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春期遇上"禁足期" 疫情下中年父母的親子挑戰

一場肺炎疫情所造成的隔離局勢,讓中國家庭親子關係變得微妙起來。升學壓力開學時間不確定帶來的焦慮、互聯網教學的不適應,各種情緒交織下,親子摩擦一觸即發。

“疫情期間,很多求助都是來自青少年或其父母。”當學習空間從學校轉移到家庭,學習方式從線下轉變爲線上,對學生有了更高的要求,也給家長帶來了新的挑戰。特別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在疫情的催化下,親子關係正面臨挑戰。

當青春期遇上禁足期,打破固有認知,在焦慮中重建家庭生活秩序,對父母與孩子都是重要一課。

一觸即發的親子戰

到3月21日,張欣已經與母親冷戰6天。冷戰的手段包括,不迴應母親李女士的任何疑問、刻意迴避母親的眼神對視、就連吃飯也不願意坐到一個餐桌上。

母子倆最近的對話發生在一個週日傍晚,導火索是母親認爲張欣利用上網課的時間偷偷刷手機,心思沒有放在學習上,二話沒說,便沒收了他的手機。

張欣今年將升入高中。前段時間模考時,他的成績剛剛夠當地重點高中普通班分數線。面臨升學大考和遲遲定不下來的開學日期,李女士陷入了焦慮。

爲了讓孩子免受打擾,集中精力學習,李女士撤掉了家裡的電視、Ipad,就連自己也改掉了回家刷手機的習慣。然而,這一切淨網措施,因爲直播課被臨時打亂。

週一到週五是需要鬥智鬥勇的時候。

張欣要用手機聽5個小時的直播課。這對於此前很少接觸電子產品的張欣來說,彷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聊天軟件、聽課軟件、短視頻軟件……手機桌面上躺着的應用程序一下子多了起來。這讓李女士的神經也變得緊張。

兒子臥室上網課,李女士做不了別的。她要時刻注意孩子的動向。

“學得怎麼樣?” “要不要喝牛奶”……每隔一段時間,李女士都要推門走進兒子臥室。關心是其次,她要用餘光掃一遍ipad頁面。這個動作需要快速且不露痕跡。有時候因爲自己突然闖入,孩子切換頁面,立馬讓她警覺起來——是不是在玩遊戲? 思考再三,李女士強行沒收了兒子手機。

張欣也不甘示弱。冷戰的第一天便以不聽網課作出迴應。母親僵持不下去,不得不把手機歸還於他,條件是,每次使用手機都要向她彙報。“這麼管有意思嗎!”不被信任的感覺讓張欣很不舒服。刷手機只不過是放鬆的方式,他不能理解母親的想法。

在張欣的“戰鬥”漸漸消沉下去時,高一學生許茗剛展開與父母的“戰爭”。

“我不要你以爲,我要你以爲。”原本是一句用來插科打諢的網絡流行語,在許茗家卻成爲了最刺耳的一句話。

張女士是教育工作者,趁着假期,她爲孩子安排了一系列密集的複習計劃。“你英語不行,要補補語法了”“這個知識點太薄弱,一會要多做幾道題”……原本並不輕鬆的居家學習,因爲母親臨時加進來的複習任務,變得更加喘不過氣。

“這個知識點老師也會強化訓練,不用額外補。”“不行,你哪有我清楚!”

許茗記不清跟母親因爲學習安排吵了多少回。“我的任何問題在她的眼裡都被放大。”提到母親的強勢,許茗忍不住哭了起來。“好累,我已經很努力了……”

他們並不是特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中國家庭的親子關係變得微妙起來。升學的壓力、開學時間不確定帶來的焦慮、互聯網教學的不適應,情緒從四處涌來。特別是對於正值青春期的學生,親子大戰一觸即發。

控制不住的情緒

延期開學期間,與孩子之間的貓鼠遊戲在不少家庭中上演。因爲疫情帶來的學習方式、生活節奏變化,讓兩代人之間的代際矛盾凸顯出來。爲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北京市某中學心理老師楊煜曾對需要進行干預的學生進行了訪談。

“從我現在的調查來看,相當多的孩子表示家長根本不是真正關心他;有更多的孩子認爲家長完全不理解他。有的媽媽跟孩子說,知道我有多着急嗎,我爲你學習這事都哭了好幾回了。孩子反問,媽媽你知道我哭過多少回。”

“有些情緒是他們自己控制不住的。”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劉勤學致力於青少年家庭關係等研究多年。每每在談論親子關係之前,劉勤學都先從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說起。

青春期爲什麼易發生親子衝突?這與青少年的心理髮展特點不無關係。

一方面,這一時期,孩子的神經元敏感性會增加,帶來他的壓力事件和愉悅事件的刺激體驗,也比其他人會更加強烈。“看起來他的情緒是在坐過山車,實際上這都與青少年生理髮育加快,導致的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過強有關。很多家長不能理解。”

另一方面,他們的認知能力也在大大增強,有了更多獨立意識。“我長大了” “怎麼還把我當小孩子”,爲了獲得心理上獨立的感受,他們對任何一種外在力量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排斥傾向。青少年身體上的“成人感”與心理上的“幼稚性”並存,使得青少年的身心處於一種非平衡的狀態

