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發揮創意 迎戰國際人才短缺

臺積電在德國設廠傳聞終於在農曆年前被德國之聲披露,算是證實這個未來車的趨勢所需。臺積電在美、日、歐洲的海外佈局,只是臺灣產業界的一個縮影,供應鏈在地化這幾年在地緣政治催化下,正發生40年來最激烈的改變。供應鏈短化甚或碎片化已有跡可循,從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擡頭後的集中化供應鏈結構難以支撐新時代的需求。「效率」逐漸被其他目標取代,但對企業營運而言,激烈的全球競爭並未改變,因此,在地供應鏈所需的要素稟賦成爲投資設廠的關鍵議題。除了要素價格之外,要素品質纔是企業關切的焦點,其中的人才是重中之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老話一點都不會言過其實。

巴拉圭共和國是我國在南美洲堅定的邦交國,長久以來兩國致力於合作推動經濟共榮計劃。衆議院議長羅培茲(Carlos Maria Lopez Lopez)一行四人於1月初訪臺,除了官方拜會,也與臺灣在當地佈局已久的企業交流。羅培茲晤談對象中,車王電子的特別之處有二:一是有別於一般的農林漁牧合作,在於其巴國佈局製造業的身份,而且產品是超前現況許多的電動巴士製造;二是,蔡裕慶董事長以其Technology Transfer and Partnership商模創新,擺脫既有的營運模式。一般人心裡的OS是,「巴拉圭?如何在巴拉圭做這麼超前的部署?」

在上述情境中,根據國際企業理論,臺灣是車王電子的母國(Home Country)、巴拉圭是車王電子的地主國(Host Country),經略巴拉圭市場的傳統思維是將人才由母國外派到地主國,但文化衝擊將是臺商在中國大陸經略40年後,欲走出去的最大障礙。臺灣與中國同文同種,造就了臺商過去賺取中國紅利的低廉成本,但接下去的深水區就必須克服語言、文化、法規等挑戰,才能賺世界的錢。上述的學習談何容易?因此,有的業者裹足不前,但也有發揮創意的業者早已跨越鴻溝、也設立競爭障礙了。

日前,車王電子蔡董事長請國際行銷團隊報告因應全球鉅變的行銷策略,一位行銷團隊的國際成員以字正腔圓的國語說明在巴拉圭經營當地客戶關係,震驚了董事會。這位畢業於臺灣大學機械系的巴拉圭籍車王集團員工,既「知巴」也「知臺」,是欲佈局China+1與Taiwan+1的業者可學習的國際人才策略。上網谷歌「巴拉圭」與「臺灣留學生」,可以看到數以百計巴拉圭在臺留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例如,臺灣科技大學協助友邦巴拉圭籌設的「臺巴科技大學」,每年招收約100名學生。連遙遠的巴拉圭都如此,欲佈局東南亞或印度的業者,需加強與國內大學的人才鏈結。留學臺灣的國際人才如何在新時代大放異彩,有待各界關注!

筆者多年前拜訪哈佛大學,從導覽的學生口中瞭解,許多哈佛學生的財務壓力並不大,並非因爲他們閒着金湯匙而來,乃是因爲有樂善好施的慈善基金會與捐助獎學金興學的傳統價值,使許多家境不佳的優秀人才得以透過教育進行階級移動。連執全球商管教育牛耳的哈佛商學院都於去年8月公佈了史無前例的獎學金政策,提供近10%全額獎學金給Diverse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學生(赤裸裸的白話文是弱勢學生),是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的卓越作爲;但以哈佛商學院高昂的辦學成本,若欠東風實不足以成就這樁美事!

對照臺灣招不到本國學生、哀鴻片野的大學教育,觀照阮囊羞澀的政府獎學金,觀照感慨欠缺國際人才的臺灣企業,公私協力的企業包班應爲人才培育的可行模式。指向性的產業人才培育,也將顛覆既有大學教育的顢頇!沒有競爭力的教育形式與本質,在嶄新的全球供應鏈人才殷切需求下,可望迎來不再窒息的高等教育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