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大跌股東減持!慌了的美的 又開始羞答答造車

5月17日,美的宣佈將發佈新能源車新品,其海報背景就是汽車。對此,還有人指出美的造車純粹是想吸引人們關注。究其實質,一方面美的確實希求獲得關注度,另一方面造車也是事實,儘管“猶抱琵琶半遮面”。問題在於,格力造車失敗殷鑑不遠,美的爲何還要造車?

據悉,去年美的調整業務結構後,其機電事業羣下就明確包括汽車部件板塊。因此,美的威靈汽車部件公司發佈新品,也意味着美的已經再次摻和造車賽道。除加大對威靈汽車的投入之外,美的在去年還擬通過子公司收購合康新能的控股權,這一加碼行爲可見其造車決心。

有必要追問的是,在砸進百億的格力和承認“4000萬買了個教訓”的奧克斯後,美的爲什麼還“義無反顧”呢?當前,家電消費市場趨近飽和,美的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又陷入轉型困難,再加上股價大跌、回購收效甚微以及業績走勢疲軟,都迫使其必須提振資本市場信心。在這種情況下,搭新能源順風車自然而然。畢竟,淪爲概念炒作增加關注度,也是塊蚊子肉。

01

股價下跌:公司回購,股東減持

美的在資本市場有意思的地方是,公司回購和股東減持同時出現。先說回購。美的之所以進行回購,市場推測源自股價從高位下跌,想止住跌勢,甚至逆勢再增。要知道,從2月18日到5月7日期間,美的股價跌幅高達29.9%。不得已,2月23日,美的拋出了140億元的股份回購方案,到4月2日發佈公告,前後用時不超過40天就已實施完成,堪稱美的速度。

遺憾的是,回購利好並未推動股價明顯上升。於是,5月10日美的又發佈了回購公告,將回購金額不低於25億元、不超過50億元股份,仍然效果並不理想。究其原因,美的回購總金額看似巨大,但佔比還不到2%,因此能對資本市場產生的實質性影響着實有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2020年美的的分紅率儘管呈下降態勢,但仍然高達50.57%,此時卻發生減持。

美的各大股東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持動作,這成爲了投資者所擔憂的關鍵因素,也是股市下跌的重要動因之一。去年,包括大股東何享健、董事長方洪波和高瓴資本在內的重要投資者,都進行了減持。其中9月一筆減持數量高達2000萬股,達13.62億。11月,美的發佈公告稱美的控股有限公司及一致行動人何享健累計減持美的約7028萬股,佔公司總股本1%。

在此之前,高瓴資本據稱出於投資考慮,也減持了美的42億的股票。更加致命的是,有人指出從2020年第四季度到2021年一季度,美的的機構股東數量從1678家暴跌至861家。換言之,近50%的投資機構放棄持股,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風向標。就此而言,包括美的在內的多方操作明顯讓投資者緊張起來,導致股市難以提振,最終倒逼美的回購和古董減持。

02

轉型困難:行業瓶頸,造車未果

美的的深層次焦慮在於尋求產業突圍未果。對家電企業來講,隨着人口紅利漸趨消失,行業增速已處於下行階段。根據2020年財報,美的三大業務表現最好的是消費電器營收佔比爲40.07%,同比微增4.02%。就消費電器本身來看,顯然營收增長率並沒有實現實質性突破。特別地,這一增長態勢還是得益於美的的降價銷售策略和格力線下爲主的模式弊端的疊加。

根據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和全國家用電器工業信息中心編制的《2021年中國家電行業一季度報告》可知,一季度國內家電市場整體零售額爲1642億元,同比增長40.1%;有意思的是,跟2019年的數據相比的話,仍然還差一大截;市場已經接近飽和。長時段數據顯示,2020年空調市場零售額同比下降22.8%,洗衣機下降6.8%,冰箱下降2.8%,整體下降0.5%。

