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華沙之跪」早獲原諒 日本視而不見如何泯恩仇

倖存者重回奧斯威辛集中營,呼籲世界不要忘記殘暴的行爲。(圖/翻攝自Auschwitz Memorial臉書

記者王煒寧綜合報導

1970年,西德總理勃蘭特(Willy Brandt)於華沙猶太區起義的紀念碑前下跪,爲在納粹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默哀,「華沙之跪」不僅被標誌爲戰後德國東歐各國改善關係的重要里程碑,也與以色列「一跪泯恩仇」。

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0週年前夕,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也在一場紀念活動中表示,德國會一如既往的負責任,讓更多人知道當時的殘暴行爲,令那段記憶深刻的活在人們心裡

奧斯維辛是波蘭西南部小鎮二戰期間,上百萬的生命在此終結,記錄着德國納粹政府的滔天罪行

二戰後,德國長年以謙卑之姿面對歷史,1970年,勃蘭特的「華沙之跪」更是令全世界對德國肅然起敬;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於2005年更以德國人名義,懇求世界的原諒,他當時表示「在奧斯維辛這片代表着波蘭驕傲和德國罪行的土地上,我們期待着寬恕與和平」。

▲西德總理勃蘭特的「華沙之跪」。(圖/取自網路)德國以實際行動彌補傷害,也因此得以與以色列逐步建立牢固的友邦關係;曾遭納粹殘暴對待的波蘭,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前往德國工作;而曾兵戈相向的法國與德國更攜手合作,成爲歐洲發展的中流砥柱。

德國面對歷史的態度,無疑給了日本人、尤其是日本政府反思的機會。根據《日本時報》於25日刊登的專文「奧斯維辛給日本的教訓」指出,日本應好好反省戰時對亞太地區人民所造成的傷害。

文中提到,安倍晉三於日前出訪耶路撒冷參觀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時表示,「瞭解一羣人被挑選爲歧視與仇恨對象是非常殘忍的,必須努力實現沒有歧視、沒有戰爭的世界。」有專家指稱,安倍如此表態,卻避談日本侵略其他國家的歷史,若不願睜開眼睛坦承過錯,將永遠無法鄰國達成協議,也無法真正和解。

歐洲國家在二戰後積極和解,最終誕生出歐盟。反觀亞洲,歷史的仇恨遺禍至今,國與國之間的心結仍未解開;特別是日本與中國韓國外交關係仍存在着隔閡。日本政府應勇於面對歷史的真相,透過教育讓下一代認識過去的歷史,進而修補與鄰近國家的裂縫

▲奧斯維辛集中營倖存者參加「解放70週年」活動。(圖/達志影像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