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龍應臺讓寶藏巖慢慢述說

大陸游客的「臺灣情結」除了人文美食美景之外或許還包涵老兵眷村話題。(作者提供)

中國大陸游客的「臺灣情結」除了人文、美食、美景之外或許還包涵老兵、眷村等話題。如果說1949是海峽兩岸分水嶺的話,那麼1949與老兵與眷村與鄉愁臺灣人外鄉人都是繞不開的話題。

臺灣的寶藏巖或成爲賦有兩岸歷史意義的一個人文活化石

臺北人文氣息濃厚的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附近,有一個昔日違章建築聚集的村落——寶藏巖。

臺灣的寶藏巖原本是靠着虎空山北麓山坡建起的一座山寺,1960年以後,從中國大陸遷移到臺灣的軍人以及駐守當地的老兵、退役軍人、弱勢族羣紛紛進駐到寶藏巖,依山建起了大量違章建築,這些被稱爲「眷村」的建築層迭不一,交錯密佈,後來延伸竟達4公頃、200多戶的規模

歷經40年後寶藏巖村落老舊加上年久失修,生態環境也無法負荷激增的人口人們的生活品質開始降低。對於這樣的聚集部落該不該保存、原住戶安置等問題在當時引起很大爭議

時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臺社會各方人士團體的討論與研究,推動了一連串的聚集部落保存方案,最後,寶藏巖才得以保存下來。

確切的說,寶藏巖是60年代臺灣的違章建築,是層層迭迭的狹窄屋舍,是保留着臺北幾代人居住記憶的一個聚集村落。屋門口老樹、一塊塊奠基河邊大石頭、一層層石梯都留下了外鄉人家的歡聲笑語和鄉愁與苦澀。

在寶藏巖的村落旁有一「安宅」上面寫到:安伯伯來自湖南省民國五十年左右來到寶藏巖,租房子,原居住在230巷38號。整建後,換居現址。現住處房由陳家所自立建造,屬於第一批遷移至寶藏巖的榮民

臺灣寶藏巖或成爲歷史1949意義上一個人文活化石,曾經書寫這歷史的人們正在離我們漸行漸遠。

我們走訪寶藏巖的那天,剛好在村落的路邊排檔一角遇見了徐伯伯,徐伯伯獨自一人坐在那裡或者他準備吃午飯

乘着空檔時間,我們一行人與徐伯伯閒聊起來。

徐伯伯在寶藏巖眷村已經住了20多年,祖籍山東省,是1949後從中國大陸來臺灣的軍人,當年他是17歲少年。我們的話題自然聊到他是如何來臺灣的,當時他經歷戰事情況等,歷史雖然已經過去60多年,但是,徐伯伯說起當時的經歷似乎像是昨天發生的事情,那些年,他經過的每一城市,經歷的每一次大小戰役,都如數家珍細細向我們道來。顯然,徐伯伯是一位健談的老人,從歷史到如今,他都沒有忌諱地聊着。

在告別徐伯伯之後,離開了這個給我們每一個人都留下深刻印象的臺灣寶藏巖。

董婭宇/深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