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匯率穩定vs.金融發展

香港的反送中活動自今年6月大規模爆發後,不少資金由香港流往新加坡,在國內逐漸引發何以臺灣未能分享一杯羹之討論。隨後,金管會顧立雄主委於9月下旬預告在年底前將端出「媲美星港財富管理方案」,擬藉此吸引國內外資金髮展國內財管業務。顧主委12月5日進而對外坦言,臺灣有五大劣勢,致難以成爲國際金融中心,其中之一爲臺灣要考慮匯率的穩定。顧主委此言,頓時使匯率穩定與金融發展孰重之爭論又躍上臺面。

金融中心之推動需要央行配合

的確,欲成爲國際金融中心,必須容許資金自由進出國境;但資金進出必然影響到匯率的穩定。而央行做爲外匯與匯率的主管機關,所有涉及新臺幣外幣兌換的金融商品與業務之開放,都須得到央行的許可,故而國際金融中心的推動,非有央行的配合與首肯莫辦。即使是退而求其次的區域財富管理或資金調度中心,也需要開放涉及新臺幣與外幣兌換的金融商品與國際金融業務。無怪乎,金管會的新方案構想甫提出,即有不少專家指出「央行點頭」是關鍵。金管會對此也有心理準備,強調將與央行密切溝通、協調。

央行重視匯率穩定

臺灣的出口與進口占GDP之比例相當高。爲了方便進出口貿易之進行,並善盡央行法所賦予維護新臺幣對外幣值穩定的職責,央行努力維持新臺幣匯率的穩定。又爲了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央行在某些期間,也曾刻意壓低新臺幣對外匯價,以提高我國出口品的競爭力。資料顯示,衡量新臺幣相對多種外幣之平均價值的名目有效匯率指數,在2000~2009期間,呈現明顯下滑的趨勢;而且臺灣的外匯存底在同期間快速增加。這兩項數據隱含央行在此期間,藉着積極買進外匯,抑低新臺幣對外匯價,以協助出口與經濟成長,同時迅速累積了大量的外匯存底。此鉅額的外匯存底,成爲隨後央行有能力賺取大量盈餘、充裕國庫的基礎。在穩定新臺幣匯率方面,數據也清楚顯示,不論是就與美元的兌換率,還是以名目有效匯率指數來比較,新臺幣近二十幾年來都遠比韓元穩定許多。

爲穩定匯率而行外匯管制

央行穩定匯率的方法,主要有三:一是在外匯市場買進或賣出外匯,以阻升或阻貶新臺幣,緩和新臺幣匯率的波動;二是藉調控國內企業與金融業者大額資金匯出或匯入的時點,影響匯率走勢。此外,央行還可藉外匯管制措施爲之;即將一些涉及新臺幣與外幣之兌換,可能顯著影響新臺幣匯率穩定性的金融商品與國際金融業務加上某些限制,甚至不予開放。這些屬外匯管制之措施,自然成爲國內金融發展的障礙。

管制窒礙了金融發展

央行對可能衝擊匯率穩定的金融商品與業務之開放,抱持着戒慎恐懼的態度,其來有自。自1970年代起,開發中國家前提條件尚未具備之情形下,過早開放資本自由移動,以致匯率動盪、爆發貨幣危機的例子,所在多有。這些殷鑑使央行長期以來,對開放資金跨境自由移動,相當審慎小心;對可能導致資金頻繁、大量進出,有嚴重干擾到匯率穩定之虞的金融商品與國際金融業務,更是不輕言開放。雖然央行自1980年代下半葉起,順應國際上金融自由化潮流,以及來自國內外的壓力,已逐漸放寬了諸多外匯管制,但現存一些管制措施,仍窒礙了金融的發展,時爲金融業者所埋怨。

臺灣已具有因應開放的充分能力

國際上諸多知名經濟學者以及重要金融組織,曾提出開發中國家開放資本自由移動的一些前提要件,包括貿易收支國際收支未見大額赤字金融體系監理制度健全、利率與匯率之價格機制具有彈性、外匯存底充裕,以及央行具備因應資金進出、調節金融的貨幣政策工具與管理能力等。檢視這些條件,臺灣目前無不具備。此外,近二十年來,臺灣順利度過了1997-98的東亞金融風暴、1998-99的本土型金融風暴,以及2008-09的全球金融海嘯,足證我國的央行、財政部與金管會等金融主管機構,的確已具備因應、處理危機的政策工具、人才與經驗。因此,吾人認爲央行已有充分的能力,可因應開放資本管制後可能面臨的試煉。央行本身應該也要有此信心,來進一步大幅放鬆資本移動的管制,開放更多元的外匯金融商品與業務,並迎接其所可能帶來對金融與匯率穩定的挑戰

以放寬管制促進金融發展

質言之,爲了匯率穩定而採行外匯管制,必然損及金融發展。在臺灣經濟與金融體質尚不健全之過去,管制資金進出是不得不之作法。而如今,臺灣的經濟體質與央行的能力,已足以因應資金進出隱含之挑戰。央行允宜放寬管制,使之不再成爲臺灣金融發展的絆腳石。而在撤除外匯管制的防護牆後,穩定匯率工作必將變得較爲艱辛,但吾人堅信央行必然有此真本事

又部分國人或許憂心,臺灣因國際政治地位特殊,且少外援,當有國內重大國安政治事件爆發,或是受到國際重大金融風暴侵襲時,國內金融與外匯市場或將大幅動盪,超出央行的因應能力範圍。惟在此種特殊狀況下,央行可依〈外匯管制條例〉第26條,在取得行政院同意後,採取必要的外匯管制,以維護國內金融之穩定。有此特殊狀況下之授權條款這支尚方寶劍,國人應可不用過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