政府號召下,臺灣本土船東相繼砸下百億在海事工程上,粗估興建及購置的國籍輪超過70艘,惟國產化進度卻停滯不前,許多作法甚至有獨厚外籍船之嫌!眼看離岸風電開發第三階段招標正如火如荼進行,業者建議政府,應把人頭國籍輪問題列入評選計分,否則將無法真正落實國產化。

臺中海事公會理事長陳宗邦指出,本國籍船面臨賦稅不公、碼頭基建不足、冬季閒置過長及人頭股東等問題,一旦政府不願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國產化政策不但隨海風而逝,新臺幣更會被外國人賺走!」

監察院日前提出糾正調查報告,質疑經濟部離岸風場建置進度與國產化政策的成效,且經濟部能源局7月下旬連續2天召開船舶諮詢平臺會議,但與會業者搖頭表示,國產化的道路還很崎嶇,除非政府願意面對日益嚴重的問題,否則國產化將淪爲空談。

陳宗邦直言,本土化政策最爲開發商詬病的,就是投資成本高,所以開發商想方設法規避,希望從國外直接向外商簽約採購以增加獲利。舉例來說,外國船隻若登記該國國籍就可減免稅賦,反觀臺籍輪船並無任何優惠,單就稅賦成本就比外籍輪高出2成。

除了高賦稅之外,國內供應鏈尚未到位,例如碼頭港口基建不足,冬季閒置時間長等,都提高國籍輪船東的經營成本與風險。此外,國外廠商常找臺灣人當人頭老闆,好處是可以優先參與國內競標,但是賺的錢也都匯回國外,臺灣政府根本課不到2成的所得稅,錢都流向國外,僅有人頭老闆拿到微薄仲介費。

陳宗邦指出,以前就曾爆出伯威海事股權弊案,「臺灣人頭表面上持有過半股權,但卻是無實質控制權的人頭股東,連入股資金都是外商提供」,實際查詢該名人頭股東,名下船舶公司衆多,與馬來西亞商、挪威商、荷蘭商成立多家合資公司,合作模式如出一輒,無疑是國產化保障下白手套最大贏家。

隨着離岸風電開發第三階段招標如火如荼進行,業者認爲,政府應把人頭國籍輪問題列入評選計分,否則將無法真正落實國產化。若無法成功建置臺灣隊,一旦外商工程結束開船走人,除了賺走新臺幣外,臺灣的風電產業恐將沒有後續施工與長期運維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