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剩食命運 南市首座廚餘沼氣發電系統10月底運作

臺南首座的廚餘沼氣發電示範系統將於10月底正式運作,爲南市垃圾處理締造新契機。(圖/環保局提供)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臺南市環保局與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合作,在工研院六甲院區研發乾式厭氧沼氣發電示範系統技術,不但可利用果菜市場生廚餘產製沼氣發電,剩餘的沼液沼渣仍可作爲液肥與堆肥利用,這座臺南首座的廚餘沼氣發電示範系統將於10月底正式運作,爲臺南市的垃圾處理締造新契機。

環保局長林健三說,臺南市每月收運廚餘約1800噸,其中1200噸熟廚餘用於養豬,600噸從果菜市場等處回收的生廚餘,送到環保局的4座生廚餘堆肥廠堆肥。由於堆肥過程產生的沼氣是造成地球暖化溫室氣體,沼氣的暖化潛勢值(GWP)更是二氧化碳的23倍,爲了將沼氣回收再利用,環保局與工研院綠能所共同建置乾式厭氧醱酵示範系統。

工研院綠能所長耀祖指出,示範系統包含乾式厭氧醱酵產沼氣及燃料電池兩項技術,是經濟能源局所支持的能源專案計劃成果。乾式厭氧醱酵系統將果皮菜渣等生廚餘醱酵產製沼氣,可用於發電或燒熱水;殘餘的固態液態物料仍可做爲肥料使用。目前處理規模爲5槽各1m3醱酵槽,預估每天產生沼氣量20m3。完成技術示範與參數優化後,未來將與產業界合作建構商業化系統。

環保局表示,乾式厭氧醱酵是在密閉反應器中進行,不會散發酸腐味。與傳統廢水處理式的厭氧醱酵技術比較,具有能耗低、廢水處理需求低、恆溫下產氣效率高優點,可應用於廚餘、禽畜糞渣含水份較高的農林畜牧廢棄物。未來擴大推廣可有效減輕焚化廠、堆肥場的負荷,是一項一舉多得的技術示範。後續將結合環保署多元化垃圾處理計劃政策,將臺南市生廚餘有效轉換成能源及資源利用,展現循環經濟、創能、環保的綜合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