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斜槓到主動斜槓的人生

老友車上閒聊,得知其公司由於組織重整,近日他從主管技術部門被調到負責人事部門。好友說,「可是我完全不懂人事啊,更不喜歡協調跟人相關的事務,所以當年才選擇走技術的路」,接着娓娓道來這幾十年的職場人生路,不是經常從某個習慣的領域被連根拔起,就是突然要平行地處理好多不同領域的事情。我笑說,人家是斜槓青年,你是斜槓熟年,他苦笑,斜槓熟年還好,我都只有「被」公司或他人斜槓的份兒

當然,我只是隨口開開玩笑,「斜槓」的真正意思,是指同時擁有多種專業,在零工經濟中,以無僱主、自營、短期、專案的形式工作

闊別了近40年的國中同學會,除了昔日恩師死黨之外,其實我最想見到的便是在當時如熠熠巨星般、洋溢着各種才華的同學,有的擅長演說,有的嗜好表演,有的心算能力超羣,有的是美術設計天才等。在那個青澀的年代讓全校欣羨不已的同學,究竟他們現在都在做些什麼,又經歷過怎樣豐富的人生?爲何最終他們的才華並未使他們在社會上發光發熱?可惜的是,我一位也沒見着,在同學的言談之中,察覺到幾乎無人知其行蹤,好似人間蒸發了。

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我們那個屬於嬰兒潮世代的學子們,沒有網路智慧手機,但卻經歷了更爲完整的臺灣社會變遷,從鄉村到都會的「人口流動變遷」;由早期農業社會的折衷家庭,或大家庭制度轉爲小家庭制度的「家庭變遷」;識字率至80年代達90%以上的「教育發展變遷」;農業人口呈大幅下降趨勢與工業及服務業人口大幅上升的「職業結構變遷」;以中產階級流動爲主所引發的「生活素質變遷」等。接着,整個社會再經歷變遷與經濟發展互動作用下的各種衝擊,演化至今日所謂的M型社會、22K世代、悶經濟。我們這個世代總是不斷學習適應新的社會面貌,在成家立業、教育下一代的同時,也在過程中慢慢耗盡了我們的青春時光,當赫然回首時才發現,大志尚未伸,人已華髮漸增,也許有人還經歷了中年失業親友生離死別,在感嘆人生苦短之餘,過去的才華早已深藏

記得多年前我看一部MV,印象十分深刻,是日本搖滾天團Mr. Children的作品。內容大概是說4個飽受生活摧殘的中年男人,其中主唱吉他手某一天在樂器行櫥窗看見一把吉他,喚醒了他年輕時的夢,如今的他獨坐飯桌前吃飯,眼前浮現往日妻子女兒的歡樂時光,他忍住淚水,拚命作曲,這是一首對生活感到無奈,但是又鼓舞人們應該勇敢面對明天、努力活下去的歌。經過一番努力,他才說服昔日好友們暫時拋棄過往,重現江湖。經過了無數場演唱後,雖然他們並未全國知名,雖然他們最終還是迴歸作爲社會齒輪般的人生,但那一刻,一切的人生意義都清楚了:人畢竟是要真實面對內心的聲音啊,哪怕一生只有一次。

報導,自「斜槓」的概念被提出10年後,其指涉的意義,除了工作範疇的「兼職」、「副業」,還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暢銷書《斜槓青年》的作者Susan Kuang便說,「斜槓青年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人生價值觀,它的核心不在於多重收入,也不在於多重職業,而在於多元人生。」

「斜槓」多了「感性」成分。年輕時所向往的工作或是興趣,其實我仔細想想,還真不少,我也曾出版過漫畫,想做個漫畫編劇;我也常哼哼唱唱,想像自己是個詞曲作家;又或是廣播節目製作人,或是乾脆自彈自唱,錄個作品放到Youtube上。其實,比起因爲時移境遷所衍生出來的斜槓青年,嬰兒潮世代更適合做「斜槓熟年」。其一,其生命的厚度及生活經驗的寬廣度是現今的青少年們遠遠不及的;其二,嬰兒潮世代有許多人正面臨着所謂的空巢期,生活中徒然增加許多時間;其三,如上述,斜槓不在多重收入而在多元人生,嬰兒潮世代是成長於經濟發跡的年代,經濟力一般是優於其他族羣;其四,數位工具的發展成熟,熟年亦可擅加利用其工具或平臺發展,展現多元才華。

從「被斜槓」到「主動斜槓」,吾輩更應不落青年之後,勇於活出自己。

(作者爲科技媒體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