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蜂蜜產量、銷量差!專家揭「5大困境」:摻假蜜多

臺灣產業也面臨到一些巨大的困境。(圖/食力提供)

採訪、撰文/食力黃欣培

臺灣的蜜源植物多,使得養蜂產業在臺興盛,而蜜蜂又是對於自然界農業界重要的授粉昆蟲,所生產蜂蜜蜂王乳產品也備受消費者喜愛。而隨着蜂蜜價格的提升,養蜂人口也跟着增加,但同時這個產業也開始面臨到一些巨大的困境。

蜂蜜混摻是產業面臨的最大困境

過去這幾年來,臺灣人對養蜂的興趣增加,蜂羣數量也隨之增加,但同時蜂產業也面臨到一些巨大的困境。臺灣蜜蜂與蜂產品學會理事長杜武俊說明:

1、農業缺工緣故,且養蜂需要親力親爲,使得生產成本高。2、摻假蜂蜜多,蜂產品的品質形象有待提升。3、氣候變遷使得產量不穩定,對於蜂農來說是最大的挑戰。4、病蟲害威脅。5、胡蜂天敵危害

青農投入、蜂羣增加,蜂蜜產量卻沒有顯著提升

臺灣養蜂協會理事長鄭金昆分享,1978年後,臺灣從日本引進蜂王乳生產技術,臺灣很多老一輩的人靠蜂王乳賺到很多資金,且多外銷日本,爲臺灣賺進很多外匯。不過這幾年外銷數量逐漸減少,供應內銷市場提升,目前蜂產品也多是內銷爲主。

臺灣的養蜂戶數逐年遞增,根據臺灣養蜂協會粗估,至今已突破1500戶。鄭金昆回憶起當時剛投入養蜂事業,蜂蜜價格不高,他打趣地說「我跟我老婆天亮做到天黑工錢都沒辦法打平」,而這兩三年來 ,蜂蜜的單價已經漲了快3倍的價格,因此纔會開始有很多青年蜂農開始投入這個事業。

而隨着蜂羣量的增加,蜂王乳的產量雖有增加的趨勢,但蜂蜜產量卻沒有明顯增加。鄭金昆解釋,「因爲蜂王乳比較不會受到荔枝龍眼等植物有沒有開花影響,而蜂蜜因爲氣候影響的緣故,即使蜂羣量增加,與蜂蜜的產量卻沒有正相關性」。

過往沒有農殘標準 新制上路期望帶動花粉銷售

臺灣的蜂產品以蜂蜜、蜂王乳、蜂花粉爲主,蜂蜜產量每年約1萬~1萬5千公噸,蜂王乳約400~450公噸,蜂花粉約300~500公噸。但花粉的價格卻不太好,鄭金昆說明,因爲花粉原本沒有訂定農藥殘留標準,導致很多通路商害怕農藥殘留的關係而不敢購買,在2019年衛福部已預告新增蜂花粉的9種農藥殘留容許標準,「期望可以帶動蜂花粉的銷售」。

摻混造假需解決才能重拾消費者信心

蜜蜂產業對於臺灣的經濟貢獻值相當高,除了自然災害的問題,再加上農藥污染、造假蜂蜜等的人爲問題,都讓這個產業面臨到很大的挑戰,而有挑戰就得面對及克服。

對此,杜武俊認爲,蜜蜂混摻、造假的問題一定要設法解決,才能重拾消費者信心,讓產業迴歸健康。而落實生產履歷、產品以及產地的誠實標示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至於病蟲害問題如何解決?杜武俊說,近年來有很多老師以及學術研究單位投入蜜蜂相關研究,期望可以透過學界力量,解決臺灣養蜂界面臨的病蟲害問題。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過去這幾年來,臺灣人對養蜂的興趣增加,蜂羣數量也隨之增加,但同時蜂產業也面臨到一些巨大的困境。包括了生產成本高、摻假蜂蜜多、產量不穩定、病蟲害以及天敵的威脅。

本文由食力food NEXT【國產蜂蜜混摻、嚴重歉收!臺灣蜂產業困境亟待突破】授權提供