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她們一個讀書的機會,改變的是紅瑤族的命運

新華社南寧12月31日電(記者張鐸)“我親身經歷了紅瑤族歷史的改變,如果不讀書,我無法想象今天的生活。”陳英花廣西柳州紅瑤族人,她是第一批走進學校的紅瑤女童,也是首位紅瑤族歷史上的女企業家

千百年來,紅瑤族世代居住在遠山深處,生產生活方式極其落後,一直有“狗不耕田,女不讀書”的觀念。20多年來,在當地武警官兵不間斷的資助下,紅瑤女童開始走出大山、走進學校、走向社會。

讀書,改變了紅瑤女童的命運

20多年前,陳英花還是一個不到10歲,只知道天天光着腳丫到處跑的“傻丫頭”。武警廣西總隊柳州支隊政委何方禮回憶說,當年他作爲一名列兵隨武警融水中隊深入廣西融水縣白雲鄉紅瑤族聚居地執行任務,偶然看到紅瑤族的孩子們坐在家徒四壁的屋子裡,沒有一個人穿鞋。“當時,我就下定決心,要與中隊的領導和戰友一起幫助她們。”

從那以後,何方禮常常在公休日帶着戰士,沿着陡峭的山路,一次次進入瑤鄉,爲了動員老鄉改變“女童不讀書”的觀念,與他們同坐一條凳、同吃一桌飯、同耕一片田。

有一天,陳英花的父親終於同意她去鄉中心小學讀書。“我記得特別清楚,上學離家前的那個晚上下了一整夜的雨,我怎麼都睡不着。”陳英花說,“原來看到村裡的男孩子可以去上學,我特別羨慕,但從沒想過我自己也能去讀書,我既興奮,又緊張。”

那一年,陳英花10歲。

當時的白雲鄉中心小學,只不過是幾間平房,但在陳英花看來,那已經是“世界上最好的房子了”。進學校前,她不會說普通話、沒有碰過鉛筆、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年齡又比其他同學大,因此特別自卑。“在學校裡,老師先把我的名字寫在紙上,然後我再找一張紙蒙在上面,按着下面的字,一筆一劃描着寫,就這樣慢慢學會了寫字。後來,我的成績很好,每次都考全班第一、第二名。”陳英花自豪地回憶道。

初中畢業後,陳英花與朋友先是去了桂林的一家服裝公司打工,後來又合夥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服裝店

“我們那時候不怕吃苦,去廣東進貨時,人家都笑話我們,說這兩個小姑娘背的服裝比她倆的個頭都高。雖然很累,但是特別充實、特別幸福,感覺自己和電視劇裡的人一樣!”

憑藉着踏實、勤勞和誠信,2011年陳英華得到一位湖南女商人的賞識,開始投資木材生意,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後來,她又先後從事過礦產和山貨投資,把父母和妹妹都接到了縣城生活。

讀書,讓生活有更多可能

在過去,紅瑤女童的生活軌跡是沒有選擇的,七八歲學織布,十五六歲做好自己的嫁妝,然後由父母做主嫁人。“前半生爲自己準備嫁妝,後半生爲子女準備嫁妝,如果不讀書,這就是我的生活,和我媽媽、祖母的生活一模一樣,白天干活、晚上照顧家人。”陳英花說。

有一次,何方禮帶着她和幾個女童去參加夏令營,路過一條很寬的河時,她們興奮地問:“這是大海嗎?”

陳英花說:“如果不讀書,我還以爲全世界都是我們這樣的山區。我根本不知道在中國的北方,有千里平原,一天可以走上百公里的路。”

“今天的女童是未來的母親,母親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孩子是民族的希望,資助她們,就是在爲民族的明天打基礎。”何方禮說,“站在軍人的角度,如果我們民族的年輕人不懂現代科技,那麼這個民族就會很危險,這就是我們堅持資助女童上學的重要原因。”

正是讀書,讓紅瑤族的女孩子明白,生活是有多種可能性的,也正是讀書,讓她們擁有了選擇生活的權力。“受了教育,我就知道在面對困難時,不能躲避,要去承受、去想辦法解決。”陳英花說。

讀書,改變着紅瑤族的歷史

如今的陳英花,留着一頭齊肩短髮,說話走路風風火火,英姿幹練。她主持着兩家公司,從事生態養殖民族服飾。去年,爲了幫助山裡更好地運輸生態產品,她自掏腰包拿出80萬元,爲老家白雲鄉大坡村白難屯修了一條路。

“是武警官兵的幫助,讓我走出了大山,過上了今天的生活,我理應做一些事情,幫助家鄉人儘快脫貧,把這種助人的精神傳承下去。”陳英花說。

現在的白雲鄉中心小學,已經有了三棟現代化的教學樓,成爲全鄉最好的建築。在一批批武警官兵的幫助下,紅瑤鄉先後走出了女大學生、女軍人、女醫生女老師……隨着國家“兩免一補”政策的全面實施,當地實現了適齡兒童百分之百入學,上不起學的現象已不復存在。

現在,融水中隊的武警官兵依然堅持來到小學,幫助紅瑤女童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武警融水縣中隊政治指導員丁健對記者說:“資助女童,是何方禮政委和一代代武警官兵的傳統,我一定要把它傳承下去,把這個接力棒交給下一任指導員,如果他做不好,我就不走!”

“因爲讀書,短短20年,紅瑤族的面貌已經大不一樣了。”陳英花說,也許,今天在學校讀書的紅瑤女童還沒有意識到,她們正改變着歷史,也見證着歷史的改變。

(原標題:給她們一個讀書的機會,改變的是紅瑤族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