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的發現歷史

1862~1874年,法國傳教戴維一共在中國住了12年,其間僅短期返回法國一次。他除了將大量植物標本寄回法國,並且引進了許多植物新種到法國和歐洲各國外,還在中國發現了58個鳥類新種,100多個昆蟲新種和許多重要的哺乳動物新種,其中包括中國特有的哺乳動物熊貓金絲猴麋鹿

1867年戴維第二次來華後,聽說四川西部一帶動物種類很多,而且有一些是人們尚未知曉的珍稀物種,便從上海到達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擔任穆坪東河鄧池教堂的第四代神父

1869年的春天,戴維已到寶興鄧池溝天主教堂傳教兩年多。3月11日這天下午,戴維和幾個人來到鄧池溝源頭採集到幾種生物標本,正高興地返回天主教堂,途中路過一戶姓李的人家,主人客套地讓他們到家中去用茶點。突然,掛在牆上的一張黑白相間奇特動物皮深深地吸引了戴維。主人告訴他:當地人叫這種動物是“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溫順,一般不傷人。李家的獵人告訴戴維,他很快就會看見這種動物的活體。戴維異常激動,他估量這種動物“將是科學上一個有趣的新種”,這次發現將填補世界動物的一個空白

爲了得到這種奇特的動物,戴維僱傭了20個當地獵人展開搜捕。3月23日,獵人們送來了第一隻小“白熊”,“遺憾的是他們爲了便於攜帶,就把它弄死了。”

1869年5月4日,獵手們終於給戴維帶來了喜訊:捕到一隻“竹熊”和6只“長尾巴猴”。經過戴維的認真思考,他給“竹熊”取名“黑白熊”,給“長尾巴猴”取名“仰鼻猴”。那隻憨態可掬的“黑白熊”毛茸茸、黑白相間的外貌,以及又圓又大的腦袋和滑稽可笑的動作倍受戴維的喜愛。他一會兒稱體重,一會量身段,對這隻“黑白熊”進行着當地人從未看到過的科學觀察。

經過一段時間的悉心餵養,戴維決定將這隻可愛的“黑白熊”帶回法國。可是,要把這個寶貝從地處川西平原西部邊緣的穆坪(現寶興)帶到大西洋彼岸的法蘭西帝國,在當時交通條件非常有限的條件下,既要翻山涉水,又要遠渡重洋,談何容易。結果,這隻可愛的“黑白熊”經不起長途山路的顛簸和氣候的不斷變化,還沒運到成都就奄奄一息了,戴維神甫只好非常惋惜地將這隻“黑白熊”的皮做成標本,送到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展出。戴維神甫怎麼也沒想到—世界上第一隻大熊貓模式標本竟然就這樣產生了。

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將這張獸皮展出後,當時誰也不認識,人們從獸皮上看到它有一張圓圓的大白臉,眼睛四周有兩圈深深的黑斑,像是戴着一副墨鏡,於是有人斷定世界上根本沒有這種動物,這個動物皮子是假的!有人卻又說它只不過是一種奇異的熊罷了。但是,經博物館主任米勒·愛德華茲充分研究後認爲:它既不是熊,也不是貓,而是與中國西藏發現的小貓熊相似的另一種較大的貓熊,便正式給它定名爲“大貓熊”。

1939年,重慶平明動物園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其中“貓熊”標本最吸引觀衆注意。它的標牌採用了流行的國際書寫格式,分別註明中文拉丁文。但由於當時中文的習慣讀法是從右往左讀,所以參觀者一律把“貓熊”讀成“熊貓”,久而久之,人們就約定俗成地把“大貓熊”叫成了“大熊貓”。臺灣有家報紙曾撰文給“熊貓”正名,但人民已經習慣,反而覺得“貓熊”不那麼順口了。

從此,“大熊貓”這個現代名稱就這樣誕生了!戴維也就成了第一個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寶興大熊貓的外國人

據瞭解,戴維神甫在1870年將大熊貓皮送回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的同時,還將在寶興境內收集到的金絲猴(當地人叫“長尾巴猴”或叫“長尾子”戴維取名“仰鼻猴”,愛德華茲主任定名“金絲猴”)、綠尾虹雉(貝母雞)、小熊貓山貓蹲)以及“植物活化石珙桐(山梨子)等也帶到了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陳列,博物館主任米勒·愛德華茲都一一做了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