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研究員看韓國瑜勝選:民主化消弱臺灣抗陸的資本

國民黨高雄市長當選人韓國瑜。(圖/記者 謝盛帆攝)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合一大選落幕,兩岸均出現學者分析藍綠版圖變化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指出,「今年臺灣九合一選舉,最驚人和奇特之處就是韓國瑜旋風」,且「西方這種民主制度真是無法選賢任能」,「臺灣的民主化消弱了整體實力,使其日益喪失對抗大陸的資本」,並使「兩岸制度之爭走向尾聲」。

根據《觀察者網》報導,宋魯鄭表示,嚴格來說,韓國瑜不算是政治素人,做過立法委員,「他那個時候劣跡斑斑;除了花天酒地、打架,還真沒幹什麼正事。立法院裡打架雖是常態,但他打的人不一樣,而且後果也很嚴重,所以很有名,他竟然把陳水扁打的緊急送醫院民進黨在選舉時攻擊他,他也毫不諱言。」

▲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24日晚上自行宣佈當選高雄市長。(圖/記者宋德威攝)

談到韓國瑜勝選,宋魯鄭分析,「真正令人稱奇的是這次選舉!他既沒有行政經歷,也對高雄不瞭解,政見也十分的無厘頭,(要在愛河愛情摩天輪太平島石油高雄人口要十年到500萬),兩次辯論都顯示他行政經驗的不足、對高雄的陌生,也沒有多少很具體的政策。」但最終結果卻是韓國瑜勝選。

雖然有川普先例,臺灣也上演同樣一幕,「還是令人感嘆西方這種民主制度真是無法選賢任能」,宋魯鄭說,「陳其邁輸了不是他的錯,是民衆對民進黨不滿,於是就把怒火懲罰對向了他。」

▲民進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陳其邁落選。(圖/記者屠惠剛攝)

若回顧這30年曆史,宋魯鄭發現,「自命清高的臺灣的民主不但不是兩岸統一障礙,好像還一直無意中在推動兩岸的融合」。

1990年代初,臺灣的GDP能佔大陸的45%,那個時候在「外交戰」上還能有所斬獲,但1996年實行首度大選後,宋魯鄭認爲,「政治開始取代經濟成爲整個社會的核心」,「臺灣的民主化消弱了臺灣的整體實力,使其日益喪失對抗大陸的資本」。

▲九合一大選時各地熱血沸騰。(圖/記者宋德威攝)

宋魯鄭說,每到臺灣觀察選舉,總有人振振有詞地聲稱「大陸不民主,兩岸不統一」;彷彿民主是個好東西。「但事實上臺灣的民主既不能發展經濟,也不能彌合內部分歧,還選不出優秀的人才,更不能令政黨吸取教訓,甚至腐敗和裙帶也一直都存在。從功效角度講,真可謂一無是處。」

▲選舉投票箱。(圖/記者周宸亙攝)

宋魯鄭說,「臺灣民主化後,國民黨爲了贏得選舉,同時也是一箇中國的理念認同,促使它們執政時全力向大陸開放」,且「臺灣的民主化,也使兩岸制度​之爭走向尾聲」。

最後宋魯鄭表示,「臺灣的民主化助長臺獨意識和臺獨勢力,但整體而言,其客觀上對兩岸統一的推動作用還是十分巨大;由於西方的民主制度缺乏退出機制,臺灣將難以超出民主的困境,兩岸的統一也已經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