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金羊網評: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爲廣東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勁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什麼是新質生產力、爲什麼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爲新徵程上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是代表委員們討論的高頻詞。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廣東省2024年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以新提質”,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爲戰略之舉、長遠之舉。如何從新質生產力角度看形勢、觀大局、促發展,已成爲重大時代命題。

數字經濟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題中之義

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數字技術已經成爲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數據要素成爲創造新價值的源泉。數字經濟已經成爲新時代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引擎和主陣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力量,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是塑造國家競爭新優勢和話語權的重要抓手。2024年全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廣東作爲數字經濟大省、製造業大省、外貿大省,要搶抓數字化發展新機遇,發揮數字經濟規模優勢,以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雙輪驅動”,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集聚發展、融合發展,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強勁的發展動能。

以“數字灣區”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粵港澳大灣區明確提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製造基底+創新基因+數字基礎”爲核心能力的科創生態,是大灣區的關鍵優勢。基於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的戰略定位,廣東將“數字灣區”建設作爲數字廣東建設的先手棋和主戰場,聚焦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兩大戰場,促進粵港澳優勢互補,以港澳爲第一站,深度鏈接全球,匯聚全球科技創新能力,以數據流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推動人才、科技、金融等高端創新要素向大灣區加速聚集,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帶動大灣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此外,廣東積極推動粵東粵西粵北各地深度融灣,強化與“數字灣區”的聯結能力。通過推動智慧縣城、數字鄉村建設構建城鄉區域“數字橋樑”,與“數字灣區”的優質要素資源實現跨區域交互、協作,形成多元參與、創新協同、供需聯動的新型資源要素配置數字生態,在更大範圍內實現資源要素的整合共享與利用,爲全省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以數字基礎設施夯實“基石底座”

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在基礎設施方面創造更好的條件。數字基礎設施通過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支撐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是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重要載體,涉及產業鏈範圍廣、協同效應強、不受時空限制,能夠促進全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與集聚。作爲製造業大省,廣東當前在實現廣覆蓋的基礎上更加註重融合應用,面向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需求,以信息基礎設施爲引領,創新基礎設施爲支撐,以“互聯網+”“數據要素×”“人工智能+”穩步推進融合基礎設施升級,建設一批重大“5G+AI+工業互聯網+產業”的融合型基礎設施賦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同時,數字基礎設施鏈接實體世界與虛擬世界,增強了城鄉區域發展的協同性、聯動性、整體性,拓展了新的活動空間,重塑了多元的空間佈局形態。科創走廊、科學城、知識城、智慧社區、共享空間等新載體大量涌現,形成以科技爲引領,多元開放、智慧包容的多元化城鄉空間佈局形態。

以數實深度融合激發“動力引擎”

產業是生產力變革的主要載體和實現形式,新質生產力形成過程的落腳點和突破口要放在產業升級上。廣東堅持製造業當家,以數字化賦能實體經濟,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前瞻佈局未來產業,建設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是以數智化創新激發製造業發展新動能。依託產業集羣優勢,以產業鏈爲核心,以龍頭企業爲紐帶,打造一批“雲鏈”虛擬產業集羣,構建基於數字生態的鏈羣產業生態,通過促進數字技術與製造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高度融合,推動生產要素的匯聚和整合,形成數據驅動型的製造業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新活力。二是以數智化融合拓展製造業發展空間。數字經濟新消費場景爲製造業賦予了新機遇、新圖景。依託大數據技術及時發現捕捉市場需求,通過數字化平臺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要素,打破原有產業鏈邊界,突破了生產製造活動的技術可達性和經濟可行性制約,大幅拓展製造業的延伸空間,增強了製造業企業開拓市場的能力。三是以數智化轉型重塑製造業競爭新優勢。廣東推進製造業“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利用數字技術對製造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推動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要素鏈等多鏈融合,促使產業鏈形態由簡單線性模式向複雜網絡模式動態轉變,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現代化水平,提高製造業供給體系質量,從而依託強大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重新塑造廣東製造業的競爭新優勢。

以數據要素融合應用釋放“乘數效應”

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生產方式與之相適應,要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提升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數據作爲核心生產要素的價值創造作用日益突出,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數據要素不斷向實體經濟全生態、全產業鏈滲透和擴散,在各領域產生“乘數效應”,且能以“數字孿生”等方式,形成數據驅動的新生產方式。廣東發揮海量數據資源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圍繞數據要素的高質量供給與高效流通,推動實施“業務場景—數字賦能”雙驅動發展戰略,通過構建多樣的數字商業應用場景,促進海量數據的產生、匯聚、流通、共享,進一步提升數據要素的資源加工利用效率與擴大數據資源的規模,爲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原料”。廣東在全國率先出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創新提出構建兩級數據要素市場結構,形成以行政主導的一級市場和以市場主導的二級市場。推動廣州數據交易所、深圳數據交易所爲市場提供安全可控的流通交易平臺,在國內首創“數據經紀人”“政府首席數據官制度”,促進數據開發利用與高效流通,加速推動數據從資源向資產轉變。數據要素通過協同優化、複用增效、融合創新等方式激發其“乘數效應”,不斷促進資源要素高效配置,引發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提升。(金羊網 文/何蘇燕)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

注: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22年度常規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數字經濟重要論述與廣東實踐研究”(GD22YXY0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