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階段離岸風電融資上看2.2兆 業者喊話政府:風險別推給銀行

政府2026年推出離岸風電第三階段開發,CIP已選定6處西海岸案風場,準備搶開發權。(圖/CIP提供)

CIP攜手中國信託辦理離岸風電專案融資研討會,CIP 主管、中國信託學主管與學者等人共同合影。(圖/CIP提供)

政府離岸風電第三階段開發預計拋出15GW(百萬瓩)容量,今天在一場離岸風電融資研討會上,金融界預估將帶來2.2兆元的龐大融資需求。正要角逐名額的丹麥風電大廠CIP(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表示,在俄烏戰爭、2050淨零碳排事件發生後,第三階段開發融資面臨四大挑戰,呼籲政府遊戲規則應重新「滾動式檢討」,不要把風險都加諸在開發商與銀行身上。

CIP與中國信託今日(27)攜手舉辦「2.0 離岸風電專案融資研討會」,分享彰芳西島與中能風場專案融資成功經驗,並討論第三階段風場專案融資的挑戰與契機。

臺灣離岸風電發展進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今年底將完成首輪選商,規劃自2026年到2035年,每年釋出1.5GW的開發量。中國信託企業融資處處長、資深副總廖淳霖評估,以1MW離岸風電建置成本約2億來說,15GW容量估計需要3兆元經費,通常業者7成5需靠融資,因此初估第三階段融資規模可達2.25兆元。

CIP目前已備好西海岸六風場參與競標逐位,但CIP臺灣區財務長徐正穎指出,第三階段開發財務模型相較第二階段更加複雜,風場專案融資面臨四項挑戰。

這包括國產化範疇更廣且核心技術難度提升,預期將導致開發成本增加;單一開發商風場容量有其上限,不易創造規模經濟;競標金額上限設計,將導致競標價格與實際成本脫鉤,開發商進而轉向企業購售電合約(CPPA)以平衡開發成本與收益;風場收入來源從臺電躉購契約轉向一般企業購售電合約(CPPA),對收入穩定性及融資可行性均爲一大挑戰。

徐正穎更指,俄烏戰爭造成原物料價格比第二階段高很多,風場未來餘電由臺電收購得透過競價,加上改與用電大戶籤購售電合約,回推開發成本後,不確定性提升,這對銀行是很大風險。

廖淳霖說明,銀行融資授信要看投資者的財務是否殷實,現金流狀況。前兩階段的離岸風電開發,由於發電是賣給臺電,沒有問題。但第三階段是要賣給企業用戶,如果借貸只是3到5年,還沒問題,但授信長達20年就需要更精確考量。「金融業要想出更好方式。」

對此徐正穎同意,不會沒有解決方式。問題是,現行招商規則對開發商來說很不利,例如限制單一風場容量上限,這缺規模經濟。

他強調,區塊開發的遊戲規則是去年3月初制定,當時不僅沒有俄烏戰爭,也還沒公佈2050年淨零路徑,因此業者呼籲政府應該「與時俱進」,對第三階段規則做「滾動式檢討」,不要把風險都留給開發商、銀行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