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別拿過時的想像爲我貼標籤

還記得初來到臺灣的那時候,正值九月炎熱的天氣,但那陣子卻聞有颱風,從來沒有見過颱風的我,在機票的時候心裡七上八下的。心想到底是不是應該避開氣象預報中的那幾天纔好。但是思前想後,最重要的是因爲機票問題改期還要多收點手續費,而且票價還更高,想想還是按照原計劃去臺灣,見識一下臺風的威力。

剛到臺灣的時候,一下機場,那溼熱的天氣就讓我有點生受不了,不過整個機場的氣氛讓人很快意識到,這裡的速度不快,慢慢的,這種慢慢來,雖不到慢條斯理,但也不會拚急搶快、爭先恐後,多數人,甚至可以說是每個人遵規守序,然後效率也在這其中自然展現。

早先在大陸就透過郵件跟我的學伴約好時間,他是一位斯文客氣的男同學,在機場初見面時並不多話,很清楚扼要的解釋了一些待會交通坐車的事項,然後協助我提了一袋行李,一起坐桃園機場捷運到達臺北。到學校以後,他陪我拎着行李到宿舍,詳細解說了生活起居等須知,告訴我洗衣房、晾衣間怎麼使用、放置好行李後,看時間尚早,才下午三點多,於是問我要不要去校園走走,順便吃點東西。

客隨主便心意珍貴

於是後來我們繞了繞校園,他給我說明一下系館位置、以及學校內外幾個主要的學生活動場所,還有學生食堂的幾個推薦店家,再後來,也陪我去買了生活用品張羅了許許多多,一直到結束時,我們一起用餐我心想從中午接機到塵埃落定,也耗費了七八個小時,心裡實在感激不盡,於是我跟他說,這頓我請客吧,非常感謝你今天幫我這麼大忙。

學伴此時卻很堅持的說,不行,這個必須是我請,因爲是你來臺灣的第一餐,你是我接待的第一位大陸學生,我也是第一次接下這個接待學伴的任務,所以這個請你務必不要推辭,所謂客隨主便、入境隨俗,之後可以各付各的,用AA制,但是這第一餐就是我的心意,請你不用客氣,就收下吧。

我心想這真是沒話好說了,我們只是初次見面,雖然之前通過幾次信,但我一直以爲是一種公務上的制式客套問答,對於接機、落地指引等等,也只是想說可能就到了地方把我擱着簡單講解就算了,但讓我完全沒想到的是,這位學伴卻如此周到、盡善盡美的完成了接待我這個外來的交換學生的任務。本來想請他吃飯,但他一番說話卻讓我無可挑剔、無法拒絕,這就是臺灣的人情味嗎?我心下想着,這一學期可以好好觀察看看了。

開啓了這學期的生活,日子在每週每天的固定行程中開始變得習慣。在他鄉的生活,除了校園、宿舍、圖書館外,最多的就是同學之間的相互邀約。我在這兩個月來,最常做的就是在不同的課堂上,回答來自於同學間的不同問題,想是我的口音漏了餡,於是每堂不同的課上,總是有同學無論是傳紙條或是下課直接來問我,你是從中國哪裡來的呀?

最常見的是老師,課堂老師總會點交換學生起來問話,然後讓我們向臺灣同學好好介紹一下「中國」。是的,我加了引號,因爲我在學校教學現場的氛圍中,也很明白的感受到了,大家對於「中國因素」的敏感,即使我自己已經先行表達,我對於統獨沒有特別意見,只要大家能夠有充分討論、高度民主參與、決定,而不是民粹導向,然後要有雙重高門檻(如提案門檻、通過門檻等等),尊重民意,尊重理性的、深思熟慮過的民意,人民作主應該沒有什麼不行。

刻板印象讓人無奈

但是即便我這樣做了表述,也追加說我對於臺灣其實是很喜歡的,喜歡這裡的文化、喜歡這裡的人文風景,以及這裡的人情味。(我還提出了我那位學伴來說上幾句)但是看來還是有些臺灣同學一聽到我是從中國來的交換學生,便習慣式的提出許多尖銳問題,試圖讓我感到尷尬。卻沒想到的是,我其實不尷尬,而且會用很客氣的態度跟他們在課堂上討論,希望他們能夠拿出更多除了既有刻板印象之外的、除了關鍵字之外能有更多論述,充實一下討論內容,但往往讓我失望。

比如說,有些同學會不斷拿毛澤東主政時期的失敗的文革來說嘴,有人會拿八九民運來說觜,有人會拿近年來網路封鎖的「新型長城」來說嘴,我針對我所知、誠懇的把我所思所想說出來,然而當我反問的時候,或當我試圖拿兩岸來對比的時候,臺灣同學似乎除了「民主法治」、「言論自由」之外,說不出什麼所以然。

其實,我很擔心的是,臺灣同學對於兩岸議題的話語權,在一種仇恨、敵視的態度中越來越自我限縮,自我侷限,我衷心希望他們能夠好好搞清楚自己的格局、立場以及面對中國的態度,那必須是開闊的,充滿高度的,而不能是故步自封的。

未來是你我共同的

可惜的是,有部分,甚至是半數以上(以我的經驗來說)的臺灣同學,好像沒有搞清楚,「中國」這個概念,其實是由國家、政府、人民所組成的,如果還有,那就是各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習慣所組成,我們,並不是鐵板一塊,作爲基層人民這樣的個體,也不應該是來到臺灣,就被臺灣人當成奇珍異獸、或「來自敵國」的人民,而在課堂上接受充滿敵意的態度。雖然並沒有針鋒相對、口出惡言,但那種完全聽得出來鄙視中國政府的語氣、嘲諷般的口吻,這樣去折辱,又豈是坦蕩蕩的君子所爲?

我一直用一種很客氣的態度跟臺灣同學相處,對於我國政府,我也是毫不遮掩我對於有些部分的不認同、甚至是批評,但是我並不是那個有權力的主宰者,所以,我很希望能夠和這一代的臺灣青年好好認識,不要用有色眼光去看待彼此。未來是我們共同的,不需要這般排斥和拒外。

這學期還有一半,且行且珍惜,我們就,慢慢來吧。(何洛仁/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