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加茶飲 中醫預防熱傷害

鄧佳明醫師指出中醫的穴位按壓、刮痧內服中藥,能有效舒緩因慢性熱衰竭所導致的各種症狀,防止傷害進一步的擴大。(圖/記者林悅攝)

記者林悅/臺南報導

時序雖已進入立秋時節,但仍暑氣逼人,因全球氣候暖化,動輒連續數天出現35度以上的高溫已是稀鬆平常,酷熱對生理機能是一大威脅,高溫容易造成「熱傷害」,臺南市誠信中醫診所鄧佳明醫師提醒面對一波波熱浪來襲,不可不慎。

鄧佳明醫師指出時時降溫、保持涼爽,與補充水分是熱浪來襲時最刻不容緩之事,配合中醫的穴位按壓、刮痧與內服中藥能有效舒緩因慢性熱衰竭所導致的各種症狀,防止傷害進一步的擴大。

鄧佳明醫師說如因高熱脫水引起的頸項強痛,可用刮痧板或圓柄物品,沿着膀胱經膽經的走向,來回輕刮肩頸部位,刮痧力道需均勻,每分鐘約30下,每次約15分鐘,能收改善氣血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與解熱鬆筋療效。但有氣虛皮膚病外傷傷口與凝血功能不全等情形不適用此療法,同時服用川芎、香附、清空膏或葛根湯等中藥,能收祛風止痛之效。

若出現明顯噁心或嘔吐感,可服用藿香正氣散、平胃散或安中散等中藥,能收理氣和胃與消食導滯之效;若感頭痛頭暈可立即按壓合谷風池外關等穴位,可止痛止暈。

中醫認爲「熱盛傷津」,平時可沖泡具生津止嘔與辛涼解表的「牛蒡蘆根茶」來喝,準備牛蒡子10克、蘆根10克、甘草3克與綠茶5克,衝入800至1000CC沸水,悶泡10分鐘,即可飲用,但有胃潰瘍甲亢或失眠者,則不宜量多。

鄧佳明醫師指出臺灣相對溼度高,散熱不易,尤在高溫下爆汗式運動更容易引起熱衰竭或中暑,而體弱老人慢性病患者,也可能因長時間待在悶熱不通風環境下,不自覺地造成脫水現象,最常見有極度口渴、頭痛、噁心與心悸等熱衰竭症狀,患者脈象常呈現沉細或弱,但因發病過程緩慢常被忽略,等到不適症狀明顯,纔有所警覺,但傷害可能已造成,若已失去意識者,應儘速送醫,以免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