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美的還是格力都在尋求產業突圍。去年,美的稱擬通過子公司美的暖通,以7.43億收購“合康新能”控股權。在新能源車領域,合康新能主要提供新能源汽車各種部件以及整車租賃平臺建設等產品及服務。通過這次收購,美的將控制後者23.73%的表決權,獲得自由進退造車賽道的抓手。當然,美的的意圖是多元化,造車不過是具體選擇。

事實上,美的不是第一次造車。2003年,美的首次涉足造車,先後收購雲南車廠、雲南航天神州汽車有限公司及湖南省三湘客車有限公司,但很快就由於經營不善,美的汽車業務陷入停產危機。當時,美的副總裁黃曉明宣佈暫停造車項目,一應生產基地也直接賣了出去。面對失敗,美的也不敢再直接上手整車,於是開始聚焦於零部件。但歸根到底,終意在造車。

03

加碼再賭:繼續造車,前景未卜

儘管造車是相當有名的“吸金獸”,但同時也不亞於一場豪賭,交學費的可不止美的。在最初造車潮中,另一位家電大佬奧克斯也參與進來,結果僅僅兩年就全面退出了。對此,奧克斯表示就當做了一場夢,只不過“代價是4000萬元”而已。除了美的和奧克斯,最有名的還屬格力電器的董小姐,“手拿格力手機,乘坐格力汽車,吹着格力空調”,可謂言猶在耳。

2016年,董明珠聯合王健林等大老闆,拿10億共計30億入股銀隆新能源,開始盛大造車夢。然而,結果燒掉上百億後,雖然車如MPV艾菲被造出來了,可是效果並不理想。最終,扛不住連續虧損,珠海銀隆直接被法院查封。此後,董明珠曾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透露,“不會盲目跟風造車”,至此董小姐的造車夢徹底破滅。比較而言,美的還不“死心”。

不過,與格力選擇整車路線不同,美的再次造車選擇的是零部件模式。在這方面,合康新能儘管相關產品已與國內多家車廠形成配套關係,但這點優勢放在當前新能源車逐漸形成的頭部格局來看,明顯存在水分。換言之,推動美的繼續造車的不是這點優勢,而是背後積存的種種壓力。除前述股價大跌以及轉型困難外,業績增長態勢後續疲軟構成重要壓迫力影響。

美的在資本市場的處境從側面證明了這點。前述已經指出,美的之所以回購在於此前股價大跌;事實上,投資者對美的低預期已是長期表現。從數據來看,機構持股者大減,投資者總戶數逆勢而漲,種種矛盾性顯露出美的未來呈現顯著不確定性跡象。一切根源在於,美的表現並沒有穩定或達到市場預期。關於這點,不管是短期數據還是較長時期的數據都可佐證。

從短期數據來看,2021年第一季度美的營收爲830.2億,同比增長42.26%;淨利潤64.49億元,同比增長34.45%。如果進一步深挖,可以發現高增長率是不切實的,畢竟去年同期的數據明顯過低。這點跟前述整個家電行業一季度銷售規模增長的水分具有一致性。如果再從長期數據來看,2020年收入同比增長2.27%,淨利潤同比增長12.44%,更是明顯有“摻水”。

誇張之處在於,淨利潤比收入增長更快,源於美的將近24億元所謂投資淨收益也添加在內,而這明顯遠超2019年的1.6億。特別地,從營收結構上看,主要營收依然來自暖通空調和消費電器,它們佔比均在40%以上。以空調業務爲例,美的市場份額的提高高度依賴降價。從產品毛利率來看,美的已經從過去此前30%下降至去年的24.16%,降幅達近6個百分點。

對美的來說,依靠降價能夠持續走下去嗎?競爭對手如格力會仍然坐視嗎?即使在降價過程中,美的的營銷成本也在飛速增加。根據2021年第一季度報告,3月美的營銷成本爲635.26億,去年同期爲434.28億,上漲46.28%。在這種情況下,造車可能也解決不了其創始人何享健關於營收也要達到5000億元的目標。特別地,這一切還都以美的股價不再下跌爲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