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事件,是冷血還是過勞?

顏瑞升

近日新聞媒體大肆報導高醫理會急診外的車禍民衆,甚至以冷血來形容,然而筆者認爲這報導可能有失偏頗,會待在急診服務醫護人員向來都是最爲熱血的,纔會在急診犧牲奉獻,然而臺灣各個醫學中心的急診,長期以來均被病患塞爆,當急診醫護人員仍有許多尚未進行醫療評估處置的病患,誰先誰後?如果醫護人員放下手上的病患,跑出門去,那又如何對得起那些已在急診等候多時的病患?

電視畫面來看,事故現場發生在醫院外的大街上,即便當時急診醫護人員趕到現場,可能可以進行的醫療處置也有限,脫困、搬運、現場安全維護等都不是這些醫療人員平時在進行的,這些工作應當交由消防局的救護技術員執行。以筆者過去曾到火警現場救助民衆的經驗來看,醫護人員須等消防隊員將受傷的民衆,搬送到安全的地方纔能進行醫療,而不是讓醫護人員進入火場救人

長期以來急診醫護人員因急診壅塞而過勞,住不了院的、門診掛不到號的病患通通塞在急診,更不用提急診醫護人員需要不分假日、半夜的犧牲奉獻。如果急診壅塞的根本問題無法解決,仍然可能會發生病患快速送達急診,但仍須耐心等候處置的現象

雖然健保局近日提出檢傷4級、5級的急診病患,在門診時間至醫學中心就醫需自費方案,然而此舉可能造成更大的困擾,因爲檢傷級數只能代表急迫性,不一定和嚴重度相關。輕症至急診就醫,對於急診壅塞的影響並不大。長遠來看,應妥善規劃急診的流程、加強健保道德風險管控機制、建立醫療儲蓄專戶制度等,纔有機會紓解急診壅塞之苦。

期望新聞媒體在進行報導時,應多方採取不同的角度,以免造成民衆的誤解,更抹煞、澆熄這羣急診醫護人員的辛勞和滿腔熱血。

作者顏瑞升,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臺灣急診醫學會公共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兼發言人。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ETtoday新聞雲》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