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出口金額年增三成 產地來自中國低

▲美中貿易戰財政部緊盯後續效應。(圖/路透社

記者吳靜君臺北報導

外界揣測,美中貿易戰造成臺灣的復出口(外國商品進口,未經加工製造或簡易加工,又出口)暴增,財政部今(23)日表示,根據統計今年前9月的對美國復出口金額爲16.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5.6%,但財政部強調,復出口比重較多是來自美國、新加坡澳洲德國

根據財政部統計,今年9月受惠於機械電機設備與卑金屬出口暢旺,9月對美國的出口總值爲36.2億美元,年增率9.4%,創歷史同月新高;前9月出口總值有29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6.9%,也創同年次高。

財政部統計,過去我國復出口的金額大約是1~2億,但是今年對美國的復出口金額前9月已經達到16.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4億美元,年增率達35.6%,財政部強調,來自中國大陸的比重很小。

財政部表示,復出口主要來自四大項商品,其一是製造晶柱晶圓與製造半導體裝置積體電路機器器具玻璃封裝機器的零件,主因是積體電路及顯示玻璃等製造廠商退運、非轉售或其他因素復出口外貨至設備商,其中部分產地就是美國、新加坡等地。

二,核子反應器的非輻射性燃料元件,是因爲荷蘭2批覈燃料復運出口到美國待售所致;三,爲未經塑性加工鑷,主要是高雄港倫敦金屬交易所遞交港,該商品於該處存儲與交割所致,產地爲澳洲;另外還有飛機也有,但產地只要是德國。

其他還有電腦附件、製造半導體機器的零組件固態揮發性儲存裝置,則是多屬零子零件通路商進行外貨轉售,以外貨轉售,只有電腦零附件有部分產地是來自中國,但比重極低。以上商品佔復出口共計3.7億美元,佔對美的復出口的84.3%。

至於外界關心,中國商品利用繞道臺灣藉此改「產地標示」,再轉運到美國,規避美國高額關稅,也就是俗稱「洗產地」,財政部解釋,如果是透過洗產地的方式,並不會計入復出口的金額,也就是洗產地的情形無法在復出口的金額當中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