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居亞洲12國之末 惟無礙臺股龍擺尾

記者蔡怡杼臺北報導臺灣第二季GDP出現負成長,年增-0.18%,爲四年來首見負成長,亦居亞洲12國之末,不但衝擊市場投資信心臺股也陷入盤整格局,九月以來下跌0.95%,然而,據統計,GDP首次出現負值後半年臺股平均上漲8%,後一年上漲機率甚至高達百分百,平均漲幅達18%。摩根JF臺灣金磚基金經理人鴻儒表示,受到歐美需求不振及中國經濟成長趨緩的影響,導致GDP呈現負成長,不過,近來歐債問題未再惡化,美國經濟也有回春跡象,加上中國政策轉向寬鬆,推測第二季應是景氣底部,接下來應會逐季上升。葉鴻儒進一步指出,隨着電子傳統旺季來臨,在歐美假期效應刺激下,可望刺激臺灣景氣逐步回穩。就股市表現來看,根據摩根投信統計,2000年以來,GDP出現負值共有十次,2001年及2008年曾連續3-5季出現負值。從GDP首次出現負值後來觀察臺股表現,後一月及後三月走勢偏弱,平均下跌5%及10%,不過,拉長至後半年,臺股走勢開始由空轉多,平均上漲8%,後一年上漲機率甚至高達百分百,平均漲幅達18%。歐債延燒二年之久,衝擊全球經濟成長趨緩,臺灣大型企業也在歐美需求不振影響下,盈餘出現下修情形,因此,葉鴻儒認爲,大型股拉動指數空間有限,臺股將呈現大箱整理格局,市場將回歸基本面表現。就資金動能來看,雖然成交量仍維持在700億左右的低量,導致臺股上漲力道不足,葉鴻儒指出,隨着金管會擬對中國QDII投資臺股額度上限從5億提高到10億美元以上,可望爲臺股成交量帶來活水。再者,歐債危機暫時舒緩,外資將陸續回補臺部位。葉鴻儒表示,雖然八月外資買超臺股逾900億元,但從外資持股水位來看,比例仍在相對低點,顯示回補幅度仍有空間。再者,融資餘額仍處低檔,籌碼相當安定,只要國際股市不再大幅重挫,外資持續不再賣超,臺股應能重拾漲勢。接下來除了八月份營收,葉鴻儒指出,影響盤勢發展的還有歐美是否推出新一波量化寬鬆、臺灣央行理監事會議在面對景氣燈號連九藍後的利率政策,及季底季報是否有法人作帳行情等都值得密切觀察。短線來看,技術線型並不利於多方,葉鴻儒認爲,臺股要能收復年線及7400點,需待權值股止跌回穩,纔有機會上攻7500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