特別是在疫情的“加持”下,重大突發事件導致的焦慮跟恐慌感;不被理解的深深孤獨感;自制力薄弱導致沉迷網絡;學業的壓力等,都是可能存在的心理隱患。

居家24小時相處,親子關係沒能靠近,或許是外部危機情境所導致的一種應激和防禦狀態。不少心理專家認爲,孩子對家庭生活表現得興趣降低,甚至格格不入,可能是其自我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表達。

溝通不等於“坐下來聊一聊”

這個時候,父母不太恰當的介入,都會讓孩子產生更深的芥蒂。

“我都是爲了孩子好”“他爲什麼不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有什麼過不去的,忍一忍就好了”……在開展心理諮詢時,楊煜經常會聽到來自家長的抱怨。

在她看來,很多孩子的情緒是被隱藏的,或者是不被家長重視的。如果只關注孩子學習,而不關注他的情緒,不關注他整個人的狀態,出發點就錯了。

理解、接納、放輕鬆。如何化解親子危機,劉勤學給出了七字秘訣。父母要先去理解孩子,理解孩子情緒的多樣性、豐富性以及放大的情緒表達,他們說什麼也不要太較真。

不少家長習慣性地用傳統的思維方式去對待已經變化了的孩子。比如,打“悲情牌”,或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評判和責罰孩子。而這恰恰與青春期孩子需要獲得尊重和認可的心理背道而馳。

“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識逐漸萌發,他需要獲得尊重和認可,如果他感受到不信任,親子關係就會有磨損了。”良好的親子關係中,家長應該扮演何種角色?楊煜認爲,首先是支持者和輔助者。

比如,家長常常打着“爲你好”的旗號去要求孩子,或者幫助孩子做決定。這並不利於良性親子關係的形成。楊煜建議,家長應該多去聽聽孩子的想法,去引領孩子根據他的目標制定計劃,一定是要孩子先提出,“媽媽請你幫我做”,再去給予一定支持。

劉勤學認爲,家長要做孩子的榜樣者。 在疫情期間,你把家庭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自己淡定地處理工作,合理規劃生活,這本身就給孩子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與其說點什麼,不如做些什麼。行動是最好的教育。”

當親子危機來臨時,通常情況下,多數家長都希望通過與孩子交流、溝通,來緩和矛盾。

然而,這並不現實。劉勤學發現,家長認爲的溝通就必須得坐下來,認真聊聊彼此怎麼想的,但有的孩子不想跟父母表達內心的想法;有些孩子自己本身都是一團亂麻。

在她看來,溝通的核心是情緒情感流動和連接。她更建議,家長把溝通的途徑擴大化,比如組織一些活動,活動中促進情感交流,不僅是自然而然的,也是高效的。哪怕這個活動過程中,偶爾有身體的接觸,某種程度上,可能就達到情緒流動的目的。

在“危機”中升溫親子關係

改變並不是單線的。對於心理髮育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危機中學會識別、調節情緒,是重要的一堂課

如何在焦慮感中找到安寧、放鬆的情緒狀態,讓他們成爲積極的情緒力量?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心理教研室主任程忠智建議,首先學生要去了解自己的情緒。

如果0分代表沒有焦慮,10代表極度焦慮,以此類推,每個人給自己的焦慮程度打多少分?這一步驟,能幫助青少年覺察到了焦慮等負面情緒的存在,這是調整的第一步。“消極情緒也有它的積極意義:情緒就像報警器,會激活身體的應激狀態是一種身體的保護機制。嘗試接納這些信號和變化,不要排斥和拒絕。”

疫情期間,學習方式的變化是對青少年最大的挑戰之一。程忠智近期參與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提到在網絡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最主要的困難是網絡卡頓、視力下降、無法集中注意力。程忠智認爲,面對學習本身,要清楚地瞭解到我們在這種環境下學習效果,對大多數同學來說,不可能像學校那麼好,所以需要適度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盡力而爲就好。

而在個人防護、規律作息、堅持運動、完成作業、親子活動等一些可控因素上,則需要保持生活的穩定感。在他看來,有規律作息、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做適當的運動、參與家庭活動……保持生活的充實和穩定性,是心理安寧的重要方法。

生命比學習更重要,成長比知識更重要。負面事件也蘊藏着發展的機會。程忠智認爲,利用這個契機,每個人可以深刻地理解責任與擔當的含義;體會到人性的善惡,也更能看見並珍惜人性的美好;會看到科技和大數據的力量,更能切深感受到決策的重要。

“家長和孩子可能都要意識到,這是對自己的挑戰。當危機來臨時,我怎樣去應對恐慌和焦慮;怎樣安頓事業和學習;如何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劉勤學坦言,這一時期也是孩子和家長一起進行認知重建、信息整合、價值觀再塑的機會。“有人甘願做逆行者,有人卻在給祖國添亂。你是怎麼看待不同的人?如果是你會怎麼選擇?家長不妨藉助這個時間,與孩子討論各種話題,幫助他們梳理看世界的視角,這也是一種走進孩子的內心方式。”

(應採訪者要求,張欣、許茗、楊煜爲化名)

新京報記者 方怡君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